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创新谋突破 塑造发展新动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岛> 要闻 > 正文

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创新谋突破 塑造发展新动能

来源:大众日报2023-11-17 10:22

  11月10日,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2-2号”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启动建造。该船与两个月前启动建造的“国信2-1号”属于“姊妹”船,是全球首批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将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等名优养殖鱼种养殖,单船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

  对比同样从海西湾驶出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这两艘养殖工船在总体设计、功能区划、新能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160余项创新优化升级,标志着青岛西海岸新区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的设计建造能力开启“2.0模式”。

  作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海洋造就了西海岸发展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经略海洋更是其使命所在。

  “获批以来,西海岸加快构建六大产业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2年,六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区海洋经济总量的72.8%,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9.9%,成为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副主任谢龙目表示。

  以船舶海工产业为例,“国信系”的诞生地——海西湾,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目前已聚集100余家船舶海工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船舶海工行业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让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涉海领域的全球“首位度”不断提升:世界最大吨位的“海上石油工厂”、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等诸多海洋重器从海西湾扬帆出海,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正式临床试验,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海洋生物基因测序能力世界第一……

  “首位度”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创新注入的源源不断动力。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集聚涉海创新平台突破170家,海洋人才超7.6万人。其中,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12家。

  新区新区,其命维新。对西海岸而言,创新绝不仅在海洋领域,更体现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

  今年年初,青岛西海岸新区将2023年确定为“创新突破年”,部署了“十三大创新突破行动”,制定222项突破任务清单,截至目前,203项已完成并取得明显成效。

  以实体经济为例,前三季度,青岛西海岸新区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5个、总投资2179亿元,分别增长15.6%、7.7%。

  取得这一突破,“新兴产业专业园区”起到关键作用。11月15日,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重点项目——芯屏产业园一期正式启用。与该项目一路之隔的京东方青岛生产基地内,也涌动着铆劲冲刺的生产热潮。

  自去年8月起,青岛统筹布局、高水平建设一批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截至目前,青岛市新型显示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已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揭牌成立,青岛市氢能产业园也将于近期挂牌。加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青岛影视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形成“4+1”专业园区的格局,截至目前,集聚起总投资3298.8亿元的112个重点项目。

  创新带来的突破显而易见:日前,青岛西海岸新区经济“三季报”出炉,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完成生产总值3650.31亿元,经济总量居青岛市首位。

  “以新应变,以创开路,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决战四季度’号角已经吹响,新区将紧紧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创新突破、攻坚克难,奋力实现年度目标。”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孙永红表示。(杨国胜张忠德 刘伟)(完)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图书馆:周末来读书

  • 西安铁路工业遗存变身市民乐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