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讲“黄河故事” 青海省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复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讲“黄河故事” 青海省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复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09-22 09:07

讲“黄河故事”青海省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复

  图为在青海省海东市举办的河湟文化艺术节。(资料图) 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 供图

  中新网西宁9月21日电 (胡友军张添福)千百年来,九曲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

  位于中国西北的青海省,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中新网记者21日从青海省海东市官方获悉,目前,省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已获批复,这是该市继土族文化(互助)生态保护实验区、循化撒拉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海东市又一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图为青海省海东市文化艺术展示。(资料图) 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 供图

  图为青海省海东市文化艺术展示。(资料图) 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至此,青海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海东市创建数量居全省之首,“本次省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批复,为海东市进一步推动青海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厚重性、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民间文化的多元性、生态文化的立体性。

  黄河流经海东市,该市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40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级59项、市级222项、县级136项;建成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各1处,省级青绣工坊13家,省级非遗传承基地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136处、县级244处。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近年来,海东市深入挖掘河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成功举办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文化艺术节、黄河(河湟)文化高峰论坛、“青海年·醉海东”等品牌文化活动,颁布实施首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地方性法规《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

图为青海省海东市非遗展示。(资料图) 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 供图

  图为青海省海东市非遗展示。(资料图) 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供图

  此外,海东市还建设了河湟文化博物馆、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喇家遗址博物馆)、瞿昙文化旅游景区、土族故土园、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产业园、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青绣总部经济等重点文旅项目,与沿黄城市共同发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海东宣言》,签订文旅发展合作协议,深入推动了河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设立省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海东市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打造河湟文化新高地取得的重大成果,对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打造“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悉,今后,海东市将按照《青海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贯彻《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进一步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加快编制《省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区保护规划》及实施方案,实施河湟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启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计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文化生态良好的村落、乡镇、基地建立名录,进行小型区域性整体保护,并对标志性场地进行挂牌,加快推进省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做好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基础工作。

  据中新网记者了解,为统筹推进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海东市将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全市总体规划布局和重要工作目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于2021年1月启动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并在政策、组织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