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000多里边境线,如钢铁脊梁,见证着党政军警民忠诚戍边的如山誓言;
118.3万平方公里热土,似锦绣画卷,铺展着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时代华章。
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安而不忘危,稳方能致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凝聚起2400多万各族儿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意志和澎湃激情。
主线引领 凝聚同心合力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称赞“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今年7月7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原创歌舞剧《同心曲》在呼和浩特市精彩呈现。六个篇章,一曲同心,将边防战士与各族群众携手戍边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剧场内座无虚席,掌声如潮,是艺术感染力,更是心与心的强烈共鸣。
一出剧目,映射沧桑巨变;一种理念,浸润北疆沃土。
如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可知可感可及?
内蒙古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用扎实行动给出答案。
——制度为纲,压实责任。内蒙古制定实施《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推动将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职责写入各级党政部门、群团组织、事业单位“三定”规定和议事协调机构工作规则。
——研究为基,厚植底蕴。内蒙古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工程,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建设自治区级理论研究基地、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实践为要,春风化雨。内蒙古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邻里相亲,共同编织安居乐业的幸福网。
内蒙古以“稳”为鲜明底色,将工作主线融入发展的血脉,凝聚成长治久安的“定海神针”。
强边固防 筑起“钢铁长城”
初冬的巴彦淖尔,天高云阔。阳光掠过边境线上的铁丝网,洒在护边员杨东坚毅的面庞上。他举起望远镜的身影,与远处猎猎飘扬的红旗,构成一幅动人的剪影。
杨东所在的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东达乌素嘎查,守护着40多公里边境线。2004年他退伍返乡,从父亲手中接过望远镜,也接过了沉甸甸的守边责任。
“以前靠骑马巡逻,现在动动鼠标就能掌握边境动态。但科技再发达,‘铁脚板’也不能丢。”杨东道出了戍边工作的变与不变。让他欣慰的是,嘎查越来越热闹了。随着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很多走出去的牧民回来了,护边员的队伍也不断扩大。
戍守边疆,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在边境一线,每一位牧民都是哨兵,每一座蒙古包都是哨所,共同构成了强边固防的铜墙铁壁。
边关之固,固在勠力同心。内蒙古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体系,不断加强边境地区群防队伍建设,常态化组织护边员开展巡边护边、政策宣讲,大力推广“雪城义警”“护边驿站”“蒙古包哨所”等特色经验做法,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日益稳固。
边关之固,固在兴边富民。内蒙古紧扣民生服务短板,推进“水电路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打通边疆农村牧区“毛细血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建成供水井2058眼,建成水窖1883个,新建改造供电线路9746公里,贯通各等级公路1676公里,建成边疆基站633座,铺设光缆6966公里,极大提升了基础服务保障水平。内蒙古向兴边富民中心试点城镇下达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支持边境地区产业发展。举办“民营企业进边疆·内蒙古行”活动,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守土戍边的群众。
内蒙古以边境之安保边疆之稳,以兴边富民之果让祖国北疆风景线更加亮丽。
精治善治 夯实平安根基
“一定要提高警惕,遇到陌生链接千万不要轻易点击。”日前,包头市公安机关启动“千警进万家”活动,民辅警秉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要求,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络,将安全与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天再冷,看到警灯闪烁,心里就暖和、就踏实!”家住包头市九原区赛汗街道富力社区居民马玉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人民群众对平安最真实的感受。这份看得见的安全感,正是建设平安北疆的温暖底色。
社会稳定和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也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必选项”。
内蒙古出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推动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五有”率达到100%,实现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同时,不断完善“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单元长)”的基层微治理机制,一大批“热心人”“五老乡贤”等活跃在乡村社区,为群众提供便捷的调解服务。
开展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聚焦道路交通、食品药品、校园安全等重点领域进行整治,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全方位提升守护群众平安、保障群众权益的能力和水平。
治理的智慧,在传承中创新,在科技中升华。
在锡林郭勒盟,“鹰巡”无人机巡防体系成为守护安宁的“空中利剑”。7月29日,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满都胡宝拉格边境派出所辖区牧民羊群走失。警航队民警操作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云台,深入草原腹地展开拉网式排查,快速发现走失羊群,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
治理的力度,在行动中体现,在民心中彰显。
内蒙古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解决烦心事;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部署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应用”三年行动;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依法严惩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较“十三五”提高7.8个百分点,日子过得踏实安心。
静观大势,我们信念如磐:各族干部群众调准时间表、绷紧责任弦,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将安全发展的基石夯得更实、筑得更牢。
因时乘势,我们更加笃定:内蒙古必将以务实担当,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记者宋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