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爱绿植绿护绿 共守青山绿水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曾震宇]

爱绿植绿护绿 共守青山绿水

来源:青海日报2022-03-31 17:55

24小时热图
  • 直播|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的回响与新声

  • 2025天津戏剧节开幕

  • 服贸会上的文旅“新”体验

  • 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

爱绿植绿护绿 共守青山绿水

  西宁市城郊道路绿色绵延不绝。青海省林草局供图

  绿色是自然的底色,也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接受自然的恩惠,也通过植树造林、绿化国土回馈自然,厚“植”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

  将良好的生态资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底气,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记“保护生态国之大者”,奋力推进“一优两高”,青海通过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持之以恒的国土绿化,把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筑得更牢、底气聚得更足。

  数据显示,青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5%,森林蓄积量增加到4993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8%。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青海用爱绿植绿护绿的实际行动呵护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为实现“双碳目标”做贡献,为做“中华水塔”守护人添力。

  三月,春风浩荡里,来自各个行业的“植绿大军”遍布高原大地,他们植一棵树、造一片林,种一方草、增一抹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荒山树木林立、草原绿草如茵。

  大地催生新绿 造林恰逢其时

  3月12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迎宾大道,参加全民义务植树绿化活动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及学生干劲十足,挥锹铲土、扶苗填坑、浇水培土,严格按照规范技术标准进行栽植,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率先拉开了全民义务植树的序幕。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的有效途径,201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5年高规格召开全省国土绿化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每年植树季,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与干部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形成了领导牵头、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格局。同时,强化部门绿化合力,以“应绿尽绿”为目标,加快推进行业管理区域造林绿化,加强绿化成果保护,共同推进绿色城镇、绿色乡村、绿色企业、绿色庭院、绿色校园、绿色机关、绿色营区建设。

  不断丰富拓展全面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把“3·12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作为宣传国土绿化、倡导绿色理念的时间节点,通过认建认养、抚育管理、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先后开展了“省级领导义务植树”“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大会战’”等活动,营建了一批民族团结林、志愿者林、国防林、援青林、企业家光彩林等“主题林”。

  以西宁市成为青海省首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地区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类林场、公园、动植物园、生态产业园等区域,建设各级各类“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实现网络植树实体化、实体植树基地化、基地建设公园化、公园发展主题化,为广大公民常年提供义务植树尽责场所,绿色生活全民共建、共享。截至目前全省建成2处国家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和27处省级基地,有力推进了义务植树线上线下双轨并行。

  积极创新国土绿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取得突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继2020年在三江源地区建设千亩生态公益林后,2021年捐赠870万元实施了32公顷“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二期项目,重点打造了“智慧林”。中国绿化基金会继2020年实施“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后,2021年投资2565万元实施了0.36万公顷“蚂蚁森林”造林项目。

  全民植绿、全社会共同参与,“十三五”时期青海省完成义务植树9810万株,参加人数达1837万人次。2021年,完成义务植树1910万株,参与人数337万人次。

  草木生根发芽

  荒山重披绿装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今年1月,青海出台《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科学绿化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省林草部门提出从推进高质量编制绿化规划、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推进系统治理、科学落实用地等七个方面落实。

  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草种,在高寒草甸种植青海草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等优质草种,一粒粒草籽生根发芽,让昔日的黑土滩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天然牧场;在荒芜山头种上小叶杨、乌柳、高山柳等树苗,这些适应性、抗逆性和经济性更强的乡土树种让荒山重新披上绿装;在街道公园种上丁香、花叶海棠等观赏性更强的树种,为城市增添色彩。

  积极开展乡土树种繁育和示范推广工作,评选出青海省首批乡土树种选育研究示范基地10处,重点开展驯化繁育和示范推广的乡土树种已达60种以上,实施了枸杞、核桃、花叶海棠、沙棘等11种乡土经济林种苗快繁及丰产栽培项目。建立乡土树种繁育基地23.07公顷,培育良种壮苗300多万株,营建乡土树种示范林和种质资源圃163.7公顷。同时发布了青海省第一批乡土树种名录418种,审(认)定林木良种37种,在乡土树种繁育、栽植、抚育管理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已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为全省营造林工作和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青海省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开展城市周边、农牧村庄、交通沿线、河道两岸高标准绿化,形成造林、种草、治沙、增水提质扩面一体,推进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大绿化格局。

  在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依托林草生态资源优势,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不仅让荒漠绿起来,也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青海省深入推进枸杞、沙棘、藏茶、大果樱桃等特色品种标准化、有机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2021年出台推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新建道地中藏药材示范基地9处,新实施5个生态旅游项目、9个特色杂果经济林种植项目,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99万公顷,有机枸杞基地1.33万公顷,正式注册“柴达木枸杞(柴杞)”商标,建成全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地区、有机枸杞生产基地。中藏药材种植面积突破7280公顷,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当归、黄芪生产基地,完成“十八青药”认定工作。冬虫夏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虫草交易会机制性落地青海。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2021年全省林草产业产值达到394亿元,带动259万名农牧民群众人均增收5179元。

  推进重点工程

  挺起“生态脊梁”

  黄南藏族自治州,因丰富的林草资源,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地,是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林草重点工程实施区之一。

  以建设“山水黄南”为目标,黄南总结形成以“让人多的地方树多,生产生活的地方先绿为目标;城镇周边、公路沿线高标准造林为重点;领导重视、全民参与为基础;部门配合、水路先行为前提;适地适树,严把种苗为关键;封山禁牧、精心管理为保障”的“黄南造林模式”,当前黄南州全州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9.43%,居全省前列;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8.65%,领跑全省。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青海省持续推进重点三江源、祁连山、“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化草原治理修复、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实施《青海省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和《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植绿种绿,成果斐然,“十三五”以来,全省完成国土绿化175.44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7.8%,绿色空间不断扩展,环境承载力有效提高,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国家验收,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相关规划纳入国家林草局支持范围,青海国家公园群初具雏形。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4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全面展开,积极申报设立木里-江仓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基本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聚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青海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青海省林草“十四五”规划,聚焦问题短板,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实践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确保国土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林草生态保护建设筑牢绿色根基。(李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