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十年,“活力海洋之都”绘就蓝色画卷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青岛> 要闻 > 正文

十年,“活力海洋之都”绘就蓝色画卷

来源:青岛财经网2022-10-24 18:04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优势和特色,经略海洋是新时代交给青岛的“蓝色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争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排头兵。

  十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以“东方红3”号、“海洋地质九号”、“蓝海101”号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先进的科考船在青岛入列;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全球首艘10万吨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并实现首批收鱼;在全国率先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目前全球上市的16个海洋创新药物中,我国的2个药物全部由青岛原创研发并在国内上市;青岛港稳居世界级大港前列,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青岛海铁联运量连续7年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黄河流域经济出海口的门户枢纽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召开的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将“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作为青岛的城市愿景,把“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作为青岛重点打造的“六个城市”之一,契合了青岛的城市特质,打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为城市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力。未来,青岛将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大力提升现代海洋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从产业定位看城市优势

  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是青岛市委、市政府从全局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从国家层面看,“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有关文件提出“支持深圳、青岛等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赋予了青岛海洋发展新定位、新使命。

  从省级层面看,省委、省政府对青岛海洋发展始终寄予厚望,2021年省委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提出青岛要勇当经略海洋的先锋。2022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为青岛未来海洋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市级层面看,近年来,青岛市积极融入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持续深耕海洋高质量发展关键领域,海洋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青岛市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3%。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超过30%,达到4685亿元,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首位,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18年起,青岛市发起了经略海洋攻势,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更加绿色美丽,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青岛集聚了全国近1/3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全国30%左右的涉海两院院士,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创新策源地。“青岛依托既有优势,对标国际领先,逐渐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行业、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中心主任刘大海表示,“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海洋人才聚集地和国际航运中心,青岛市海洋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动能持续迸发,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海洋创新大发展的新时代,青岛海洋事业将迎来多产业、多环节、多界别、多主体的全面爆发和创新涌现。”

  青岛是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水产种业发展,青岛责无旁贷。截至2022年5月,农业农村部共审定通过了266个水产新品种,青岛市获批70个,占全国总数超过1/4,充分说明青岛市水产育种的科技力量雄厚。

十年,“活力海洋之都”绘就蓝色画卷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从企业发展看产业变革

  成长蜕变的企业视角,是观察“产业之变”的另一个维度。十年来,青岛海洋产业不断发展,得益于国家的支持、政策的扶持、企业的坚持,还有一批坚守自我、开拓创新的人。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瑞滋)总经理范瑞用就是青岛水产养殖业发展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拓荒者。

  十年前,范瑞用带领企业踏上了发展水产种业的道路。“那时候很多人不理解,我们每年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去做新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多年来,种质退化和病害成为制约刺参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坚定了范瑞用发展种业的决心。

  市场反馈是检验新品种的试金石。“2014年至2015年,100元/3斤的苗种无人问津,现在100元/斤的苗种供不应求,说明新品种在市场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高。”范瑞用表示,“新品种‘参优1号’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耐高温,是我国首个具有抗逆性状的刺参新品种。”对于“看天吃饭”的养殖户来说,新品种的出现,让他们多了一份“安全感”。对于企业来说,新品种在市场较高的认可度,也让他们的收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目前,青岛瑞滋“参优1号”市场良种占有率达30%,苗种应用覆盖我国沿海主产区。

  从十年前不被人们理解,到十年后填补行业空白始终坚持、敢于创新让这家青岛本土企业今年迈上了新台阶。2022年7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26家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入选。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刺参良种场,青岛瑞滋填补了我国国家级刺参良种场的空白,并成功入选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名录。

  从创新引领看城市未来

  活力,是检验一座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十年时间记录了一家企业一路走来的艰难与喜悦。然而,这只是千万家企业在时代的浪潮中奔涌向前、不断进取的一个缩影,企业的创新与活力始终是青岛海洋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青岛积极整合涉海科研力量,海洋科技领先优势更加突出。聚焦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航运贸易金融、海洋生态示范,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畅通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推进海上风电创新应用,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认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活力海洋之都”建设的重要内容。

  青岛制定了《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

  在《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中,文件明确了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五个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在《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中,文件针对“五个中心”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按照项目化、清单化要求,研究提出了未来三年重点推进的“十大工程”: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海洋人才引进培养工程、海洋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海洋新兴产业壮大工程、海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数字海洋建设工程、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工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海洋国际合作工程。

  可以说,《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是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总纲,《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是进一步细化后的发展部署。

