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内蒙古乌海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艺术特色点评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内蒙古乌海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艺术特色点评

来源:乌海市文体旅游广电局2024-09-22 20:23

  2024年9月21日,备受期待、备受关注的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终于在乌海市海南区小三线建设红色纪念历史遗址拉开帷幕,隆重启演,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上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深情厚礼,也为“赓续三线精神,弘扬北疆文化”提供了一场盛大的色味俱佳的文化艺术的实景盛宴。

  《三线印记》是乌海乌兰牧骑、海南区乌兰牧骑联合创作的大型原创歌舞剧,也是2024年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邀请内蒙古艺术剧院创作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导演张宁、编导陶格腾吉日嘎拉、编剧温都斯和乌海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芳、乌海乌兰牧骑副团长刘星担任主创团队。乌海乌兰牧骑队员、天娇舞蹈艺术学校小演员共同参演。

  《三线印记》以内蒙古乌海市“三线建设”的光辉历程为题材,以“三线建设”的历史遗址为舞台,融合采用话剧、舞蹈、音乐多元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全景式,多维度,自然实景舞台与观众沉浸互动,真实还原与深情演绎了“三线建设”激情岁月的典型环境和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叙述、描绘、刻画和塑造了一脉三代的英雄群像和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抒写和讴歌了他们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业绩,以及树立彰显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当今时代,传承和宏扬这种崇高精神,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纵观全剧,其在充分表达和深刻揭示主题思想方面,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无疑也是成功的,有突破,有创新,取得了可喜可贺的不凡成就,创造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为乌海地方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不可多得的激情与活力。毫无疑义,这是一部牢牢把握新时代、唱响主旋律、坚持培根铸魂、增强文化自信的文艺力作。对此,本文试图在观赏品鉴的基础上,对其艺术特色点评一二,谈谈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其一,熟练运用话剧艺术故事叙述的表现手法,分章铺陈,结构严谨,脉络清唽,衔接流畅,完整统一。全剧共分三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标明题目,揭示主要内容,主创团队坚持“背靠大事件,深挖小细节”的创作理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在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之内,叙述、描写“三线建设”的三代建设者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拼搏奉献的感人故事。

  第一篇章:《致敬·我们的父辈》,剧中,饱含感情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三线建设的典型英雄形象:第一代的开拓者刘胜利,以其女儿刘芳菲的深情回忆,叙述、描绘了小三线初创时期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英雄群像,展示了父辈们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讴歌了父辈们无私奉献和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

  第二篇章:《峥嵘·岁月的守望者》,一位退休后担任保安的老职工和一位当年的弹道试验员是两个剧中人物,通过他们之间在不同时空交错场景中的道白和对话,展现了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叙述了建设者们在军品设计制造和试验中呕心沥血的不懈努力,创造取得的辉煌业绩,以及在历史遗址上深深的追忆缅怀和思索启迪,评估宣示了在遗址遗产上积淀永存的、需要后人铭记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价值,寄托了对未来的希冀和期待。

  第三篇章:《蝶变·时代的征途》,载歌载舞的讲述了在改革转型时期,应国家的需求推进军转民进程,在此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坎坷、起落沉浮,以及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创新业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和揭示了三线人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和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可贵品质和精神风貌。

  总之,全剧以小三线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其结构的贯穿线索,充分运用叙述语言表述和时空交错的场景虚拟的艺术手法,通过在不同时空场景下剧中人物的旁白和道白,连接过渡,彼此呼应,将独立成章的三个篇章巧妙联接,浑然一体,共同勾勒出一篇完整的历史画卷。

  其二,全景式演绎,沉浸式互动,创新表现形式,丰富文化体验。《三线印记》的主创团队创造性的结合三线建设的历史遗址和三面环山的自然环境,将其与舞台及观众席都融为一体,舞台虚实结合,台上台下都是舞台,扩大演出范围,场景设置灵活,演员表演情景交融,如鱼得水。

