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进中国乡村)杨氏彩塑:雕琢之间“揉”进岁月精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图片新闻 > 正文

(走进中国乡村)杨氏彩塑:雕琢之间“揉”进岁月精华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07-19 17:22

  中新网银川7月18日电 题:杨氏彩塑:雕琢之间“揉”进岁月精华

  中新网记者 李佩珊

  进入暑假,六盘山下迎来旅游“高潮”,其中,一支支走进杨氏彩塑艺术馆的研学队伍,成为靓丽的风景线。他们跟随非遗传承人一同“点土成金”,感知“守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建在村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彩塑艺术馆。 中新网记者李佩珊 摄

  杨氏彩塑艺术馆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这个开在村里的艺术馆大有来头,每年慕名而来参观的游客超1.5万人次,也让100多名村民再度回到非遗传承人的角色。

  杨佳年(右)教授学徒进行彩塑塑形。 中新网记者 李佩珊摄

  “男人捏塑、女人上彩,家家会泥塑、户户有丹青”是杨坡村两百年前的真实写照,村中流传至今的杨氏彩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发展到第七代。一块寻常的泥巴,经酿泥、塑形、彩画、开描等十几道工序,便可化身威武雄健的武士、体态婀娜的舞者、憨态可掬的孩童……变成一个个精致的艺术品。

  杨氏彩塑作品。 杨佳年 摄

  杨佳年是杨氏彩塑第五代传人,年近六旬的他经常一个人在工作室里钻研技艺到很晚。在他看来,酿泥是彩塑塑形的基础。“我们选取六盘山区黏性较强的红胶土,碾碎后除掉杂物,加水搅拌成泥浆,经过24小时的浸泡,再添加棉花、纸浆和沙粒进行反复砸泥,才算定下来材料。”杨佳年说,随后进行的便是人物或动物的骨架制作,“绑草、上粗泥、上细泥,再进行压光,一遍遍地用手去抹,塑坯方可成型。”

  “泥塑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对色彩的搭配非常讲究。因此,塑形和上彩阶段十分考验手法。”杨佳年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一手持刀、一手捏泥,一雕一琢间,一团平平无奇的泥巴瞬间化身栩栩如生的人物。

  杨佳年最擅长的是人物面部刻画,他轻轻抬起画笔,简单几笔点睛,泥土瞬间有了灵魂。“文像需要端庄清俊,佛像需要祥和慈悲,老像要突出饱经沧桑,少像得刻画的憨厚可爱,每件彩塑,都需细心雕琢。”他说。

  不仅是杨佳年,杨氏一族能工巧匠在创作中始终讲究形神兼备,对每一道工序的研究都甚为严苛。

  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彩塑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杨魁山是杨氏彩塑第一代彩塑传人,他在陕西凤翔拜师学习宗教类雕塑。后来,杨魁山将自己的彩塑技艺传给了儿子杨廷辅、杨廷弼。

  杨廷辅“善丹青重彩塑”,杨廷弼则在彩塑世俗化、小件作品的制作上开创了杨氏彩塑的先河。第三代传人杨维福徒步新疆学艺,把西域艺术风格融入杨氏家族的彩塑创作之中,成功将杨氏彩塑的造像艺术推向鼎盛时期。第四代传人杨栖鹤开始采取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手法,创作了许多结合时下元素的全新作品。

  直至第五代传人杨佳年接手“衣钵”,他打破家族传承模式,广收门徒,让这一珍贵技艺得到广泛流传。“从我开始,杨氏彩塑技艺走进校园、进入课堂,由传家变成传世。我们还成立了公司,把杨氏彩塑工艺品推向市场,每年创收金额超过100万元人民币。”杨佳年表示。

  不仅如此,随着各地文物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杨佳年还带队并先后承接宁夏固原博物馆、须弥山石窟、平凉崆峒山、中宁双龙山石窟、兰州市博物馆、西吉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武威博物馆、新疆铁瓦寺等各地文物修复工程,让上千件彩塑和陶制文物宛若新生。

  受杨佳年的影响,第六代传人杨贤雄、杨贤龙、程建平、杨贤麒等人在坚守中不断追求创新,推动形成以彩塑为主体,集彩绘、木刻、根雕、刺绣、烫画为一体的“杨氏家族艺术”,成为带动一方增收致富的文化支柱产业。

  现如今,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杨氏彩塑艺术馆供游客免费参观体验,成为当地集彩塑艺术陈列展示、研究保护、设计开发、生产加工、交流培训、体验学习、旅游参观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基地,让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焕发出愈加旺盛的生命力。(完)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