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第一缕阳光刺破喜马拉雅的雪峰,照亮雅鲁藏布江畔的田野,也映照着桑珠孜土地上悄然生长的幸福画卷。
桑珠孜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海拔近4000米,是地级市日喀则下辖的一个市辖区,面积3664.72平方公里。30年前,在格桑花盛开的季节,青岛第一批援藏干部踏上桑珠孜这片土地,开始对口支援这座城市。
三年前,青岛第十批援藏干部脚踏天路,接续奋斗。三年来投入2.5亿元实施的98个项目,如同98颗希望的种子,在海拔3860米的高原生根发芽,重塑着桑珠孜区发展的维度与居民幸福的刻度。从生命防线的筑牢到教育火种的点燃,从产业根基的培育到乡村肌理的焕新,青岛与桑珠孜,正共同谱写着山海相连、心手相牵的时代篇章。
▲中心医院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9453万元,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新增床位250张,预计每年实现门急诊量11万人次。
跨越四千公里的血脉相连
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手术室内,来自青岛的骨科专家团队正在为藏族同胞患者进行手术,另一组刚刚下手术的医护人员正在休息室吸氧为后续手术做准备。在手术期间,为了克服身体的高原反应,援藏的青岛医生们,一边吸着氧一边做手术,身后拖着长长的吸氧管,被藏族同胞亲切称为“辫子医生”。
老百姓的需求在哪里,青岛援藏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医疗援藏采用组团式医疗队的形式,每年派遣专家驻藏。援藏组在帮扶的过程中发现,西藏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缺氧,特别容易诱发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滑膜炎等疾病。受医疗条件的限制,部分患者无法行走,严重者甚至难以离开房间,多数患者需要依靠轮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于是,青岛援藏组和青岛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健康委、青岛市市立医院联合启动“山海相拥大爱同行”高原疾病救治项目,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专家团队四次奔赴西藏。主刀医生青岛市市立医院骨关节外科专家戴世友对记者说:“在医疗团队、康复团队和护理团队的协同工作下,青岛市专家团队四次进藏医疗援助工作,完成了96台手术,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患者从最初需要拄拐或者坐轮椅,复查时都能独立行走。”
大楼的一侧,是青岛援藏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改扩建工程,今年5月中旬正式封顶。对当地老百姓来说,这宛如一座希望的灯塔。中青建安集团有限公司驻藏区域负责人厉青璋告诉记者,在克服了冬季停工、高原反应等重重困难后,扩建工程从施工到封顶仅用一百天的时间,他们有信心把最优质的工程留在当地。
青岛第十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卫健委副主任邵纬对记者表示,中心医院扩建工程通过技术性建设直接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就医环境,项目总投资9453万元,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新增床位250张,预计每年实现门急诊量11万人次。三年医疗援藏期间,共开展了40多项新技术项目,首次开展了骨关节手术及白内障等眼科手术。通过青岛专家的指导和现场教学,当地医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在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内,刚刚下手术的医护人员正在休息室吸氧,为后续手术做准备。
“三年前,本地许多患者会转诊到其他医院,这几年随着中心医院与青岛市立医院技术合作的开展和远程会诊,转诊频率和比例明显下降。”桑珠孜区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次仁卓嘎对记者表示。
基层卫生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村级卫生室。目前,青岛援藏新建的17座村级卫生室覆盖10个乡、6万群众。几个村共享一个卫生室,既保功能又避浪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温度、有质量的医疗服务。
通过三级联动,健康防线正在向最基层延伸。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服务能力不足的难题,援藏组和海尔生物利用5G、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打造了桑珠孜区智慧医共体平台,打通三级数据,破解了当地群众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海尔日喀则桑珠孜区医共体信息化项目负责人张铭扬说:“把整个区域做成‘一张图’,所有的医疗机构拉成‘一张网’,全部信息做成‘一个库’,所有的运营做成‘一本账’,面向老百姓变成‘一个医疗服务入口’,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和村。”
借助智慧医共体平台,距离市区数十公里的村民在所在乡卫生院初步诊疗后,双向转诊单一开,快速办理手续,乡卫生院的检查结果在区中心医院可直接调用,真正做到了叫“数字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从“席地而坐”到“触摸未来”
在桑珠孜区青岛小学,记者看到,人工智能实验台前围满了孩子,他们兴致勃勃地用3D打印笔创作心目中的“太空基地”,实验室的桌子上,摆满了太阳能发电车、小机器人等设备。作为西藏首个引入STEM课程的地区,桑珠孜区青岛小学建成了全区首个小学科创实验室,并被教育部认定为西藏唯一的全国科创“白名单”赛事基层组织单位。
“以前,孩子们只能从课本上了解实验,现在能亲手操作机器人、设计航天模型。”青岛第十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教育局副局长、青岛小学党支部书记周杰介绍道。科创课程的开展,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进行科学探索的大门。
▲2022年6月,由青岛援藏组投入6000万元建设的桑珠孜区青岛小学揭牌
2022年6月,由青岛援藏组投入6000万元建设的桑珠孜区青岛小学揭牌,当年8月开始招生,成为当地第一所文化氛围浓厚、具有鲜明特点的现代化、特色化、信息化示范学校。
而30年前,许多孩子在学习时都要在湿冷的地上席地而坐。从“屁股离地”工程、优化办学条件、开展中小学免费校车覆盖、普及学前教育到教师全覆盖培训,青岛援藏持续改善了当地的校舍安全、教育设施、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广受藏族同胞的好评。据粗略统计,30年来青岛在教育援藏工作领域投入援藏资金约4.6亿元。
