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走访内蒙古鄂托克,令人欣悦的是草原的绿草鲜花,让人惊叹的是教育的焕然一新。
经历几年来坚定而艰辛的变革,鄂托克教育终于从一片“洼地”中崛起:出走旗外的学生开始回流,优秀教师的群体不断壮大,万千家长的信心持续上升,创新性的“鄂托克文本”被写入《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
一座县域教育振兴的新地标,已赫然在目。
笔者分享采访中的体验和感悟——
科学决策,是鄂托克教育开启新途的第一推动力。
振兴县域教育,必须确立明晰的战略定位,打开宏阔的发展视野。
坐标轴上看教育:横轴是百姓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教育是民生之首;纵轴是人才强县,实现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育是战略刚需。有了共识,跟进的就是行动。
于是,就有了2021年“两年夯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上台阶,六年大见成效” 的发展规划;有了“办学条件三年提升行动”,教师职称、编制、薪资待遇等多项制度改革;有了“教师队伍建设年”、“十百千”强师工程等教师素质提升项目……
显然,这轮变革不是传统型、常规式、适应性的修复,而是系统化、前瞻性、生态型的重构。
课堂革命,是鄂托克教育提质升级的核心支撑点。
打破资源瓶颈,必须坚持开放引领的路径,激发改革驱动的活力。
教师素质提升,从“清北教师引进计划”开始启动。20余位清华、北大毕业生带来先进的现代教学理念、开阔的全球教育视野和活跃的多元教学思维,而当地教师则有其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深厚的在地文化素养和精准的生情学情认知,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磨合中,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共同奔赴中,他们找到了事业共识和合作契机,实现了教学共生和融合进阶。开放带来的是造血,移植实现的是扎根。
传统课堂变革,则是从与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的深度合作中全面展开并持续深化的。简单地“流程性模仿”行不通,鄂托克选择的是“适应性改造”和“本土化建构”,其中充满了转换的痛苦和突围的艰辛。从课改专家报告、项目化管理、专家驻校指导,到体验式培训、名师示范课及学科指导、课改名校观摩,从对接本土教育实情、转换教师教育理念、摆脱既有路径依赖,到实施现代学校治理、构建新型教学范式、生成特色课堂文化,一番“外学内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锵然落地,“课改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快乐成长,是鄂托克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美花开时。
推进教育转型,必须坚守以生为本的理念,建设成长自由的文化。
鄂托克教改的价值取向,在于坚守“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保障学生的学业成长、生命成长和心灵成长,并努力促进学生成长自由的真实发生和快乐分享。
在棋盘井第二幼儿园,老师们秉持“阳光体育”理念,引领孩子们生长出摔倒后自己站起来的勇气、为同伴加油的善意和面对挑战的专注等“带得走的成长力量”,让童心在奔跑中幸福绽放。园长王慧坚信,“动起来”的孩子,注定会遇见更广阔的世界。
在桃力民小学,导学型自主高效课堂上人人竞相发言,各抒己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时像辩论赛一样激烈。小组合作重构了师生的教学关系,生成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同伴的互助热情。有学生表达:“新课堂锻炼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在乌兰镇中学,教改的基点是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管理交给学生”,人格自塑、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个性自强的“五自育人”已蔚然成风。
鄂托克旗还面向全体学子,从幼儿阶段启动实施了“各类人才的早期发现与针对性培养”项目,依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特长,投入资源设立足球、武术、美术、科创等各类公益特色班,打破学段壁垒,开辟特色教育、贯通培养、多元成长赛道,赋予更多孩子“人生出彩”的机会。
阳光,快乐,自信,我们看到了鄂托克教育崭新的模样,也感受到了鄂托克学子面向未来的底气。(作者: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