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来源:青海在线网2022-07-24 23:38

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编者按:在天杰地灵的囊谦县,勤劳智慧的囊谦人民创造了一件件、一种种富有生活气息、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瑰宝,它们流传至今,依旧大放光芒,“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有许许多多的非遗传承人弘扬囊谦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囊谦优秀的民族文化。7月5日起,囊谦县委宣传部、囊谦县文体旅游广电局、青海在线网共同推出专访栏目《囊谦工匠》共同讲述当地能工巧匠的匠心梦,为打造工匠之县集智慧力量。

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囊谦黑帐篷

  青海在线网(文图/肖生珍)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群众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神山圣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依靠大自然的恩赐,在囊谦县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展现出了有血有肉的生活气息。牛皮船,就是这片热土上孕育出的生产生活产品,自唐代以来,囊谦县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结点商贾云集,牛皮船成了澜沧江干流扎曲河上促使货物流通、人员流动的重要水上交通工具,对于推动民族团结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单从外表看,牛皮船不如江南游人的船只小巧精致,不如码头货船的气势恢宏,反而处处体现着制作的不拘小格和原生态。一只牛皮船需要三张以上的完整牦牛皮制成,十分注重宰剥牛皮的程序和技巧,用轻巧的松木制船架、牦牛皮做船。制作前,把牛皮在水中浸泡处理,再放入少量酥油和盐,后把牛皮的头和四肢扎绑,经过晾晒,牛皮就呈现出黄褐色,再对牛皮进行缝制,缝制时,对针脚、线条、松紧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完成,在使用过程中还要经常性的用酥油等油质进行保养,防止皮破裂。

  历史上有手工艺制作和船员九家,他们居住在觉拉乡布卫谷的中部智康卡港口上,长期以来他们主管港口,在唐蕃古道时结合汉族手工艺制作技艺制作牛皮船,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见证了藏汉友谊。

  智华吉尼玛是觉拉乡布卫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牛皮船制作技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他的记忆中,牛皮船是他常见的物品,其父亲是九代传承人之一,其先辈智华宝宝是村内德高望重的4位传承人当中的一员,来自家庭的熏陶,使他迫切地想将此技艺传承下去。2014年,他担任了该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从那时候起,智华吉尼玛跟随村内的老人学习制作牛皮船,这是先辈智慧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应继承和发展。

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智华吉尼玛

  “智华”在藏语中为“划船的人”,而“智华”出现在家族的姓名里,可见当时人们牛皮船的喜爱尊重以及牛皮船对当地深远的影响。作为整个船只的掌舵人,“智华”需要身体健康、体格健壮、能够熟知各类水上状况、经验丰富的人来担任。在采访中,智华吉尼玛跟我分享着牛皮船这一藏族百姓智慧的产物,船架由轻便的松木制成,而捆绑木架的绳子也十分有讲究,绳子由牦牛尾巴毛制成,它遇水变紧,确保在行进过程中船架不会散开,遇到河床崎岖,波涛汹涌时可将两只牛皮船并排捆绑,提高安全系数。

  一只牛皮船可至少乘坐十个成年人,一位“智华”便可掌控船只,因为牛皮船质量轻、体积大,船上的人可轻松到达目的地,澜沧江河床石块凸起,水流湍急,根据这一特性,制作牛皮船时前端的牛皮较厚,而且,由于牛皮船质地坚韧、轻柔,不怕礁石撞击,上岸后的船只可由“智华”轻松背起,便于携带。“江河再宽,有了皮船不难渡。流水再急,总在皮船底下流。”流传在藏族百姓中的这句谚语,表明牛皮船在藏族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体现了它带给百姓们过河时的安全和踏实感。

  牛皮船历史悠久,功能强大,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在布达拉宫和桑耶寺的早期壁画中,都可以看到牛皮船早期的身影。吐蕃时期的牛皮船是圆形圆底的,估计只相当于现在牛皮船的一半大小,船内最多能容纳三四人。据传,吐蕃王朝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期(公元前2世纪),雅隆部落的居民就用柳木绷起牛皮制船,在江河上行驶。《西藏志卫藏通志》载:“在藏江处,其渡设有皮木船,以备通涉。”现今所能见到的有关牛皮船最早的藏文记载,出现在敦煌藏文文献中。

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牛皮船不仅在曾经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出现在藏族百姓的生活中,还在反侵略战争和运输物资中发挥过重要作用。1904年,英帝国主义入侵西藏时,藏族百姓曾在雅鲁藏布江的哲克萨姆渡口,用牛皮船淹死过侵略军,为保卫西藏做出了贡献。西藏和平解放后,沿江藏族百姓又用牛皮船担当起物资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责任,为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

牛皮船:扎曲河上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

  如今的牛皮船通过改进整体呈长方形,棱角圆润,最多可乘坐14人。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在500多年后今天,牛皮船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梁桥和车马,只能在节庆典、旅游节等时机才能看到它驰骋河面,可是勤劳的手工艺人从未忘记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他们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好传承与发扬。

  2018年,智华吉尼玛被确定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年来,他在当地传艺培养60余人,其中年龄最大者已有七十多岁。同时,他把握各类展览、宣传机会,现场向游客介绍牛皮船制作技艺,还参加拍摄了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展演划船及拍摄制作技艺。

  智华吉尼玛说:“以后想在当地发展文化旅游,游客在此体验牛皮船漂流的乐趣,一方面是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借助牛皮船漂流可带动村民的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布卫村毗邻扎曲河,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整个乡村座落在一个林区里,每到夏季,绿树成荫,景色十分优美。

  文化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没有传统的延续,便没有如今的灿烂文化之光,牛皮船的历史在泱泱河水中奔流不息,它承载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迸发出前进的浪花。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