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炙烤”变“焖蒸”!今年夏天,青海为啥这么热?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 正文

“炙烤”变“焖蒸”!今年夏天,青海为啥这么热?

来源:西海都市报2022-08-04 08:04

  7月,青海多地月最高气温突破同期历史极值。7月7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政府观测点的日最高气温达到40℃,民和县、乐都区等地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天数15天以上……翻开过去一个月的气象预报,高温天气成为青海7月的主题。

  今年夏天,青海为什么这么热?8月2日,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延华、青海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海超、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杨如意做客西海都市报《请进,我们的直播间》栏目,畅聊这个夏季的高温天气以及在高温天气中如何科学预防夏季病。

“炙烤”变“焖蒸”!今年夏天,青海为啥这么热?

  炎热天气中,工人师傅每天要喝很多水。

  大数据告诉你

  6月以来青海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第一高

  都说今天夏天青海比往年热,到底有多热?一组数据告诉你:

  6月1日至7月31日,全省平均气温14.2℃,较常年偏高1.1℃,列1961年以来同期第一高。全省平均最高气温21.5℃,较常年偏高1.6℃,列1961年以来同期第一高。

  随着高温天气持续,我省北部地区出现极端高温。根据气象部门监测,6月23日至24日,我省北部地区27站(次)国家站、313站(次)区域站出现30℃以上高温天气。其中,尖扎、平安、贵德、诺木洪、乌兰、祁连、共和创当地1961年以来6月日最高气温极值。冷湖、民和、循化、同仁、德令哈位列历史同期第二位。

  6月24日,共和日最高气温达到30℃,是自1961年以来6月首次出现30℃的高温天气。

  7月6日至7月8日,为高温最强时段,全省有13站日最高气温进入历史前三。

  7月6日,格尔木最高气温创下历史新高。西宁市气象台发布了十年以来第一个高温黄色预警。

“炙烤”变“焖蒸”!今年夏天,青海为啥这么热?

  烈日下,市民打着伞出行。

  专家告诉你

  为何西宁的夏天由“炙烤”变为“焖蒸”

  “高原的夏天为什么会越来越热?”“造成青海高温天气的原因是什么?”直播间里,网友也抛出了一系列疑惑。

  杨延华介绍,不是所有的炎热天气都能称为高温天气,它自身有严格的门槛。在青海,日最高气温达到30℃以上的天气被称为高温天气。

  高温的形成往往是由特定的天气系统直接导致的,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副热带高压。今年青海的夏天,之所以很热,是因为6月以来,我省上空由副热带高压控制。西太平洋高压、伊朗高压、大陆高压接近完全连通,形成了一个几乎打通整个北半球的热高压,水汽通道受阻,暖空气北上高原。

  在青藏高原上空,从上到下都是极强的下沉辐散气流,加之水汽含量小,不易上升聚合成云,多为晴天,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因此,青海各地出现连续高温晴热天气,平均气温与平均最高气温均偏高。

  在青海人的印象中,高原的夏天是火辣辣的。而今年,伴随着各地热力值的上升,西宁的夏天由“炙烤”变为“焖蒸”模式。

  对于市民体感的变化,杨延华说,根据气象资料,6月以来,西宁出现5天高温日数,与近十年相比,高温日数列第四位。平均最高气温为25.5℃,列近十年以来第三位。

  虽然西宁高温特点不明显,但闷热的主要原因是我省大部受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控制,这股气流的特点是暖、湿,从而给人造成闷热的感觉。

  此外,在同样的气温条件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高。7月以来,西宁市空气相对湿度在50%以上,因此会让人觉得,温度不高却闷热。

“炙烤”变“焖蒸”!今年夏天,青海为啥这么热?

  烈日下,市民打着伞出行。

  专家分析

  这样的天气还要持续多久

  近年来,住在高原上的青海人真切地感受到青海的环境和气候在悄然变化:青海湖湖水面积连年增长;牧场上的牧草更丰美了;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走在雨后的河畔,湟水流域的景色与江南无异……

  对于身处高原的我们来说,这些气候变化将带来哪些影响,今年的高温天气何时才能结束?

  马海超分析,全球变暖是全国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根据科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正出现变暖变湿的趋势。

  近年来,青海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从目前记录的气象要素分析来看,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都是我省气候发生变化的一个“信号”。

  马海超介绍,当高温天气出现时,对农业生产、牧业、交通运输、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有利有弊。当气温偏高时,光照好、热量足,有利于蔬菜作物及各类果树更好生长。

  但是过高的温度也会造成高温热害天气,导致土壤失墒、干土层加厚,出现干旱或使得已有旱情加重,致使农作物受灾、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牧业区牧草提前枯黄,牲畜采食困难。高温热害天气过程期间降水减少,人工灌溉等用水量增加,也会导致供水不足。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像高温热浪、干旱、严寒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强度、持续时间均会呈现上升的趋势。

  从气象资料来看,历年青海高温天气最早4月出现,最晚于9月结束。根据往年气象记录,“秋老虎”的威力不可小觑。立秋之后,西宁等地昼夜温差较大,但白天温度依然较高。

  医生指南

  怎样预防夏季病

  在青海持续的晴热高温天气下,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等成为市民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有网友评论:“夏日宅在家中,空调、WiFi、西瓜‘三法宝’是夏日标配。”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夏季常见病,健康度过清凉一夏?

  直播中,杨如意说:“7月以来,在医院门诊中,轻度中暑的患者不断增加。相比去年同期,今年收治的中暑患者明显增多。而气温升得太快、太高,高温天气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中暑患者增加的重要原因。”

  杨如意提醒网友,对于中暑,要以预防为主;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应适当补充含有钾、镁等元素的饮品,要尽量避免饮用冰冻饮料;如果出汗较多,应及时补充水分,必要时可饮用淡盐水或含盐的饮料,以保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患者,饮水量应遵医嘱,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

  炎热的夏天,对于喜欢贪凉吃冷饮、吃瓜果的网友来说,降温解暑其实还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喝绿豆汤、红豆薏米粥等解暑药粥,可以有效补充人体所需水分,同时起到解暑的作用。

  对于老年人来说,夏季天气闷热,剧烈运动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耗氧量,容易诱发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等疾病。老年人在傍晚时分有氧运动30分钟即可,可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

  西海全媒体记者/吴梦婷/文|祁晓军/图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