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化论坛丨让黄河在心间流淌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化论坛丨让黄河在心间流淌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7-03 09:25

  讲述人:光明日报社宁夏记者站站长 王建宏

  文明古国的诞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故事模式——大河孕育,而黄河就是中华文明的产床。在漫长的地质年代,水与土的天作地合,黄河与黄土高原的旷世奇遇,形成了巨大的地理塑造力,大河加厚土,山河激撞,携泥裹沙,形成的惊天伟力,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造就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物理空间。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大部分的先民,在农耕与游牧,多元一体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在长城内外的拉锯中,在改造自然的探索中,在寻求生存的迁徙中,串起了六盘山、贺兰山等历史经典的游牧地带,形成璀璨的灌溉文明、移民文化。

  在宁夏,如果说,黄河文化是一部不朽的伟大史诗,那么长城文化、灌溉文化、移民文化、生态文明、民族融合等等,就是其重要分册。

  一是长城文化。铺开宁夏长城分布图,北部长城以“几”字形自西向东依贺兰山和黄河蜿蜒,中部长城“Y”字形雄踞塞上,南部“一”字形横贯东西,沿线烽燧、敌台星罗棋布,三道长城环抱宁夏。自战国开始,秦、汉、宋、明等朝代先后在宁夏修筑长城御边,1500公里长城,比银川至北京的距离还要长,素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

  二是灌溉文化。宁夏自秦代就拉开屯垦开发的序幕,200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建设史,且历经沧桑从未中断。至今,宁夏大地上,很多以朝代命名的古渠依旧奔涌流淌,有秦渠、汉渠、唐徕渠……其中历史超过100年的渠道有14条、总长1292公里。引黄古灌区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文化、经济、生态版图上都具有重要地位,2017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三是移民文化。一部宁夏古代史,就是一部移民史。从先秦戎族入主宁夏,到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屯田戍垦,再到汉武帝组织移民,将“关东”人口大规模移入宁夏;从魏晋十六国,匈奴、鲜卑族迁入宁夏,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更加广泛的民族大迁徙,再到唐代朝廷统一安置迁入众多少数民族部族到这里,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所在地——古灵州就是唐太宗接受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的地方,宁夏也是安置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选地。到宋代,原本以各民族杂居为特点的宁夏,被西夏党项占据,及至元代,蒙古军攻占兴庆和灵州。到明清,又迁来大量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从1983年起,宁夏分6个阶段,累计搬迁123万人,相当于全区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我的长篇报告文学《百万大移民》,详细讲述了这一历程。书中表达了一个观点:贫困,源于人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错配。移民的实质,是对人、水、土等错配资源的重新组合、优化配置。

  四是生态文明。生态兴则文明兴。宁夏三面环沙,东邻毛乌素沙地,西邻腾格里沙漠,北接巴丹吉林沙漠。如果没有黄河这个大动脉贯穿宁夏大地,浇灌出宁夏平原,像一把绿色的尖刀插入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那么这些沙漠将在宁夏会合,中国西部大片土地将沦为荒漠。

  五是民族融合。以黄河为轴线,中华大地各民族的观念、信仰、族群、制度、精神等息息相通。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的民族和文化大融合,以及隋唐之际农耕文明、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儒释道的熔铸升华,元明清的进一步延续整合,逐渐形成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成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成为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历史的必然,决定了维系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总之一句话,黄河文化就是蓄积了数千年文化势能的超级IP。传播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是当前我们应该扛起的职责和使命。

  弘扬黄河文化,就是要探求黄河文化的价值实现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力:

  一是举重若重,做“厚”黄河文化。黄河文化遗产既包括长城等文物古迹,古镇古村等重要遗址,古灌区、古渡口、古栈道等水利和交通遗迹遗存,流域内的革命文物和革命遗迹,以及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过去存在一些“编故事”的情况,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必须正本清源,拒绝传说、戏说,让黄河文化更准确更庄重。

  二是举轻若轻,做“活”黄河文化。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要想知道早茶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很多黄河文化可以活态传承,比如说,水文化流淌在古渠里,天文历法应用在生产中,中医中药传承在望闻问切里,传统非遗产品要摆在货架上……最好的保护就是用起来,最好的传承就在生活中,最好的弘扬就在体验上。只有让黄河文化体系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依托新的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体验和消费方式,才能增强黄河文化吸引力。作为媒体人,我们要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手段,轻松诙谐、幽默风趣地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更加喜闻乐见。比如,我们这两年推出了一个系列的动画微视频,也是弘扬黄河文化的一种探索。

  三是举轻若重,做“深”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宁夏全境属于黄河流域,只有不断探源、挖掘,系统研究,梳理出分支脉络,才能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多样性,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阐释好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神奇的黄河文化,亟待我们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夯实研究基础,开展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创新研究平台建设。通过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使黄河文化拥有浑厚的理论根基。

  四是举重若轻,做“精”黄河文化。文化的感染力源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必须加大对原创文化IP的扶持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报告文学、小说、剧本、影视等艺术精品力作。还要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在深入挖掘和活化黄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宣传推广行动,以新兴表现手段,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推动黄河文化形成新业态、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使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形成“黄河文化+”的大格局。(本文为王建宏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化论坛上的发言节选。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摘编整理)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 探访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