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一个时期以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探索适合地方实际的医共体建设模式和管理机制,通过实施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深化信息化系统共享、强化专业人才引进培育、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等手段,大力强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网底配置和服务功能,让老百姓全面享受医改政策红利。
制度破冰 构建“顶配架构”
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启动以来,乌兰察布市卫健委牵头联合财政、医保、人社等7个部门,共同印发了《乌兰察布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打破部门职能壁垒,构建起“多部门联动、全流程协同”的高效推进机制。通过财政倾斜、医保政策协同、绩效考核联动等组合拳,彻底解决制约基层医疗机构“人、财、物”短缺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11个旗县市区共组建医共体12个,参与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县市级医院21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9个、村卫生室1104个、其他机构9个,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为基层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跑”代替“病人跑” 群众“近享”优质医疗服务
乌兰察布市卫健委锚定“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目标,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医共体建设,打破城乡医疗资源壁垒,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医改之路。
在兴和县人民医院智能筛查风险数据中心,正在对一名39岁韩姓患者的血常规化验单进行AI多病风险筛查预警分析。该系统通过对该患者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多维度数据的分析,不到几分钟就提供出精准的检验项目推荐,同时结合各项指标完成了糖尿病风险、并发症风险的综合评估。兴和县在全区率先打造智能筛查风险数据中心,引入ai慢病并发症风险预警系统,辅助医生可对慢病患者进行全周期管理。以科技赋能助力医防融合,切实将慢性病防控工作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以前做个检查,得跑县城好几趟,现在村里就能通过远程医疗平台预约,检查结果直接传到县医院,省心又省力!”兴和县店子镇喇嘛营村村民李大爷高兴得说。在兴和县,两所医共体牵头医院共有4个科室16名医师下沉到协同门诊,依托安全稳定的高速专网专线,实现基层卫生院医生与县级医院的专科医生实时视频对话,协助基层处理复杂病例,共为150余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为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中医科专家深入社区为群众进行中医辨证施治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的县域医学影像中心已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具诊断报告3678份,心电诊断中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具检验报告1256份,医学检验中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具检验报告8255份,审方中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审核的处方96378份,协同门诊系统累计服务基层患者668人次。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形成了合理有序的医疗服务格局,让就医流程更顺畅、群众体验更暖心。
资源下沉 基层医疗能力持续提升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关键在于将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诊疗能力,让病患在“家门口”实现诊疗、康复。
丰镇市中蒙医院在乌兰察布市中医蒙医综合医院帮扶下,不仅快速完成了特色专科规划编制,而且还推广开展了穴位贴敷、蒙医整骨等多项适宜技术,致使该医院的中(蒙)医药服务量占比显著提高,推动医院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型。乌兰察布市卫生健康委先后统筹调配375名医务人员下沉到各旗县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为期半年的帮扶工作,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直接输送到县级和城乡基层,共开展诊疗活动25963人次,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新开展技术项目37个,74家卫生院实现业务收入增长,61家卫生院实现医务人员收入较上年提升,有效弥补了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提升了当地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诊疗能力。
(师冰清 乔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