青岛小学是软硬件全方位打造的青岛援藏的示范性学校,建设了VR实验室、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教室、微机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已经成为当地的热门学校。“让每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能育人。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国际视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周杰说。
▲青岛小学是软硬件全方位打造的青岛援藏的示范性学校,建设了VR实验室、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教室、微机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备受当地学生欢迎的青少年科学院,也是青岛援藏组建设的西藏自治区首个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院创新了集中课时、师资和资源的“三集中”模式,开展素质教育,将西藏特色和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开设了人工智能、陶艺、木艺、厨艺、现代唐卡、藏香制作等20多门特色课程,已经接待5000余名学生。
“我们有机结合了青岛沿海城市和西藏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桑珠孜区青岛小学副校长普次告诉记者。青岛小学率先开展了科学实验和AI教育方面的工作,成为当地学生向往的学校,也带动了周边学校的发展。学校的老师,有去青岛跟岗学习的机会,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到本地,并且借助“山海大讲堂”平台,通过视频会议远程连线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通过“云”端引进雪域高原。
周杰向记者深情地说:“今天的西藏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的西藏就是什么样子。”他希望,通过援藏项目让西藏孩子享受到内地优质的教育资源。青岛示范学校,不仅是物理空间建设,更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平台,通过“示范一个地区,带动一方教育发展”的模式,实现教育帮扶的乘数效应。一批批援藏人的接力传承,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西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和美乡村的产业致富路
在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日喀则市副市长、桑珠孜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王东岳看来,青岛援藏的秘诀在于“将青岛的所能与桑珠孜区的所需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青岛援藏30年,从最初发展大棚蔬菜、畜禽养殖,到打造饲草小镇、引进亿元项目,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
在曲美乡拉贵村,暖心工程温暖着当地老百姓的心。在援藏组的支持下,引进青岛的先进经验,积极筹集爱心企业善款,建设了幸福助老食堂,为65岁及以上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每天香喷喷的四菜一汤,解决了子女外出打工家庭老年人的就餐顾虑。对幼儿园进行了彩绘装饰、地板铺设、地暖安装等软硬件升级,与助老服务一同形成了“一老一小”全方位的关怀,切实地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
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就业机会的增长,许多年轻人开始返乡就业。曾外出务工、2021年返乡工作的90后拉贵村党支部书记达娃向记者介绍,种植业是当地的基础产业,拉贵村当前主要种植燕麦草和小黑麦,种植规模2000多亩,通过去青岛考察学习种植技术,燕麦草产量从1200斤/亩提升至2300斤/亩,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平均每户增收2万多元。在援藏干部的指导下,引进的小黑麦试种取得了成功,现在长势良好。产量的提升,离不开自动化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村民们通过青岛专家的帮扶和指导,逐步掌握了播种机等机械的操作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种植的效率。
高原饲草种植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投资。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青岛援建的拉贵村饲草小镇核心区项目总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仓储厂房等基础设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30%,集体经济突破500万元。
▲四通八达的桑珠孜区曲美乡拉贵村全景
“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青岛带来了5—6个燕麦草的实验品种,筛选出高产高值的品种,试验田计划从20亩扩展到500—800亩规模化种植。燕麦草属于一年一熟作物,拉贵村每年能够收获6万捆,除了村民自身使用需求以外,每捆对外售价为30元,年收入可以达到180多万元。”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发展改革和经信商务局副局长于滨告诉记者。
发挥自身优势,培育扶持当地特色产业是青岛援藏一直秉持的准则,建设“饲草小镇”、精品农业示范园、“光伏+生态设施农业”产业园、“萝卜小镇”“土豆小镇”“西瓜小镇”“青稞小镇”“林卡小镇”“光伏小镇”等特色产业园区与小镇,由“输血”变为“造血”,青岛援藏和当地产业双向奔赴,逐步摸索出一条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持续的高原反应成为援藏干部们最大的工作挑战,他们依靠“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克服困难。三年援藏工作,对于青岛援藏干部来说,是一次身体的考验、工作的挑战和精神的洗礼。青岛援藏干部王建亮在日记中写道,“我忽然明了,不是我们‘支援’了西藏,而是西藏重塑了我们的精神海拔。她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成长,是把个人理想熔铸进家国大义;真正的富有,是被一片土地和一群人深深需要。为什么离别时眼眶湿润?因为这片土地的每一粒沙子,都曾见证我们的热血与汗水;因为这片土地上吹过的每一缕风,都曾传递过跨越山海的爱。”
“海拔三千八,这里是我的家;美丽的日喀则,我为你牵挂。你在世界之巅,你在珠峰脚下,雅鲁藏布江,流淌着你的期盼……”这首脍炙人口的《日喀则我为你牵挂》唱出了汉藏一家亲,见证了青岛援藏干部对日喀则、对西藏深厚的情谊。
桑珠孜,意为心想事成。三十年前的出发,今天的桑珠孜区展现的幸福答卷,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青岛与日喀则的这份山海情深,跨越四千公里山河,携手共进,深情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