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除夕前夜“列车摆渡人”护航“天路”春运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除夕前夜“列车摆渡人”护航“天路”春运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01-27 17:32

  “道岔缺口是道岔检修的关键,一定要调整到标准范围内。”2023年1月17日21时50分,春运已经起幕,拉日铁路卡堆站漆黑一片,5名身穿带有黄色反光条马甲的铁路职工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设备检修。在2号道岔前,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拉萨基础设施段日喀则信号工区副工长蒲志远对今年首次参加春运的徒弟白雲瑞叮嘱完道岔检修作业注意事项后,戴上手套就和徒弟忙活了起来。

c95806ca06b29c87077e4154ada0236

  蒲志远所在工区负责拉日铁路日喀则站、日喀则整备基地、日喀则西站、卡堆、杰琼5个站的信号设备日常养护和故障处理工作。工区现有信号工17名,担负着109架信号机、104区段轨道电路、50组道岔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作业任务。春运期间,他们的检修工作更加繁重了,主要是确保道岔平稳转动和列车安全稳定运行。

  “火车从一条股道转入另一条股道,需要线路上的道岔、信号机等信号设备的引导。我们就是专门检修信号设备的,所以大家也叫我们‘列车摆渡人’。”蒲志远用夹杂着甘肃口音的普通话说。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卡堆站,夜晚的风如刀割般刮在脸上生疼。道岔经过长时间地转动,即便按周期定时检查,也难免出现一些“小插曲”。一般工友处理不了的“疑难杂症”,蒲志远只要到作业现场拿万用表测一测、拿扳手敲一敲,就一定能找到问题所在。

42972fb330b965fa8ecb0850368470a

  在2号道岔前,蒲志远手持绝缘在线测试仪,半蹲着挨个螺帽给道岔的安装螺丝和杆件螺丝进行绝缘值测量作业。“我们一定要用工具说话,像道岔的启动电流、转换电压这些都是我们肉眼无法看见的‘内伤’,只能用手里的仪表测量。”

  话音刚落,徒弟白雲瑞拿起绝缘在线测试仪开始测量其它螺帽的绝缘值。突然,蒲志远的目光停留在安装螺丝的一个螺帽处。“数值虽然符合绝对值要求,但和上次检修相比有所下降,看一下绝缘垫片、套管是否有破损了。”徒弟嘴上说着好,却一直在挠头,根本不知道如何看安装装置底部的绝缘情况。

  蒲志远看出了徒弟的困窘,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神奇”装备,居然是一面小镜子,他半跪着爬在钢轨上,将镜子放置到那颗螺帽的下面,来回挪动着那枚小镜子,经过他的一番详细“诊断”后,发现了轻微的裂纹。

  与此同时,徒弟已经早早拿着新的绝缘垫片和扳手在一边等着。在师徒二人的默契配合下,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更换作业。道岔检修作业包括开口测量、密贴精调、螺杆进行紧固等十几项工序,大大小小作业工具加起来有20余件。“列车摆渡人”不但要有高超的检修技能,而且还要认真仔细。

  23时40分,经过3小时作业,随着徒弟白雲瑞加固完最后一颗螺帽,蒲志远用对讲机与驻站联络员次仁罗布联系:“卡堆站2号道岔检修完毕,现在做动态转换试验。”10分钟后,他们顺利完成了当天的设备检修任务。

  寒风中,“列车摆渡人”有说有笑地离开了站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尕玛多吉 杜倩 见习记者 石永程 通讯员 马生明)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