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引:今年以来,玉树州以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把玉树人“知党恩、铭党恩、报党恩”的感恩文化嵌入在“初心与使命”中,树立“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全民意识,不断筑牢党员群众思想根基。借着抗雪救灾中全州上下抓支部建设、抓党员建设、抓组织建设的好氛围好时机,州委紧扣全省“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提出了“抓支部、用支部、活支部、强支部”的重大举措,成为全州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和总牵引。本次采访选取的杂多县,严格落实州委部署,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以“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党建+”的模式已经成为推动基层各项工作的新引擎,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维护稳定、社会治理、扫黑除恶、移风易俗等各项工作中,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越发彰显,党组织整体活力有效激发、支部功能全面激活,抓党建与抓发展、抓业务、抓中心深度融合,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党员队伍更加充满活力、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工作业绩更加突出有效。即日起本报推出杂多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闹从村:三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今年的5月19日,杂多县萨呼腾镇闹从村“党群服务中心”落成那天,有位名叫昂拉的村民,将他亲手创作了三个多月的一尊石刻恭恭敬敬地拿来当做见面礼。打开包布的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了:竟然是一枚石刻的党徽!采访这天,我们找到了年近六旬的昂拉。问及他雕刻这枚党徽的初衷和创意时,昂拉的眼角泛起泪花。他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微微颤抖着说道:我们村曾经很辉煌,但也跌过跤、吃过亏。如今,党委、政府想方设法拉我们一把,我打心眼里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党。我想在“闹从村党群服务中心”落成那天,送份礼物向党表明心意,就想到了用雕刻玛尼石的手法雕刻一枚党徽,提醒自己和大家时刻牢记党的恩情。于是,我从四公里外的山坡上运回这块石头,小心翼翼地把党徽画在一张纸上,再小心地沿着边缘剪下来拓在石块上,然后一刀一刀地雕刻,前后刻了三个多月。“您是党员吗”我忍不住问道。“我不是党员,但我一直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昂拉回答。这句话,出自一名普通牧民之口,是那样地扣动心弦且发人深省。由此,关于“闹从村”的前世今生,关于“党群服务中心”这个新生儿,更加引起我一探究竟的念头。
闹从村,是一座生态移民村,坐落于距杂多县城8公里的格桑小镇。由于该村属“格吉纳仓”分支部落,取名为“闹从”仅是因为音译问题。该村始建于1960年左右,第一任村委主任名叫本布尕白。由于受到中央及省、州、县多次表彰,1966年,闹从村光荣地更名为红旗公社,三年后又更名为红旗大队。1969年4月,本布尕白赴北京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授予“全国优秀村支部书记”荣誉称号,截至1997年先后受到中央及省州县55次表彰。按现任村支书尕洛的话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闹从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红色村,是全州出类拔萃的优秀行政村。然而,近十年来,闹从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庸常无为,将闹从村拖入一个“落后”的泥潭。这让所有人不能接受,甚至有人无奈地说出:是否是因为村名里头有个“闹”字才成了这样。“昔日辉煌”与“时下落伍”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村民们很苦恼,有人建议还是把“红旗村”的名称给改回来。
