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集宁区聚焦群众“就业难”与企业“用工愁”的痛点,以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服务阵地为支撑点,以供需对接为发力点,创新推出“家门口就业”系列举措,让群众实现“顾家”与“增收”两不误,为稳就业、保民生写下生动篇章。
指尖技艺 “点亮”居家就业之路
穿针、绕线、打结,彩线循着皮革的孔位细细游走,不到十分钟,一个小巧的蒙古包挂饰便有了模样。在乌兰察布市志达职业培训学校的工作室里,全职妈妈张慧指尖翻飞,原本单调的彩线,正逐步勾勒出民族纹样的精致轮廓。暖阳透过玻璃窗漫进室内,落在码放整齐的针线、彩绸与珠子上,给每样材料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十几位和张慧一样的女性围坐在一起,专注地投入到手工艺品制作中,工作室里只听得丝线穿过皮革的细微声响,细碎却充满力量,那是她们用手艺编织生活的声音。
“以前要照顾孩子,根本没法外出工作,家里经济压力一直很大。”张慧放下手中的活计高兴地向记者讲述,“后来听说有免费的手工培训,我立刻报了名。现在好了,材料能带回家做,时间自由,每个月能挣1000多块钱,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给家里添份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了解,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走访时发现,辖区内有不少有就业意愿但缺乏技能的人群。为解决这一问题,2020年12月,区就业服务中心与乌兰察布市志达职业培训学校合作,共建“民族手工艺品产、学、研”项目,并免费提供培训阵地和硬件设备,以“培训不收费、领货不压钱、交货不限时、当日结佣金”为宗旨,教授“民族手工艺品及工具制作”课程,包含“绳编、珠编、手工裁剪、缝制、钩针”等教学内容,给“无就业技能、无固定收入”的群体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具备居家就业的能力,从而走上工作岗位。这种“培训+灵活就业”的创新模式,精准适配宝妈和需照顾老人的子女等特殊群体,真正实现了“居家能就业,增收不离家”。
截至目前,手工编织已开班13期,培训学员517人,带动300多人居家就业,人均月收入约1600元。此外,区就业服务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扣全区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文化旅游、家畜饲养、康养、物流、餐饮等紧缺岗位,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培养适配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劳动力。截至目前,已开展网络创业5期,培训学员146人;技能培训29期,培训学员1181人。
站点服务 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以前找工作只能靠朋友介绍,都不知道哪里有合适的岗位。现在就业服务站设在万达广场,路过就能看到招聘信息,还有工作人员帮忙推荐岗位,太方便了。”在万达广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求职者杨佳欣正仔细查看企业招聘简章。她身后的电子屏上,最新岗位信息循环滚动,培训专区、就业创业区、自助服务区划分清晰,工作人员正耐心为求职者解答政策疑问。
为让就业服务更贴近群众,集宁区以“三公里”就业服务站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零工市场、商圈等便民场所,优化升级“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走进站点,整齐的招聘信息栏、滚动的电子屏、专业的服务团队成为标配。专职工作人员长期驻站,为群众提供岗位匹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就近获取就业资源、享受就业服务。
截至目前,集宁区已新建及升级15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覆盖全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及4个大型商圈,服务劳动力达23万人,覆盖范围超95%。这些分布在群众身边的“就业信息库”,不仅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更让群众感受到“家门口找工作”的便捷与安心。
与此同时,集宁区持续加大就业对接力度,今年已成功举办13场“线上+线下”大型招聘会,吸引983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20444个,发放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资料7000余份,帮助1315人达成就业意向,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搭建起高效便捷的双向择业“快车道”。
“我们始终把稳就业、保民生放在首位,通过‘培训赋能+岗位对接+服务下沉’的组合拳,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靠技能增收’。”区就业服务中心失业保险股股长许超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培训内容、扩大岗位归集范围,让就业服务更精准、更贴心,切实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从技能培训到岗位对接,从阵地建设到服务升级,集宁区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织密“家门口就业”民生保障网,让更多群众在就业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