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爱绿植绿护绿 共守青山绿水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曾震宇]

爱绿植绿护绿 共守青山绿水

来源:青海日报2022-03-31 17:55

24小时热图
  • 习近平在山西考察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 走进警营学暑期安全课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

爱绿植绿护绿 共守青山绿水

  西宁市城郊道路绿色绵延不绝。青海省林草局供图

  绿色是自然的底色,也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接受自然的恩惠,也通过植树造林、绿化国土回馈自然,厚“植”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

  将良好的生态资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底气,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记“保护生态国之大者”,奋力推进“一优两高”,青海通过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持之以恒的国土绿化,把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筑得更牢、底气聚得更足。

  数据显示,青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5%,森林蓄积量增加到4993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8%。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青海用爱绿植绿护绿的实际行动呵护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为实现“双碳目标”做贡献,为做“中华水塔”守护人添力。

  三月,春风浩荡里,来自各个行业的“植绿大军”遍布高原大地,他们植一棵树、造一片林,种一方草、增一抹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荒山树木林立、草原绿草如茵。

  大地催生新绿 造林恰逢其时

  3月12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迎宾大道,参加全民义务植树绿化活动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及学生干劲十足,挥锹铲土、扶苗填坑、浇水培土,严格按照规范技术标准进行栽植,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率先拉开了全民义务植树的序幕。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的有效途径,201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5年高规格召开全省国土绿化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每年植树季,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与干部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形成了领导牵头、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格局。同时,强化部门绿化合力,以“应绿尽绿”为目标,加快推进行业管理区域造林绿化,加强绿化成果保护,共同推进绿色城镇、绿色乡村、绿色企业、绿色庭院、绿色校园、绿色机关、绿色营区建设。

  不断丰富拓展全面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把“3·12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作为宣传国土绿化、倡导绿色理念的时间节点,通过认建认养、抚育管理、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先后开展了“省级领导义务植树”“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大会战’”等活动,营建了一批民族团结林、志愿者林、国防林、援青林、企业家光彩林等“主题林”。

  以西宁市成为青海省首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地区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类林场、公园、动植物园、生态产业园等区域,建设各级各类“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实现网络植树实体化、实体植树基地化、基地建设公园化、公园发展主题化,为广大公民常年提供义务植树尽责场所,绿色生活全民共建、共享。截至目前全省建成2处国家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和27处省级基地,有力推进了义务植树线上线下双轨并行。

  积极创新国土绿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取得突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继2020年在三江源地区建设千亩生态公益林后,2021年捐赠870万元实施了32公顷“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二期项目,重点打造了“智慧林”。中国绿化基金会继2020年实施“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后,2021年投资2565万元实施了0.36万公顷“蚂蚁森林”造林项目。

  全民植绿、全社会共同参与,“十三五”时期青海省完成义务植树9810万株,参加人数达1837万人次。2021年,完成义务植树1910万株,参与人数337万人次。

  草木生根发芽

  荒山重披绿装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今年1月,青海出台《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科学绿化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省林草部门提出从推进高质量编制绿化规划、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推进系统治理、科学落实用地等七个方面落实。

  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草种,在高寒草甸种植青海草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等优质草种,一粒粒草籽生根发芽,让昔日的黑土滩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天然牧场;在荒芜山头种上小叶杨、乌柳、高山柳等树苗,这些适应性、抗逆性和经济性更强的乡土树种让荒山重新披上绿装;在街道公园种上丁香、花叶海棠等观赏性更强的树种,为城市增添色彩。

  积极开展乡土树种繁育和示范推广工作,评选出青海省首批乡土树种选育研究示范基地10处,重点开展驯化繁育和示范推广的乡土树种已达60种以上,实施了枸杞、核桃、花叶海棠、沙棘等11种乡土经济林种苗快繁及丰产栽培项目。建立乡土树种繁育基地23.07公顷,培育良种壮苗300多万株,营建乡土树种示范林和种质资源圃163.7公顷。同时发布了青海省第一批乡土树种名录418种,审(认)定林木良种37种,在乡土树种繁育、栽植、抚育管理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已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为全省营造林工作和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青海省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开展城市周边、农牧村庄、交通沿线、河道两岸高标准绿化,形成造林、种草、治沙、增水提质扩面一体,推进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大绿化格局。

  在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依托林草生态资源优势,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不仅让荒漠绿起来,也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青海省深入推进枸杞、沙棘、藏茶、大果樱桃等特色品种标准化、有机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2021年出台推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新建道地中藏药材示范基地9处,新实施5个生态旅游项目、9个特色杂果经济林种植项目,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99万公顷,有机枸杞基地1.33万公顷,正式注册“柴达木枸杞(柴杞)”商标,建成全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地区、有机枸杞生产基地。中藏药材种植面积突破7280公顷,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当归、黄芪生产基地,完成“十八青药”认定工作。冬虫夏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虫草交易会机制性落地青海。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2021年全省林草产业产值达到394亿元,带动259万名农牧民群众人均增收5179元。

  推进重点工程

  挺起“生态脊梁”

  黄南藏族自治州,因丰富的林草资源,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地,是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林草重点工程实施区之一。

  以建设“山水黄南”为目标,黄南总结形成以“让人多的地方树多,生产生活的地方先绿为目标;城镇周边、公路沿线高标准造林为重点;领导重视、全民参与为基础;部门配合、水路先行为前提;适地适树,严把种苗为关键;封山禁牧、精心管理为保障”的“黄南造林模式”,当前黄南州全州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9.43%,居全省前列;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8.65%,领跑全省。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青海省持续推进重点三江源、祁连山、“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化草原治理修复、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实施《青海省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和《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植绿种绿,成果斐然,“十三五”以来,全省完成国土绿化175.44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8%,绿色空间不断扩展,环境承载力有效提高,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国家验收,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相关规划纳入国家林草局支持范围,青海国家公园群初具雏形。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4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全面展开,积极申报设立木里-江仓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基本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聚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青海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青海省林草“十四五”规划,聚焦问题短板,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实践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确保国土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林草生态保护建设筑牢绿色根基。(李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