闹从村县级联点干部是县委副书记才公。自接手的那天起,他成天琢磨的只有一件事:怎样把闹从村两委班子抓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怎样重现闹从昔日之繁华,怎样把“红旗”精神给找回来。实践给了他答案。今年二月玉树雪灾期间,通往萨呼腾镇扎格村的17个垭口被积雪封堵,300多户牧民被困,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情。当时负责打通垭口的才公副书记一时陷入僵局:打通垭口,谈何容易!人力上,身边仅有的牧民党员和机关干部加起来不足30人;地形上,每个垭口两边尽是悬崖,稍不留神就会出大问题;设备上,除雪机械短缺,油料供应不足。在那样的情形之下,才公副书记能想到的,只有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令他欣喜的是,萨呼腾群众一呼百应,乌压压从四面八方涌来800多号精壮劳力,不出一周,被封堵的17条垭口全部打通,被困牧民无一人伤亡。这次事件,给才公副书记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让他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时候,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同时,萨呼腾镇推出一系列“抓支部、强支部、活支部、用支部”的办法和举措,如班子成员联系支部、先进支部与后进支部结对共建等。
天时地利人和,一个在闹丛村创建“党群服务中心”的想法在才公副书记的内心油然而生:以村级党员活动室为依托,以10-15户为一单元,选举产生若干名户代表,并在两委班子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闹从村党群服务中心”,当遇到重大工作、遇到自然灾害、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党员、干部、户代表一起商量、一起研究、一起攻坚克难。户代表的加入,是对村两委班子工作力量的有效补充,也能给村里的无职党员和普通牧民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充分地调动群众参与村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全体村民的幸福指数与满意度。
思路一旦有了,不去实施便如鲠在喉。在征得各方意见和建议后,雪灾过后的五月份,杂多土地上长出一个新鲜事物--“闹从村党群服务中心”。
闹从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后,似一匹茁壮成长的小黑马稳步前行。本着“党建引领、众商众议、发扬传统、凝聚人心”的工作原则,已先后实际解决34件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和难心事,事关全村的通水、通电问题、夫妻矛盾、邻里纠纷,不论大小一概摆到桌面上协商解决。此间,户代表在“中心”与村民之间承担起“连心桥”的职能,其作用不容小觑,既是实时信息的搜集者,亦是困难问题的发现者,还是村情民意的传达者。村民想要表达诉求、寻求帮助,从此有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村民与党员、户代表与干部之间的心贴得越来越近了,几双双拳头握得越来越紧了。村民卓拉及邻居家的自来水管爆裂,长达半年靠肩挑马驮取水用水。当户代表将此事反映给党群服务中心,全体党员、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立即响应,群策群力,不出半月便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格桑小镇”,这个充满了梦幻色彩的名字,令许多路过的人们每每抑制不住想要进去瞧瞧的冲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格桑小镇既没有格桑花的美丽,也没有“小镇”的干净与整洁,这让身处期间的村民们苦恼不堪。针对此问题,党群服务中心的全体成员再次坐下来商量对策。经过几轮探讨,大家一致决定每户每年收取300元垃圾清运费,制定专人负责并给予一定的报酬。此时有村民站出来说:“我不要一分钱的报酬,但我愿意承担这份责任”。那一刻,包村干部尕玛永丁深受感动和启发。他说:其实未必所有的事情需要用“钱”来解决,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用合适的方法稍加引导,所有事情都能圆满解决。如果把群众比作风筝,干部就是那根牵引的线,而党群服务中心就是牵线的那只手,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们把中心管理好、运行好、服务好的信心与底气。
自那天起,村里组成了一支由户代表、无职党员和优秀村民组成的垃圾清运小组,加上县上派来的4名环卫工人,这支队伍增加至17人,村容村貌有了根本性改变,角角落落还种满了格桑花,“格桑小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生态宜居小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尕玛永丁说。不仅如此,谁家有个婚丧嫁娶,大家伙纷纷前去帮忙,邻里之间和谐融洽。有位年长的村民说,“团结、有爱、互助,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昔日“红旗村”的光荣传统又回来了!尕玛永丁说:不管是叫红旗村还是闹从村,名称不重要,内涵更重要,我们努力的目标便是把红旗村的精神找回来并发扬广大,把红旗精神传承下来比什么都重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思路,有方法,我们必将实现!一个“闹”字,可以把美丽的格桑小镇闹散,也可以把党员和群众的心闹活。期间的关键,还是在于杂多县、萨呼腾镇两级党委政府及全体党员干部的有效引导,在于闹从村有一座摧不垮的战斗堡垒。支部委员、联点干部和户代表这三双筷子牢牢抱成一团,更加富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