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奏响乡村文艺振兴最强音——“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纪实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奏响乡村文艺振兴最强音——“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纪实

来源:央广网2025-08-25 14:13

奏响乡村文艺振兴最强音——“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纪实

  视频来源:融耀暖城

  当鞠萍、丁柳元讲述深入边疆送文化经历,带领观众泪洒舞台;当艺术家师鹏唱起鄂尔多斯“草根艺人”编写的歌曲,与观众激起热爱家乡的共鸣;当《快乐村排》演唱者身着民族服饰跑下舞台与观众击掌互动,“其日迈”的欢呼声响彻草原上空;当《乌审走马》以苍劲的马头琴声引爆全场……

活动现场(融耀暖城供图)

  8月17日晚,“村歌嘹亮” 2025 年全国集中展演闭幕式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48支队伍千余名文艺工作者以歌为笔,将村史村情写成诗,把和美乡村绘成画,点亮了基层文化星空,培育了扎根乡土的文艺力量。

  听,村歌唱响处,文艺之力正春风化雨般筑牢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根基,文艺之光正以星火燎原之势点亮百姓精神家园。

  最炫民族风,唱响鄂尔多斯新形象

  在“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的闭幕式现场,气氛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当《快乐村排》的旋律响起,“其日迈,其日迈,草原村排,一边烟火一边豪迈”的歌声瞬间穿透云霄,响彻全场。舞台上,歌手们时而呼麦低吟,时而现代RAP高亢,将传统与现代、草原与都市的元素完美融合。表演结束后,歌手们走下舞台,现场观众不约而同地高呼“其日迈”,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声浪,将现场气氛推向了最顶端,这不仅仅是一首歌的力量,更是民族文化的强大感召力。

  “我们都是当地的农牧民,唱这首歌时,我们含着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所以才会如此燃情。”《快乐村排》的演唱者、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昂素嘎查绿茵飞腾乐队领队巴达日胡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观众如此投入,我们不只是在听歌,而是在用心灵回应。”来自呼和浩特的观众王珂激动地说,“当全场观众跟着节奏一起喊‘其日迈’时,我感觉自己也成了草原的一部分。”

  来自鄂尔多斯的《乌审走马》,也在村歌嘹亮的舞台惊艳亮相。节目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审走马”为创作背景,融合了传统马头琴与现代电子音乐元素,展现了鄂尔多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舞台上,苍劲的马头琴声与骑手们的即兴呼麦,让全场观众仿佛置身辽阔草原,舞台中央与两侧的LED屏同步展现鄂尔多斯的四季风光,春季乘着春风转动的风力发电叶片、夏季迎着烈日积蓄能量的光伏板、秋季落日余晖中肥硕的牛羊、冬季白雪皑皑中盛放的冰雪经济,歌声与画面交织成动人的城市名片。正如主持人朱迅所言:“这不仅是音乐的出彩,更是一个城市文化自信的集中爆发。”

活动现场(融耀暖城供图)

  行至暖城,定有梦与美景,徜徉暖城,便是诗和远方。通过村歌嘹亮的舞台,鄂尔多斯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羊煤土气风光好”的全新形象,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当草原风情与都市文明碰撞,鄂尔多斯用歌声告诉世界:暖城是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之城,是每天产煤200多万吨却依然满眼绿色的宜居之城,是一座以21℃的“凉哨”迎接八方来客、以26℃的适宜“温暖千座城”的暖城。

  南北号子齐鸣,文化交融汇民心

  “你听过多少种号子?”在“村歌嘹亮”的舞台上,答案令人惊叹。

  闭幕式现场,辽宁大连市长海县的渔民号子《喊海》带着渤海湾的咸腥扑面而来,江苏南通如东的《海水泡大的汉子》以黄海潮汐的律动应和;山东日照岚山号子演唱队的《号子声声日子甜》刚落,湖南益阳双桡龙舟合唱队的《划啦划依呀》又掀起新的声浪。这些源自生产劳动的原始呐喊,在“村歌嘹亮”的舞台上完成了一场汇聚南北、跨越千里的对话。

