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又一个秋日携着沉甸甸的收获如期而至,鄂托克旗的田野间,青贮收割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这里的玉米正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价值——从田间直接“变身”肉牛的“优质口粮”。在农机、货车与牛场之间,一场紧锣密鼓的“新鲜接力”正让“丰收”有了更实在的分量。
棋盘井镇草籽场社区农民苗海珍站在自家玉米地旁看着收割机作业,脸上满是笑意。“今年我种了2000亩玉米,专门用来做青贮。这批青贮今年要卖给嘉胜牛场,总共4000吨,每吨按560元收。我们已经和嘉胜牛场合作三年了,每年都会根据市场行情签订购销协议,有了这个保障,我们根本不愁销路。除此之外,牛场还帮我们解决了种地的肥料问题,这牛粪比化肥还好用,肥效足还养地,一年也能为我们节省很大一部分开支。”
不远处,青贮收割机轰鸣声不断,农机手操控着设备沿玉米行推进,前方的切割部件先将玉米秆齐根切断,随后通过输送装置送入机身内部;经过粉碎、揉搓后,细碎的青贮从机身侧面出料口“哗啦啦”流出,直接落入等候的运输货车里。
风里飘着刚粉碎的草木香,混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正是庄稼从“田间作物”走向“肉牛饲料”的独特味道。在鄂托克旗,这样的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14万亩,眼下已全面进入收储高峰期。
沿着公路一路向南,嘉胜牛业育肥场的轮廓逐渐清晰。10多辆满载青贮的货车排成了“长龙”,驾驶员们摇下车窗交流着拉运进度,过磅处的工作人员忙着核对重量、登记信息,现场一派繁忙。
“从9月中旬开始,我们向周边的农牧民收购青贮,现在每天能收2000多吨,预计3.5万吨的目标能按时完成。”嘉胜牛业总经理王占东指着不远处的储存区介绍,为了保证青贮新鲜度,货车每卸下一批青贮,铲车就会及时将其推平、压实,再盖上塑料膜密封,“这样能减少水分流失,让青贮发酵2-3个月后,足够支撑1万头牛15个月的用量。”
“青贮是牛的‘主食’,品质直接影响肉质。”王占东说,牛场对青贮的要求很严格,不仅要检测水分、淀粉含量和毒素等指标,还要查看玉米秆的成熟度,“只有达标了才能收,这样喂出来的肉牛才长得壮、肉质好。”
“我们提前和周边农牧民签订收购协议,让他们不用担心销路。”王占东说,目前牛场存栏肉牛有8000头,每年需要青贮3.2万吨左右,能为周边农牧民带来近1792万元的收入。
再过几天,9月底的肉牛出栏期就要到了,这批“吃着优质青贮长大”的肉牛,也将开启“南下之旅”。“我们和广东的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出栏后直接将活牛运输过去。去年出栏了8000头,今年订单比去年多2000头。”王占东翻出手机里的订单记录,“广东消费者就喜欢这种肉质嫩的牛,我们的牛过去基本不愁卖。”
从田间玉米“变身”青贮,到牛场的精心储存、科学喂养,再到肉牛“南下”端上餐桌,一条从农业种植到畜牧养殖、再到市场销售的产业链,正在鄂托克旗悄然成形。
这场青贮收购季里,农牧民的玉米变成了“真金白银”,牛场的肉牛有了“优质口粮”,而“丰收”二字,也不再只是庄稼熟了的模样,更成了产业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的生动注脚。
记者 冯晓芳 毕希日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