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母女并肩战“疫” 同写小城大爱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母女并肩战“疫” 同写小城大爱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9-14 16:26

  在青海省西宁市虎台街道共抗疫情的大军中,有一对母女虽身处同一个“战场”,却一个多月不曾相见。母亲袁素明,是虎台街道杨家寨村委会委员,也是一名有着24年党龄的党员,同时又是一个核酸检测点位的负责人;女儿张会丽,是虎台街道公共管理服务办公室一名年仅22岁的工作人员,在另一个核酸检测点位做空气消杀员。

  疫情发生以来,她们没有守护在温暖的“小家”里,反而携手走到一线守护“大家”。母女同心战疫情的故事,成为虎台街道疫情防控中的一段佳话。

  因为爱,所以冲在前

  在农村防疫一线,47岁的袁素明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为进出小区人员查验“双码一报告”,为居家隔离人员配送生活用品及物资,走家入户摸排居民健康信息。作为一名女同志,她不怕苦不怕累,事事冲在最前面,一直坚守在农村抗“疫”的最前线。

  8月份以来,根据防疫工作需要。袁素明被调整到核酸检测点位当起了负责人。每天6点钟,袁素明都会穿好防护服准时出现在她所负责的核酸检测点位。杨家寨村属于城中村,整个新村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大,防疫形势复杂,工作任务繁重。“我在杨家寨村委会已经工作12年了,村里的情况、村民的情况我都熟悉,哪家人没做核酸,哪家人接种了疫苗没,我都心里有数,所以我当核酸检测点位负责人最合适。”袁素明说。

  “妈妈,加油!”“女儿,加油!”每天早晨奔赴各自工作岗位前,袁素明、张会丽母女二人都会打个电话相互鼓励。从女儿第一天在文化公园点位上做空气消杀,她就很担心。每天晚上都会视频叮嘱女儿几句。“7月1日上的班,这不,才工作1个月,就碰上了疫情。会会没有疫情防控经验,我总是担心她防护做不好。”袁素明说。

  夜深人静时,这位点位负责人悄悄转换成妈妈的角色,等待手机那头女儿的电话或者微信视频。当熟悉的面容和声音通过信号出现在袁素明面前时,一切疲劳随之消散。母女俩的心因为疫情贴得更近了。“我跟女儿说了,咱们一起坚持,直到这场战役胜利。”

  因为爱,所以更勇敢

  “请注意保持2米间隔。”“请不要提前摘下口罩。”……在文化公园核酸检测点1号通道,空气消杀员张会丽一边做着空气消杀,一边不停地提醒着群众。

  一直坚守在防疫第一线,辛苦吗?答案是肯定的。看着妈妈带着降压药早出晚归奔走在抗疫一线,回到家后又因为血压高吃不下饭。张会丽既感动又心疼,感动妈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心疼妈妈瘦弱的身体能否支撑下这高强度的连轴转。

  正是因为看见像妈妈一样的诸多基层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深深地影响着张会丽,她才能坚定地投身街道工作。“每次想妈妈,就在工作之余,给妈妈拨一通视频电话‘隔空拥抱’,相互打气,顿时觉得自己又元气满满了。妈妈作为一名党员,舍小家为大家,妈妈是我的榜样。这两个月,我虽然很累,却很有使命感!”张会丽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当同事称赞“这小姑娘怪勇敢”时,张会丽说:“其实一开始也蛮害怕的,但看到那么多像妈妈一样的党员冲锋在前,我作为一名00后感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我虽然现在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是要像共产党员一样勇敢的走在前面!”

  9月4日,袁素明在朋友圈配上女儿的工作照片并附了一段话:“穿上‘铠甲’,你就是勇士,从你入职到现在66天,有41天时间做了消杀员。这次连续21天的作战,虽然你也给妈妈发牢骚,想放弃、想回家,但你还是坚持了下来。好样的,加油!”张会丽看到妈妈发的话,瞬间破防。“能和妈妈一起为疫情防控工作出一份力,我很骄傲,这也是一段值得珍藏的美好记忆。”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袁素明和张会丽母女同心,奋战在基层防疫一线,书写了动人的母女抗疫大爱,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巾帼担当。

  风雨兼程路,共抗疫情时。袁素明和张会丽母女两人只是基层防疫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她们在基层防疫一线日夜奋战,用点滴的付出和互助的爱心,汇聚成疫情防控攻坚战中最坚固的防线。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 通讯员徐志涛)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025考研季科技类专业科普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