  在科技引领方面,青岛将依托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字号”海洋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开展极地科考、深远海探测、载人潜水器、海洋观测与预测等海洋基础研究,推动部、省、市共建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持续加大海洋高端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能力。

  在产业引领方面,青岛曾先后引领了全国五次海水养殖产业化浪潮。近年来,青岛依托全国首个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不断探索深远海养殖新模式。今年,“深蓝1号”高端养殖装置在黄海冷水团首次实现低纬度规模化养殖大西洋鲑,也就是俗称的三文鱼。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也在今年投入使用,并且在9月2日成功实现收鱼。下一步,青岛还将推进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中国蓝色金融研究院等一批高端海洋产业平台,全力打造现代渔业样板。

  青岛拥有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海西湾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在这个基地先后制造了全球最大的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等世界顶级产品,青岛的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能力也位居全国前列。下一步,青岛将瞄准大型、高端、深水、智能方向,继续大力发展智能船舶与海洋装备,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船舶海工装备基地。

  在开放引领方面,青岛作为中亚国家和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承担着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黄河国家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国家重点任务,在海洋开放合作方面区位优势突出。今年1-7月,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8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73万标准箱,海铁联运箱量连续7年蝉联全国港口海铁联运冠军。下一步,青岛将围绕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强化航运枢纽功能,做优“日韩陆海快线”“上合快线”等服务品牌,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在生态示范方面,近年来,青岛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制定出台《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8%以上,胶州湾的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下一步,青岛将继续加大胶州湾保护力度,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快推进禁养区限养区清理整治及胶州湾局部清淤等工作,努力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

  人物群像

  “冲浪者”的姿态

  雨果曾说,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百年来的海洋底色成就了青岛,赋予了青岛更多想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上,青岛科技工作者、创业者、航海勇士等群体以奋进拼搏的姿态劈波斩浪、逐梦深蓝。

  (一)

  2012年,“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让中国人有了新的骄傲,“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这份“深度”,映照着青岛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历史和未来。

  3000米、5000米、7000米驾控着“蛟龙”号,我国首批潜航员之一的傅文韬完成了一次次大洋深潜,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深海下潜的新纪录,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称号。在创造了一项项新纪录后,傅文韬作为主驾驶又多次与科学家们一起潜入大洋深处,精细熟稔地操作着“蛟龙”号机械手,为我国深海科考带回珍贵的视频资料、生物及矿石样品。

  正如我国首批自主培养的“蛟龙”号潜水器专业潜航员唐嘉陵形容的那样,“蛟龙”号像一艘宇宙飞船,飞向未知的“深海星球”。

  十年时光,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从近海走向了深远海,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研究深海的骨干,他们成为我国深海高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岛聚集了全国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的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他们为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奠定了厚实的人才基础。

  (二)

  为什么青岛可以一直走在引领的道路上?从老一辈的科学家,到新一代的创业者,他们身上的执着,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以雷霁霖、管华诗、侯保荣为代表的一批顶级科学家代表了青岛在海洋领域积淀的高度。

  记者采访过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鱼类工业化养殖体系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他曾经每年有一半的时间泡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另一半时间就奔波在沿海一线的各个养殖点上。雷霁霖曾语重心长地说:“能使我聊以自慰的,不是我获得多少奖励或者是我获得多少的金钱,而是把多宝鱼变成产业。我只是一门心思想把它变成产业。”

  雷霁霖的话感动了很多人,正是因为他的执着,所以他甘愿做一个“鱼痴”院士。

  作为中国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拓荒者、我国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保荣5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海洋腐蚀与防护工作第一线。北自辽宁,南至海南,祖国漫长的海岸线上众多的海岸构筑物和海上设施都留下了他的奋斗身影与足迹。当一辈子海洋“防腐卫士”,是侯保荣的毕生追求。

  (三)

十年,“活力海洋之都”绘就蓝色画卷

  “独臂船长”徐京坤

  “独臂船长”徐京坤凭着“没有退路”的人生哲学和从12岁之后就伴随自己的“阿甘精神”,向着环球航海的目标一步步迈进。2013年,徐京坤完成单人环中国海航行;2015年,征战单人横渡大西洋帆船赛,成为继郭川之后第二个完成这项国际顶级赛事的中国人。2017年,徐京坤正式开启环球航海的旅程。“独臂船长”徐京坤驾驶他的“青岛梦想”号双体帆船抵达葡萄牙亚速尔群岛,历时3年完成了总航程3.4万海里的环球航行,创造了中国首次双体帆船环球航行的纪录。

  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信念,他就可以创造奇迹。

  一个有着蓝色梦想的城市,亦是如此。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成为“致富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