  如在第二篇章:《峥嵘·岁月的守望者》中有一个情节,剧中人物:老保安,夜深人静,人去屋空,他拿着手电筒,像当年一样认真负责的,走进厂区巡查,看着这熟悉的环境,看着那熟悉的物件,睹物思情,睹景思人,不由自主的走入观众席,紧贴观众,像说往事、唠家常一样,回忆讲述起曾经经历过的三线建设的那段峥嵘岁月,表演情绪深度入戏,感情充沛,真实自然,入情入景,打动人心;再加其与试验员隔空对话,触发历史与现实的矛盾碰撞,推动情节发展,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表演极富感染力,演绎效果奇佳。与此同时,观众身处其境体验,产生互动效应,情不自禁的就成为表演的一部分,共同体验辛酸苦辣,共同体验盛衰荣辱,共同体验悲欢离合,共同体验成功喜悦!成为剧中人,不仅成为历史的回望者,也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再如:还是在第二篇章中,剧中的弹道试验员,在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计算和试验后,终于克服了技术难关,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他为此欢喜欲狂,手舞足蹈,观众也为之兴高采烈,欢欣鼓舞!这时演职人员忽然向观众席下抛撒了成百上千颗试验用过的子弹壳,观众们纷纷弯腰拾起子弹壳,握在手心,暖在心头,更加体验到三线人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优秀品质有多么难能可贵,取得的所有成功、所有业绩有多么来之不易!散场后,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最后把子弹壳带了回去,其实,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一枚子弹壳,也带走了三线印记和精神遗产。

  总之,在精心营造的如此舞台背景中,采用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将演绎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脉博和节奏,使观众更加深刻的体验到三线建设的艰辛与伟大,产生身心和灵魂的震撼与互动,丰富了观众的文化体验。

  其三,精心设置矛盾冲突,有力的推动故事情节的有序发展,有力的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有力的支撑主题的揭示表达。众所周知,无论是戏剧还是话剧,其生命力所在、其灵魂所在,都是矛盾冲突,歌舞剧也不例外。《三线印记》的主创团队,深谙其道,精心设计,在三个篇章中都合理设置了一些矛盾冲突,通过矛盾冲突的体现,推波助澜故事情节,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展现出剧中人物鲜明的个性和丰满的形象。

  譬如:在第一篇章:《致敬·我们的父辈》中,三线建设的第一代开拓创业者刘胜利与年幼的女儿有一场感情冲突的剧情:三线初创,百事待兴,刘胜利以厂为家,甘于奉献,废寝忘食,加班加点,没有更多的陪伴照顾女儿,年幼的女儿是不理解父亲的,心有怨言。那天,刘胜利又是最后一个刚刚赶到学校接上女儿,突然狂风大作,暴雨骤来,他接到厂里的通知,赶赴一线抗洪护厂,顾不得再照顾女儿。女儿起初对缺少父亲的陪护是生有怨气的,曾赌气地说:我再也不想见到你。谁知一语成谶,刘胜利在抗洪一线不幸牺牲,为三线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矛盾的结局是,舞台上,在时空交错中出现了成年的刘芳菲,在悲伤中深情的道白:她终于理解了父亲,舍小家,顾大家,甘于奉献,勇于牺牲,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发扬父亲的光荣,继续他未竟的事业。这一矛盾冲突的铺陈和发展,对于塑造三线代表人物刘胜利的英雄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助力了刘芳菲的快速成长,完成了她性格演变成长的过程,从孩童时的稚嫩和懵懂无知,到成年后的成熟和思想进步,这一矛盾统一的过程,是刘胜利的牺牲、以及他的牺牲精神,给予了她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无疑是刘芳菲快速成长的催化剂,这是矛盾冲突在在剧中合理使用的可贵之处。

  在第三篇章:《蝶变·时代的征途》中,反映的主题是:三线建设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基础上,迎来了新的时代,国家和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大潮扑面而来,企业生产需转型发展,军品生产转型民品生产,企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广阔前景与改革转型过程的坎坷阵痛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建设者们既有对企业发展的美好愿望和美丽憧憬,也有面对困境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初期,有茫然、有不解、有委屈、有痛苦,发展中,也有提高认识、转变思想、主动适应、迎难而上的转变过程,最终,在挑战中真金火炼,在磨难中蜕变成长,最终新来了新的蝶变,“羽化成蝶”,重获新生,矛盾的最后解决,是剧中的主题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的表现。

