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个“老西藏人”的新青海情——记第四批江苏援青干部陈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要闻 > 正文

一个“老西藏人”的新青海情——记第四批江苏援青干部陈明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7-22 16:52

  凌晨,在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挥部的宿舍楼里,安静的楼道里总会有一个身影,临睡前检查门锁和灯光已经成了陈明每天的习惯。

  清晨,总有一叠文件会出现在陈明眼前,而他也总是习惯地一份一份看完,了解各地发生的事情以及海南州五个县和四个州直机关的援青工作事宜。

  午后,无论是阳光夺目,还是风雪交加,总有一辆车在路上,每次“下乡”陈明总是最积极的,他说,下基层才能听到牧民的心声,看到牧民的笑容。

  夜晚,精力充沛的陈明总会到其他宿舍“串门”,和大家唠唠家常,倾听和分享近来的生活感想和工作体会。

  2019年7月,陈明被选派为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省工作队领队,在青海省还同时兼任省发改委副主任、海南州副州长。

  在内,他是“大家长”,在外,他是“领头雁”。几年间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援青干部,走遍了海南州的山山水水,也走进了牧民群众的心里。

  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

  陈明从“江苏干部”变成“青海干部”之前,还曾经是“西藏干部”。2004年至2007年的援藏经历,是他工作生涯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2004年,32岁的陈明意气风发,从“江南水乡”的江苏,选择去了充满“神秘感”的西藏。陈明回忆,还记得那一年江苏省对选派援藏干部工作高度重视,不少市委书记亲自走上选派工作的宣讲台,动员青年干部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组织的挑选。不少单位还通过公告、海报、板报、公务网等形式广泛宣传援藏工作,有的还举办援藏主题的摄影图片展、组织了援藏干部事迹报告会等等。

  对此,陈明犯了难。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羊群、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很多人心中西藏的模样。但援藏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在那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那里,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在那里,患同样的病,也许会危及生命。

  然而,陈明选择了援藏。陈明说,“组织号召、尽我所能,青年干部自觉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家庭的支持也成了陈明心底力量的源泉,就这样他成为了江苏省第四批援藏干部。为了克服地域和文化差异,他极力尝试着吃糌粑、牛肉,喝酥油茶、睡藏床,力求迅速融入西藏生活。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都不怕道路崎岖艰险,不畏随时可能发生滑坡塌方,通过坐摩托车、步行等方式,爬坡上坎,走村串户,深入群众走访调研,摸清基本情况,宣传政策。“那时,大家有一个共识,为西藏选派对口支援干部是中央赋予江苏省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应该不折不扣地完成好。”陈明说。

  戈壁滩上有一株格桑花儿正在阳光下盛开,格桑花美丽而不娇艳,坚强而不失挺拔。陈明是援藏队伍中的一名年轻干部,他喜欢高原上绚烂的格桑花,喜爱高原上炙热的阳光。援藏三年,父亲离世,孩子生病······妻子为了让他安心在西藏工作,总是在事后才告诉他这些消息,而那些错过却成了他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谈及此,铁血男儿眼中也闪烁晶莹泪花。

  2019年,陈明再次响应组织号召,不忘初心,来到了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的队伍当中。

  陈明说:“不论是2004年去援藏,还是2019年再援青,选择对口支援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和责任,没有那么一股子精气神,不行。选择援青,既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力量,汇聚在团队的精神里

  2019年7月,青海高原天高云淡、群山吐翠,陈明的援青故事开始了。

  “江苏与青海那么遥远,又这么近。这不仅仅是因为“共饮一江水'的地理渊源,更重要的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援青,这是光荣的职责。”还是那个青藏高原,再上高原,陈明已经是江苏援青的总指挥了。

  陈明说,援藏时自己是干部,援青时自己成了团队“主帅”,感到担子很重。

  “我们江苏援青有两支‘队伍’,一支对口支援在海南州,一支是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在青海省及西宁、海东市。工作任务和地点不同,但两支队伍整合资源,发挥优势,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身兼两支队伍“一把手”的陈明,上任伊始就积极谋划,成立了中共江苏省对口帮扶支援青海省前方委员会,下设两个党总支、16个党支部。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援青指挥部还精心设计了江苏援青LOGO,开设了“江苏援青”微信公众号,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团建活动。人走到了一起,心也走到了一起。江苏援青干部人才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更强了,也让远在异乡的援青干部人才感受到了“后方”组织的温暖。

