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6日,“北疆文化神州行”演出活动广州站首场演出在广州粤剧院上演。内蒙古兴安盟乌兰牧骑这支被誉为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队伍,跨越3000余公里,将北疆的辽阔风情与岭南的烟火气息交融碰撞,为广州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艺术活力的视听盛宴。9月17日,演出还将亮相广州白鹅潭大舞台、广州市文化馆。
演出以歌舞乐《北疆赞歌》拉开序幕。悠扬的马头琴旋律响起,琴弦震颤间勾勒出北疆草原的辽阔苍茫,仿佛将观众瞬间带入蓝天白云、碧草无垠的北疆画卷。身着特色民族服饰的舞者踏着节奏登场,既有策马奔腾的刚劲舞姿,也有草原儿女相聚的柔美身段,一刚一柔间尽显北疆人民的豪迈与热情。乌力格尔《扬鞭催马新征程》以古老叙事艺术传递时代新声,顶碗舞《祝福》用精湛舞姿展现草原儿女的热情好客,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更以恢宏气势点燃全场气氛。
本次演出巧妙融合南北文化特色,广东民歌《彩云追月》的悠扬旋律与蒙古族歌舞的热烈奔放交相辉映。当男女声四重唱《守望相助》与合唱《歌唱祖国》响起时,现场观众纷纷跟唱,中华儿女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在歌声中凝聚升华。整场演出涵盖歌舞、乐器演奏、说唱等多种形式,14个节目展现了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
“今天首场演出感受到观众特别热情,演员们也很开心激动。”兴安盟乌兰牧骑艺术总监鄂伟亮介绍说,演出优选兴安盟乌兰牧骑和科右中旗、阿尔山市乌兰牧骑的35名精干演员组成巡演队伍,把乌力格尔、四胡等兴安盟的国家级非遗带来了广州。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演员们多才多艺、身兼多项,“乌力格尔的演员能拉四胡,拉马头琴的演员能唱歌,主持人同时也是歌手,我们在草原、牧区也是这样演出的。”鄂伟亮说。《彩云追月》是专门为岭南观众排演的节目,粤语和普通话呈现的广东民歌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惊喜。鄂伟亮透露,“演员专门学习了粤语,演出前我们还在担心演员粤语不标准呈现效果会不够好,但惊喜的是现场观众们的反应很好。”
“广州观众的热情让我们备受鼓舞,谢幕时台下的掌声让我们心里暖暖的。”兴安盟乌兰牧骑创作演出中心主任白伟光已随队巡演多年,此次广州之行带给她不一样的感受。“文化没有地域界限,我们希望通过歌声和舞蹈,让更多人了解兴安盟,也让北疆与岭南的情谊更加深厚。”她表示,演出之余,队员们也品尝了广州早茶,感受到了岭南文化的细腻与活力,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让彼此都收获满满。
“顶碗舞是蒙古族的特色舞蹈。”兴安盟乌兰牧骑舞蹈演员高一参与了四个舞蹈节目的表演。她表示,这次演出希望向广州的观众展示出兴安盟的特色。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乌兰牧骑的演出,四胡和马头琴的声音太有感染力了!”观看演出后,广州市民陈女士难掩激动。她表示,通过演出领略了兴安盟的壮美风光,已经在和家人计划明年夏天去兴安盟感受草原、森林的独特魅力,品尝兴安盟大米和奶制品。
演出期间,乌兰牧骑不仅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还向观众推介了兴安盟大米、阿尔山矿泉水、鲜食玉米等特色农畜产品及阿尔鹿等文创产品,让观众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全方位了解兴安盟的生态优势与发展成果。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60年来,这支从草原走出的文艺队伍已发展至75支,始终以“天为幕、地为台”,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演出尾声,“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不见不散”的邀约在剧场内回荡。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之约,不仅让岭南观众感受到北疆文化的风采,更搭建起两地交流合作的桥梁。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