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1年,鄂尔多斯市成功获批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2024年,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评估中,在全国10家综合基地中位列第二,获评“工作进展明显、成效突出”。三年多来,鄂尔多斯以“智能赋能治理,创新服务民生”为核心,在基层治理、双化协同、数字乡村等领域构建起系统化治理方案,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贡献了“西北经验”。
顶层设计:筑牢基地建设“四梁八柱”
鄂尔多斯始终将综合基地建设作为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抓手,从组织、规划、智力、机制四个维度夯实基础。
在组织领导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位推动,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网信办,形成“网信办牵头抓总、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基地建设与城市发展全局同频共振。
规划布局方面,鄂尔多斯市制定五年工作规划与研究方案,围绕基层治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等7大领域开展11项课题研究,明确180项涵盖场景搭建、实验设计、成果转化的具体任务,为基地建设绘制“路线图”。
智力支撑上,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与工作组,引入清华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同时推动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构建“外引高端智库+内育本土力量”的人才体系。
机制保障层面,出台《鄂尔多斯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各主体职责,实行常态化调度,还建立“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实践规范”的多层次标准体系,其中《积分制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平台建设规范》成为全国首个智能社会治理领域地方标准。
场景创新:打造智能治理“多元样板”
鄂尔多斯以“解决真问题、服务真需求”为导向,在多个领域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应用场景,推动治理效能与民生体验双提升。
基层治理领域,“多多评·码上生活”数字平台构建起智能治理体系,通过诉求智能分拣、问题分级处置,累计处理民生诉求超万件,响应满意度达95%以上;“根数据库”与“一表通”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智能采集与表格自动生成,为基层减负增效,获得干部群众广泛认可;AI辅助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借助AI问答工具、法律知识图谱,构建多元主体在线化解模式,提升纠纷处置效率。
双化协同领域,鄂尔多斯市打造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政策数据库与专利数据库,汇聚6000余条政策文本、200万条专利数据,为产业转型提供数据支撑;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出台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助力全国“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建设,探索智能交通与城市治理融合路径。
数字乡村与智慧养老领域,推广智慧农田、智慧牧场技术,引导农户从“靠体力、靠经验”向“靠智能、靠数据”转变;依托“暖城颐养”品牌,构建智慧养老监督调度系统与多维度数据库,“长者数字故事平台”挖掘老年人信息,既支撑个性化照护方案,又增进家庭理解。
成果转化:释放示范引领“辐射效应”
鄂尔多斯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双向转化,通过成果发布、交流推广,让“鄂尔多斯经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理论成果方面,编撰《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的鄂尔多斯实验》专著,形成“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实施路径研究”等60余篇研究报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建设14个专业数据库,为智能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交流推广上,积极参与国际高端对话,承办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相关论坛,在第十九届世界互联网治理论坛展示成果;举办2场成果发布会,发布80余项研究成果与20余篇优秀案例;在《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专刊》刊发稿件18篇,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0余次,制作专题片6部,信息传播量超6000万次。
标准输出层面,深度参与《人工智能社会实验设计指南》等3项国家标准编制,将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规范,同时编制《矛盾纠纷调解数字化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草案,为其他地区提供标准参考。
未来展望:迈向智能治理“更高水平”
站在新起点,鄂尔多斯将持续深化智能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鄂尔多斯市将进一步优化基地运行机制,将建设任务纳入各级网信委与政府工作要点;加快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应用,在城市管理、教育、环境治理等领域拓展特色场景;强化人才培养,扩大清华大学MPA智能社会治理方向研究生培养规模,提升干部数字素养;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实验成果纳入国际治理框架,向世界传递智能社会治理的“中国声音”。
从西北一隅的“实验田”到全国领先的“样板区”,鄂尔多斯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的实践证明,智能技术是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器”,民生需求是创新发展的“指南针”。(赵海军、张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