  海南州各县海拔都比较高,陈明说需要给大家在西宁“安个家”,在陈明奔走下,2020年12月,在西宁香格里拉社区,前方指挥部和帮扶工作队在新的地点同时挂牌了。

  “指挥部为大家安装了弥散式供氧设备,周末和节假日‘回家’集中吸氧休整是个非常享受的事。”陈明说,这个“家”既有利于大家工作的交流,又方便集中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家的身心健康。

  “这是‘暖心工程’,切身感受到了两省对我们援青干部们的关心关爱。”援青干部王昕说。

  “今天是老中医的生日,大家伙要关怀一下他,可以小搓一顿,但是不能饮酒....”在西宁开会的陈明忘不了每一位援青干部的生日,电话里他不断地叮嘱着。

  被陈明亲切的称作“老中医”冯广清是中医博士,是江苏省卫健委的援青干部,平时总是唠唠叨叨的提醒大家注意身体健康的“老中医”冯广清对陈明的关心感动着:“不光是我,队伍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我们这支队伍的暖意,事情虽小,却处处体现着关怀。”

  在指挥部第一次会议上,陈明就对援青干部人才提出了争做“学习的模范、民族团结的模范、联系群众的模范、艰苦奋斗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的要求,他也用实际行动给大家作了表率。

  3年来,他走遍了每一个援青项目所在的村村寨寨,每一个援建项目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难事急事他都不厌其烦的帮助解决,每一次下乡他都和当地的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当地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他都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在陈明的倡导和带动下,“低调、务实、不张扬”成了江苏援青干部人才的群体性特质,大家办成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

  使命,践行在奋斗的征程上

  “援青的使命,就是要实实在在为当地留下点什么。”这是陈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三年来他学海南话、办海南事、为海南各族群众谋幸福,一直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援青的这三年,恰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之际,也是海南州各县“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转折期。陈明说,我们有幸成为“新时代、新海南”的参与者、见证者,我们更要在海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作出江苏的新贡献。

  陈明认为,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江苏援青要从“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转变,要更好的依托江苏人才智力资源,在新起点、新坐标上为海南州贡献“江苏智慧”和“江苏方案”。

  在陈明的协调推动下,江苏的智力援青可谓“遍地开花”,三年来,江苏省向海南州累计引进各类专业人才371人,涵盖教育医疗、道路交通、文化旅游、职教管理、城乡规划、生态环境等十多个专业门类,为海南州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江苏智慧”。

  推动“青电送苏”、协调“苏企入青”、促进“青货出青”,这些有利于苏青两省产业合作、有利于海南州长远发展的大事,陈明始终“亲自”抓在手上。他说,我们要围绕“海南所需、江苏所能”,依托江苏的大市场,发展海南的大产业,要多为海南做“利当前、谋长远”的事。

  推动工作项目化、项目品牌化,是陈明开展援青工作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各个机关和县工作组,要结合海南州及各县的实际,突出重点抓好几件事,力争“干一件、成一件”,“干好一件”就要树立“一个品牌”。在陈明的协调指导下,教育医疗“组团式”援青、本土人才培养“331”传帮带工作法、“心佑工程”、“灭包行动”、高中课程校本导学案,以及常州工作组的订单农业、南通工作组的文旅合作、扬州工作组的援青“微实事”、盐城工作组的“同盐共建林”、徐州工作组的“组团式”支教等一个个江苏援青的品牌项目做起来了,江苏援青的整体品牌也就树立起来了。

  “我们都变成了‘青海人’了,海南州的各民族兄弟姐妹也把我们当成是‘可敬、可爱、可亲’的人,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了。”每当初春,海南州还是一片大雪纷飞、寒风入骨、干燥缺氧、山高路滑的景象,陈明已早早地踏上了海南州的土地,这两年他总是第一个到达,最后一个离开。陈明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援青三问”:来青为什么?在青干什么?离青留什么?

  三年,1095天、26280小时。在人的一生中,这点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每一名援青干部人才来说,这不长的日子却是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地积累下来的。他们用这漫长的1000多个,甚至更多的日日夜夜,去慢慢消解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不适;同时,也在这短暂的1000多个日夜里,深情地拥抱着这片广袤而多情的土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