  “号子是劳动的记忆,更是文化的基因。”中国当代著名词作家、本次展演的点评嘉宾屈塬谈到,展演中最动人的莫过于看到不同地域的艺术同台绽放,就像这一首首号子,大连长海号子的“嗨哟”声里有与风浪搏击的坚韧,南通打鱼歌的“渔光曲”中藏着对大海的敬畏,岚山号子的“震天响”饱含渔民的豪情,而湖南龙舟号子的“咚咚锵”则充满协作的力量。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旋律,在“强基工程”的推动下打破地域界限,形成“南腔北调共一堂”的文化奇观。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文化认同的构建。当山东汉子与湖南姑娘在后台交流的发声技巧,当蒙古族歌手粗犷的呼麦与浙江代表队柔美的水磨腔同唱,心灵的距离在互动中拉近。这种交融不仅是艺术形式的互补,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

  “强基工程”助力,文艺帮扶暖人心

  在闭幕式现场,鞠萍、丁柳元讲述她们深入边疆、藏区开展文艺帮扶的故事。鞠萍回忆道:“在西藏那曲,我教孩子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他们用藏语重新填词,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交融。”丁柳元则讲述了跟随中国文联深入新疆基层高校开展宣讲的情形,当时她带着氧气面罩克服高反讲完了一堂课,走在校园里,孩子们在每层楼的窗口驻足送别,高喊:“丁老师再来啊,丁老师注意身体……”丁柳元泪洒现场,观众也动容鼓掌。这些故事彰显了“强基工程”以文化人、以文润心的深远意义。

  艺术帮扶的星火正在各地燎原。闭幕式现场,降央卓玛为四川甘孜德格县岭格萨尔合唱团改编的《格萨尔王的祝福》,将藏语史诗与现代和声完美融合;呼斯楞指导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代表队,让传统牧歌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周旋结对帮扶的宁夏固原“满天星艺术团”,从最初的4人逐步发展为有66名固定成员的农民演出群体,更吸引附近200多名农户踊跃加入。

活动现场(融耀暖城供图)

  这种帮扶更激发了基层创作活力。当歌唱家师鹏用专业技巧演唱《伊旗是个好地方》时,这首原本朴实无华的家乡赞歌瞬间有了高级感和艺术感染力。这首歌的词作者徐怀亮,是鄂尔多斯民营企业乌兰集团的员工。“我写的歌能被国家级艺术家演唱,是我的荣幸,让我对家乡的感情得到升华。”听着自己写的歌,徐怀亮激动地说,“这给了我继续创作的信心和动力。”这样的帮扶,不仅提升了基层文艺作品的质量,更激发了群众参与文艺创作的热情,真正实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艺工作方针。

  “‘村歌嘹亮’作为‘强基工程’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文艺赋能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又是全国各地联动开展‘强基工程’项目的创新实践,更是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和培育基层优秀文化人才队伍的有力抓手。”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吴艳华说。据统计,“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开展两年多来,全国5000多个文艺志愿服务组织加入了“强基工程”行动,结对子数量5.6万余个,5万多项“强基工程”活动如火如荼展开,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夜空,48支队伍的歌声已汇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这是一场演出的结束,也是文化自信的又一新起点:“强基工程”如同一座桥梁,让城市与乡村相连、专业与业余携手、传统与现代共鸣。正如那首传遍全场的《村歌嘹亮》所唱:“火热的激情唱起来,村歌嘹亮唱响幸福未来。”在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这支新时代的“幸福赞歌”正越唱越响。(来源:融耀暖城)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首届全国赛落幕 “村超”聚力再出发

  • 麋鹿“回家”40载 从本土灭绝到呦呦鹿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