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重农固本,国之大纲;乡村振兴,民之所盼
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通过“基地+农牧户”模式的创新实践,在农牧业产业化、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以地理标志产品、高效设施农业、特色养殖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构建“基地+牧户 ”模式,推进品牌化规模化
鄂托克旗依托鄂尔多斯集团、内蒙古星光集团和伊吉汗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围绕“品种保育、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三大关键环节,持续擦亮阿尔巴斯山羊品牌名片,构建“基地+牧户”合作模式,将原本松散的牧户联合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鄂尔多斯集团源牧场
“公司从2005年开始,就与牧民合作成立了阿尔巴斯绒山羊保种细化合作社,直接从牧民手中收购羊绒,并进行羊绒细度补贴,辐射带动1万户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1500元。”伊吉汗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润先说。
鄂托克大草原上的阿尔巴斯山羊群
目前,阿尔巴斯绒山羊已经成为中国鄂尔多斯集团顶级品牌“1436”和多家世界著名奢侈品牌的主要原料之一。2024年共出口阿尔巴斯山羊绒260吨,总销售额2亿元。
在构建世界级羊绒产业的道路上,鄂托克旗持续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牧户”合作模式,深入推进羊绒产业规模化养殖、品牌化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迈上了高质量发展轨道。
优化高效设施农业,破解生态生产矛盾
鄂托克旗依托北斗导航、植保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技术,逐步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
在木凯淖尔镇乌兰吉林村3451亩高标准农田,土地管理员只需一部手机,灌溉、施肥、监测等工作就能科学及时地完成。
乌兰吉林村3451亩高标准农田
据了解,乌兰吉林村实行“土地入股、集中经营、专人管理、以股分红”的土地合作流转经营模式,搭载智慧农业设备,对田间苗情、虫情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农田智慧化管理。
“以前我们村的耕地非常零散,高标准农田的实施,不仅让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还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过度施肥对土壤的破坏,有效破解了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之间的矛盾。”乌兰吉林村副主任刘勇说。
乌兰吉林村高标准农田配套科技设施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机械化”到“科技化”,鄂托克旗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科学规划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用科学技术精心描绘出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美丽图景。
激活特色养殖产业,创新探索认养经济
在木凯淖尔镇乌兰吉林村,村民闫霞正忙着给鸡喂食。2019年,闫霞抓住镇里发展土鸡产业机遇,建起厂房实行规模化养殖。如今,她的养殖场年出栏肉鸡1万只、春季供应鸡苗6万羽,年均增收20万元以上,带动多户村民共同养殖致富。
木凯淖尔土鸡种源基地
木凯淖尔镇通过10村联建土鸡种源基地,形成“生鲜+鸡蛋+熟食”产品线,蛋鸡养殖规模达30-50万只,带动1000余户养殖大户,年总产值超1700万元。
村民抱着致富“金鸡”笑得合不拢嘴
木凯淖尔土鸡种源基地作为木凯淖尔镇10村联建联合体项目,产品覆盖生鲜、鸡蛋、熟食三大类,每天向市场提供6吨左右的鸡蛋,产品依托电商平台走向了全国。
据木凯淖尔镇镇长格希格巴图介绍,该镇主打产业是土鸡,目前正在逐步从散养走向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
一村一产品,一镇一特色。肉牛养殖是苏米图苏木的特色产业,成为牧民增收致富的“金牛”。
苏米图苏木肉牛养殖基地
苏米图苏木引入专业公司发展肉牛产业,布局了集“种、繁、养、加、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格局,推动肉牛产业规模化科学化发展。精准配套每户牧民的实际需求,“私人订制”肉牛从产养销的每一个环节,为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苏米图苏木牧民养殖的肉牛
“今年以来,鄂托克旗持续抓紧产业帮扶,促进农牧民增收这条主线,实施产业项目13个,共收到各级衔接资金4697万元,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推动鄂托克旗优势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鄂托克旗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王兆融说,将持续利用“草原村播”等平台,推广旗域特色农畜产品,在解决农牧民销售难题的同时,带动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把阿尔巴斯山羊、木凯淖尔土鸡等优势特色产品推向全国。
产业促进振兴,项目驱动发展。鄂托克旗“基地+农牧户”模式既破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又通过品牌化、智能化提升产品附加值。从特色养殖、设施农业到认养经济,多元路径为农牧民提供稳定增收渠道,同时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内蒙古乡村振兴提供了鄂托克方案。
记者 吴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