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为翼,赋能内蒙古文旅新赛道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科技为翼,赋能内蒙古文旅新赛道

来源:新华网2025-11-18 18:45

  11月10日,“i游内蒙古”全域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这个小程序汇聚内蒙古全域“吃、住、行、游、购、娱”优质文旅资源,集查询、预约、购票、互动于一体,可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文旅体验窗口。

数字文化展。

  “i游内蒙古”不仅整合了内蒙古丰富的文旅资源,还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推荐服务。无论是想要探索草原的辽阔,还是体验沙漠的神秘,亦或是感受城市的历史文化,游客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心仪的旅游线路和活动。

  科技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推进器”,今年以来,数字技术正在全面重塑文旅消费体验,文旅产业正在告别 “走马观花”,迈向“深度体验”的新阶段。

  从“过目”到“沉浸”

  国庆长假期间,阿拉善额济纳“居延明月夜”文化街区剧场里,大型体验剧《邂逅·额济纳》每晚准时上演。不同于传统舞台剧“观众坐、演员演”的模式,这部剧在科技的加持下“可感、可触、可沉浸”,观众是“故事的一部分”。当剧情进展到“居延海的清晨”,舞台上方突然降下细碎的“晨露”,搭配着环绕式音效,观众仿佛真的站在湖边感受微风;在“戍边将士”篇章,观众席的灯光会随剧情渐次变暗,只有舞台中央的“汉简灯”亮起,“与古人隔空对话”的氛围油然而生。从远古的匈奴牧歌,到现代的胡杨守护,这场演出用时空交错的叙事,将额济纳的自然壮美、历史厚重串联起来,观众沉浸其中,读懂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内核。

  在内蒙古,科技对文旅的改造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 “感知升级、交互创新、传播破圈” 三大路径,让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参与”,构建起“人-文-技”共生的体验生态。

  赤峰红山文化博物馆的沉浸式数字展厅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了红山先民们的生活场景。当游客戴上VR眼镜,就能“穿越”五千年,与先民一起制作玉器、举行祭祀仪式。在虚拟场景中,游客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引发相应的互动反馈,比如触摸虚拟玉器,设备就会模拟出真实的触感,让游客仿佛真的在触摸历史文物。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文旅将发展沉浸式体验作为文旅产业发展方向,深度挖掘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等独特资源,推出和升级了一批极具吸引力的“科技+人文”文旅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通过实景演艺、数字互动等形式,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体验者”,深度融入内蒙古的历史文化。

  从“看文物”到“懂文化”

  今年,内蒙古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第三阶段,新发现遗址遗迹2015处,更新了内蒙古文物地图。内蒙古是文物大区,无论登记在册的“有形”遗产,还是其背后“无形”的人文精神,如何让它们在当下被活态传承是一个复杂的任务,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为其提供了一个“抓手”。

  走进内蒙古博物院,巨大的数字文物互动墙十分吸睛。这面数字文物墙可以让游客一次饱览400余件(套)文物,热门展品自动“C位出道”,还会按镇馆之宝、年代、颜色、质地、类型轮番“刷存在感”。喜欢哪件文物,轻点屏幕就能放大N倍,连文物上的细腻纹理都看得一清二楚;遇到3D模型文物,游客可以直接上手“盘”,拖动旋转、放大缩小,360度无死角看遍每一处细节。

  数字技术不仅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助推文物“活”起来、“火”出圈。

  今年6月20日,内蒙古博物院新馆试运行,各类文创产品销售火爆,开馆3个月文创销售额突破2800万元。3D打印技术复刻的文物小摆件、AR技术开发的互动文创手册……数字技术开发的文创产品格外受青睐。

内蒙古博物院数字大屏。

  为了让偏远地区的百姓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内蒙古博物院打造的“流动数字博物馆”打通了“最后一公里”。2013年,内蒙古博物院历时3年打造了全国首家全数字化、高集成度的“流动数字博物馆”,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创新文化服务形式,让优质文博资源直达基层。

  登上这座轻便又不失典雅的“博物馆”,解说员热情地介绍说:“移动展车高4米、宽2.6米、长18米,车内是45平方米的小型展厅,使用了高精度可视化三维数字还原、触摸互动、AR(增强现实)等技术,观众可以从任意角度放大和旋转,近距离欣赏文物。我们对院藏1000余件珍贵文物进行毫米级高精度三维扫描,建立可动态交互的数字模型库。”

  截至目前,“流动数字博物馆”足迹已遍布内蒙古12个盟市、103个旗县(市、区)。

  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内蒙古各盟市博物馆相继推出数字展厅、线上展览等多样化服务,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也让文物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智慧中枢”驱动管理新效能

  近年,“文旅热”持续升温,而热度的另一面是预约难、人挤人……破题之钥,系于科技。

  今年暑期,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景区迎来客流高峰,“云游成陵”小程序,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作为景区的“智慧中枢”,它能为游客提供导览、解说、购票、攻略、周边美食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将票务、体验、消费场景深度联动,打破 “票务与服务割裂” 壁垒。精细管理的背后藏着巧思,有游客形容现在的成陵景区像个“聪明的大管家”。

  智慧系统不仅是管理的好帮手,更是游客体验升级的催化剂。在阿尔山,智慧旅游平台集成了天气预报、景点拥挤度预测、个性化推荐等功能,游客通过手机APP就能轻松规划行程,避开高峰时段,享受更加舒适、自由的旅行。同时,平台还提供了多语种服务,满足不同国籍游客的需求,让阿尔山成为国际友人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智慧文旅的发展,也带动了旅游产业链的升级。从交通出行到餐饮住宿,从景点游览到购物娱乐,每一个环节都在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游客戴上虚拟设备感受文化魅力。

  目前,全区多地都上线了智慧平台:呼和浩特市“智游青城”小程序整合全市文旅资源,目前用户达48.08万人;“锡林郭勒千里码”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综合服务,目前用户近35万;“指尖上的呼伦贝尔”采用大字体、简化导航结构、减少跳转层级,让老年游客轻松上手。智慧文旅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人们的旅行方式,让旅行变得更加智慧、便捷、有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处长张虎说:“我们将加快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推广应用,加强数字演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多业态集成,建设快速通行、预约预订、智能导游、客流管理、虚拟浏览相融合的数字文旅应用场景。着力培育一批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内蒙古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未来,随着5G-A、AI大模型、脑机接口等技术的演进,文旅产业还将迎来更多可能。当科技与文化深度共生,文旅产业将不再只是“看风景”的产业,而是成为传承文明、连接心灵、创造美好的新载体。

  (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提供 记者 冯雪玉)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