  四,话剧、舞蹈、音乐艺术元素各具特色,表现俱佳,相得益彰,互相成就,有力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表达和揭示主题,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线印记》剧中,编导主创团队非常善于发挥话剧艺术叙述语言的突出特点,人物对话和旁白、道白、独白等,语言简练,特点鲜明,富有个性化色彩,富有时代特征。如在第二篇章中,老保安的长篇独白,语调舒缓,语重心长,地方特点鲜明,情感色彩浓郁,深刻的反映了他对峥嵘岁月的深厚感情,充分体现出饱经风霜的历史沧桑之感,深刻表达出他对未来和后人殷殷期待的希望和情怀。

  舞蹈动作编排设计也独具特色,主要根据环境背景和剧情发展需要来设计展示。如在第一篇章中,模拟使用劳动工具、开垦拓荒和在狂风暴雨中抗洪抢险的两大段舞蹈,舞蹈动作生动形象,大开大合,刚劲有力,奔放舒展,激情四射,充分表现出三线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的坚毅品质和勇敢精神,舞蹈艺术特殊的表现力,在此时此刻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一场景中,舞蹈所渲染出的氛围,是语言文字力所不能逮的,这一舞蹈动作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长久的记忆中或将成为经典佳话。

  音乐歌曲在第三部分有很大份量的集中展现,其风格独特,与第一篇章和第二篇章的音乐表现既有联系共鸣,也有特色争鸣。第一篇章的基调是慷慨激扬的,是主旋律,渲染出艰苦创业初期,那个激情岁月的火热氛围,有力的营造了典型环境;第二篇章的音乐特色是沉郁舒缓的,张驰有度,有激情的张扬,也有沉重的思索,有效的烘托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场景氛围,对峥嵘岁月的辉煌与历史遗址的凝重作了色彩鲜明的对比。第三篇章的主题音乐表达的风格:节奏更快,更加流畅,更加时尚,更加现代,与这一篇章的主题:蝶变,相映成辉,有力的渲染和烘托了剧情的发展和时代的背景。

  此外人物造型、道具布置等等也都符合时代特征,恰到好处,对营造环境、渲染气氛也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如剧中,小说《青春之歌》和《红岩》等道具的使用非常令人称道,这些史诗般的优秀作品,是刘胜利和娜仁爱情的媒介和红娘,对三线人灵魂和精神的铸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渲染展示了那个火热时代红色经典文化影响至深的浓厚氛围。

  五,现实主义的场景设计,浪漫主义的表现色彩,编织交融,相辅相成,提升了艺术表现力,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奇幻的视听盛宴。

  《三线印记》的主创团队们,在全剧的总体艺术构思中,有两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特殊创意:一个是在前面已经提到的,以三线建设的历史遗址和自然环境为背景为舞台,创造提供现实主义的场景设置,另一个就是:创作团队充分张扬了艺术家的激情,始终洋溢着想像的灵感,大胆的采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借鉴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手法,变幻时空,交织并进,营造出时空交错的奇幻氛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二者相融相合,相互借力,演绎展现出一幅浪漫优美的历史画卷,极富艺术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在第一篇章:《致敬·我们的父辈》剧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成年的刘芳菲,缓缓的出场,站在了舞台边上,她跨越时空,望着在舞台中央年幼的自己与父亲刘胜利,旁白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情感故事以及生离死别。在第二篇章中,老保安与弹道试验员,在不同的时空中,展开不同语境下的独白和对话。这一典型情境的设置和展示,如果不是通过电影蒙太奇镜头切换的方式,如果不是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很难达到剧中的艺术效果的。

  在第三篇章中,在全剧即将结束时,刘胜利,少年刘芳菲,成年刘芳菲,以及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刘芳菲的女儿千禧,一同出场,舞蹈歌唱,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异口同声的挥拳宣誓,一定要发扬前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再创新的辉煌业绩,展示出三代三线人一脉相传的、一往无前的、不可战胜的三线精神,把全剧推向了高潮,这些都得益于现实主义的舞台环境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的有机统一、浑然天成的成功运用和充分展示。

  毋庸置疑,《三线印记》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是鲜明而独特的,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别具匠心的,所创造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总结借鉴的,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我们也应看到,剧中有一些艺术表现细节还可以继续精心打磨,更加精益求精,使其日臻完善。

  撰稿:安 泰

  编辑:聂钰柘

  审核:刘 阳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