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海>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曾震宇]

集结力量,全力救援

来源:青海日报2021-08-16 11:08

24小时热图
  • 喜乐安宁年味浓

  • 蛇年寻“蛇”:墨西哥羽蛇寻踪

  • 亚冬场馆提前“瞰”

  • 万家团圆时 他们在坚守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1月14日,上海豫园灯会蛇年吉祥灯笼成网红文创伴手礼,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在十二生肖中,很少有谁拥有同蛇一样复杂的象征意味,兼具毁誉参半的双重文化色彩。秦汉以后,我们祖先对蛇的热情也并未减少,但属于蛇的正面形象的意蕴更多地被投射到龙身上。
2025-01-24 09:58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加载更多

  救援队集结待命。青海日报记者 公保安加摄

  8月14日12时10分,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热水地区西海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柴达尔煤矿301采区3690综采工作面发生冒顶事故,截至目前,1人获救,1人遇难,尚有19人被困。

  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立即派出工作组和专家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工作。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省委副书记、省长信长星作出要求,强调尽全力抢救被困施工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省政府立即启动省级II级应急响应。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杰翔和省委常委、副省长王黎明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指挥调度。各级救援力量向事故发生地集结,展开紧张救援。

  8月14日,记者赶到现场时已是21时左右,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被困人员的安危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15日2时35分,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青海队副大队长马均太和他的7名同事走出矿井。从14日22时50分进入矿井展开救援时算起,他们已经在矿井连续工作了近4个小时。

  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出事煤矿井下走出。门口的应急灯光照亮了他们疲惫的身影,他们的脸上和身上沾满了煤泥,脚上的胶鞋也被糊了一层厚厚的泥浆。

  “煤泥堆积在距入口300米处,从中间向两端倾泻,井下是个‘U’字形的工作面,我们主要进行了煤泥的清理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马均太介绍。

  记者在现场看到,救援队携带了便携式通信电话、破拆工具、医药箱、一次性氧气呼吸器等救援器械,队员们的腰间挂着一个信号喇叭。

  作为一名专业的矿山救援人员,马均太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工具的用途和目前的情况,“井口离被困人员的地方有1200米,虽然我们有35名队员参与救援,但是单靠人力清理难度很大,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指挥部的安排,展开进一步的救援工作。”

  在现场,记者看到各级消防、公安、应急、卫生健康、专业救护队伍也已组织人员搭建帐篷,调试机器,为救援的顺利开展做着准备工作。海北州副州长殷茂文介绍,900余名救援人员已抵达,正在展开抢险救援。

  应急灯光下,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北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调试发电机。

  事故发生后,海北供电公司按照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应急指挥中心部署,迅速编制事故应急保电工作方案,组织应急保障人员奔赴矿区开展救援应急保电工作,供电人员全部在变电站在岗值守,并组织人员对煤矿供电线路进行特巡。

  “公司已出动了36名应急保障人员,7辆应急保电车、1辆500kW应急发电车,均已到达事故现场,110kV热水变电站、刚察变电站、默勒变电站全部恢复人员值守,已完成为矿区供电的35kV热柴线、默海线、海柴线开展测温、巡视工作,线路运行稳定,救援现场供电正常。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供电设备、线路的检测和防范措施落实,组织应急抢修人员做好现场保电工作,保证安全可靠供电。”海北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柴达尔煤矿海拔3500多米,四面环山,进出只有一条道路。沿着矿区道路进入现场,不止一次看到执勤的警察,为了保障“生命通道”的畅通无阻,他们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维持治安秩序。

  事发后,省公安厅派出由治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赶赴事故现场指导开展相关工作;交警部门加强交通指挥疏导,确保省内外救援专业力量和医疗救护车辆有序通行。

  此前,刚察县公安机关组织30名警力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海北州公安局调动80名警力进行增援,全力开展事故现场治安和交通秩序维护、火工用品看护及调查取证等相关工作。

  14日23时许,事故矿井入口搭起了三顶医疗救援保温帐篷。刚察县卫生健康局的工作人员迅速将呼吸机、除颤仪、氧气插管等急救设备放入帐篷。

  刚察县卫建局局长英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场有129名医护人员,18辆救护车,我们准备把危重病人第一时间救出来以后,安置在搭建的这三个临时救援帐篷里面,让危重的病人及时得到简单救治。”

  经过专家组反复研究和商讨,制定了新的救援方案。青海煤矿设计院副院长、现场指挥部专家组专家姚京栋介绍,“本着‘生命至上、全力救援’以及‘科学有序救助、避免发生次生灾害’的原则,综合省内外各专业专家意见,专家组指定的方案根据现场情况边实施边优化。”

  “在抢险过程中,两个小时内连续发生2次煤泥涌出现象,造成救援难度增大,风险增高,情况陡然变得更加复杂。”姚京栋说:“处理地面采坑周边水,在采坑坡地边缘开挖截水沟,铺设PE管引水至坑外,确保外围水不影响井下的工作已完成。通过地面钻孔采用水泥和水玻璃同时注浆,在工作面支架顶部形成胶结体的工作钻机也已经到位,专家组正在连夜细化救援方案,确定相关参数后立即实施,在确认工作胶结体稳定胶结后,将清淤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