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将基层党建工作作为推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广泛宣传,加强教育引导
初夏伊始,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家美乐家政公司如往常一般,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公司负责人文培军和许雪莲两口子也忙得不亦乐乎。谁能想到如今年入数十万的家政老板十年前曾是平安区洪水泉乡槽子村的一名贫困户,那时家中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三个孩子嗷嗷待哺,文培军因车祸无法下床工作,养活一家人的重担便都落在了许雪莲一人的肩上。乡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积极落实精准扶贫相应政策的同时,安排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为夫妻二人做心理疏导。
“如今我家能小有收获,多亏了乡党委政府一路的支持与帮扶。我记得当时乡干部们来我们村宣传移风易俗政策,有句话支撑着我们走过了风雨:幸福等靠要不来,美好生活需奋斗!后来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心中却始终牢记‘以诚信为本’,乡党委政府的谆谆教导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进......”许雪莲感慨地说道。
无独有偶,全乡各村充分利用农村喇叭广播向村民们“灌耳音”,还依托“四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文明乡风建设,使之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要求党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约束自身及亲友,提出党员干部十不准;各家各户宣传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红白理事会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说服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将移风易俗纳入各村的道德讲堂内容。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建设文明乡风的观念,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尊重民意,制定村规民约
三月初,洪水泉乡井尔沟村移风易俗幸福院里举办了一场简单而又不失庄重的婚礼。村民包发云的儿子通过井尔沟村红白理事会的商议与调节,包发云家婚事的彩礼从8万降到了5.8万,酒席也减少了10桌,省下的钱给两位新人装修了婚房,两家人都非常高兴。
针对出现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等现象,乡党委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移风易俗工作的落实。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各村有威望的老党员、老村干部担任理事会成员。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从群众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环节入手,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不同陋习,采取“一村一策”制定村规民约的具体事宜和婚丧事具体规定,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充分酝酿讨论、表决通过。目前,全乡15个村都讨论制定了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对婚丧喜事的宴请人数和桌数,违约处理方式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和报备程序。
提升效能,强化文化服务
在加大人居环境专项整治的同时,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
“今年我的邻居徐立奇家评上了文明家庭,真的是实至名归!他们家不仅教育后辈学习传统美德,还影响着我们整个村村民的素质,去年我们村还评上海东市的文明村了!”洪水泉乡永安村村民徐树春看着公示的文明家庭名单自豪地说着。
今年以来,通过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申报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积极学习朱治国同志优秀先进事迹,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引导广大群众对标先进、自觉看齐、共倡新风,以家风促社风带民风,在全乡营造了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洪水泉乡党委书记王宁说。下一步,海东市平安区将巩固已有成果,继续坚持以“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为导向,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让文明的种子植根到每个人的心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通讯员祝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