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塞北草原谱新曲(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塞北草原谱新曲(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来源:人民日报2024-07-12 08:09

  内蒙古自治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塞北草原谱新曲(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本报记者 冯春梅 丁志军 杨 昊

  盛夏时节,天高云淡。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团结广场,3个形态各异的红石榴雕塑格外吸引人,正中间刻有“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字样。广场内设有“民族团结一家亲”长廊、二十四节气长廊和汇聚民族团结元素的雕塑,深受群众喜爱。

  环境优美、景观独特,团结广场成为各民族群众交流的重要场所。67岁的蒙古族市民娜仁住在团结广场附近,她每天傍晚都会来这里跳舞锻炼,久而久之,认识了许多朋友。“我们一起跳舞锻炼身体,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娜仁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内蒙古自治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塞北草原,响彻同心筑梦的伟大乐章;红色沃土,遍开民族团结的绮丽之花。

  传承红色基因

  党建引领夯实民族工作基础

  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一堂以“开启时空之旅——我是金牌小导游”为主题的思政课在初一(六)班展开,学生们通过走访红色地标,一起追忆波澜壮阔的历史。

  历经约300年历史洗礼的土默特文庙主殿大成殿坐落在校园深处,在大成殿后面的校史陈列馆里,展示着乌兰夫、奎璧、吉雅泰等众多杰出校友的照片。

  土默特学校副校长云宇声介绍,学校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开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银幕中的思政课”等课程,结合校史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重点,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云宇声说。

  内蒙古自治区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各级党员干部筑牢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政治根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在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书法练习室里,居民们正一笔一画练习书法;乌兰牧骑排练厅内,各族居民正在排练舞蹈《石榴情》。一静一动,勾勒出社区居民的美好生活。

  临潢家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占该社区总人口的29%。“社区紧贴居民所思所想所盼,以‘家’理念打造‘民族团结之家’综合服务体,促进社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说。

  一走进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民族政策咨询台十分醒目,大厅还设置了民族宗教政策宣教室、党支部活动室、居民活动室,开展免费法律咨询等特色服务,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效渠道,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过去是“软弱涣散村”,如今成了“脱贫致富村”。“我们村有今天,是民族团结的硕果。”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感慨道。

  10多年前,小庙子村没有主导产业,没有硬化路,也没有自来水。赵会杰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党员+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圆了乡亲们的产业致富梦,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为了延伸产业链,专业合作社投资800万元,新建厂房3300平方米,建设蔬菜及药材清洗、加工、脱水生产线,对中药材进行切颗粒、切饮片、烘干等初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一年带动就业1.8万人次,劳务收入接近300万元。

  “我是满族,村里还有蒙古族、回族的群众,大家互相尊重、各展所长,不论是什么民族,我们都像一家人一样共同致富!”赵会杰说。

  文化交融浸润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走进阿尔山中华文化育道,丝丝清凉令人倍感舒适。拾级而上,不时看到旁边民族特色鲜明的人物立牌和相关介绍。

  “中华文化育道在原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基础上,通过文旅融合形式,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嵌入式融入旅游景观中。在增进游客多元体验的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无声地厚植在各族群众心中。”阿尔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白峰介绍。

  如今,内蒙古多地打造更多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落地、可感知,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鸡冠壶在辽代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将北方皮质加工常用的缝合工艺、铆钉纹饰、皮革的卷边印记,作为装饰保留在壶的设计上,是瓷器与游牧民族生活器物的结合,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互鉴的例证。”随着内蒙古博物院讲解员刘弘轩的介绍,观众纷纷驻足、仔细欣赏。

  “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特点,我们从大量文物中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览,从不同角度讲述民族融合的故事,展示了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郑承燕说。

  在红山文化博物馆,一场名为“日出红山”的剧本探秘活动吸引着参观者。讲解员商家赫介绍,活动通过剧本桌游的形式,结合红山文化的石器、玉器、陶器等元素,构建了具有叙事性和多元性的展示场景,让红山文化“听得见、看得着、可触摸”。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着眼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各地创新形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乌兰浩特,革命文物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红色地标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创新展示形式,增设电报模拟研学教室,游客可沉浸式体验收发电报,探究“红色电波”蕴藏的意义;

  在五一会址,沉浸式情景短剧《五一大会》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求解放的革命热情;

  …………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革命旧址,重温红色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润心,文艺寄情。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唱响大江南北几十年,将内蒙古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内蒙古抓好文艺创作,推出了电影《乌珠穆沁的孩子》《守望相思树》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扎紧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群众守望相助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马鞍山脚下,张国利家窗明几净,小院门前旗杆高竖,一面国旗迎风飘扬。

  “我们家现在共有11口人,有汉族、蒙古族、满族3个民族。”张国利的小院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家中四世同堂。

  像张国利这样的多民族家庭,在马鞍山村不在少数。这个村子有420户,汉族、蒙古族、满族3个民族在此居住,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马鞍山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发展山葡萄产业3500亩、农家乐16家,成立旅游公司带动乡村旅游产业,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万元。

  多民族社区是各民族和谐聚居的生动缩影,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进一步促进社区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乌兰毛都草原上,“科尔沁右翼前旗守望草原巡防队”的旗子猎猎作响。来自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的蒙古族大娘赵桂琴和孙玉花准备出发,和其他巡防队员一起巡逻。

  满族屯满族乡西北与蒙古国接壤,为加强巡边护边力量,当地政府和科右前旗边境管理大队满族屯边境派出所组建了巡防队伍。队员中,既有饭店经营者,也有退休干部、普通牧民,他们辅助派出所开展边境巡逻、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律政策宣讲等工作,积极参与巡边护边和基层治理。

  如今,这支草原巡防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加。每逢重要节日,各族群众都会迎着初升的朝阳,齐声高唱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祖国北疆的辽阔边境线上。

  阿尔山口岸,刻有“祖国在我心中”的石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阿尔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阿尔山市第一小学等边境党建互联共建单位来到庄严的国门前,共同开展“铸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主题党日。

  与界碑为伴,与国门为伍。阿尔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民警始终以筑牢安全屏障、促进团结稳定为己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阿尔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办公室副主任赵洪波坚定地说。

  人民共建共享

  特色产业铺就民族团结致富路

  西红柿作伴手礼,石头作画板,捏花馍的传统手艺备受欢迎……节假日去一趟番茄公社,已经成为兴安盟不少居民的选择。

  2022年,番茄公社项目在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落地。“我们从最初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采摘、餐饮,再到住宿、培训多元化经营,实现民宿、研学、培训为一体的产业融合新模式。”番茄公社负责人、科尔沁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主任齐晓景介绍,番茄公社还开设了国学小课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农耕文化+农事体验”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劳动实践、校外农耕体验活动中。

  一颗番茄果,富了平安村。各族群众携手一起干、发展成果共享,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在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车间,蒙古族、汉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绣工们坐在绣花撑子前各显身手。指尖起落间,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蒙古族刺绣花纹悄然绽放在绸缎上。

  45岁的蒙古族绣工哈斯其其格擅长绣石榴。她为作品中的每一颗石榴都绣上56颗籽,因为在她心目中,石榴象征着民族团结。车间里,不同民族的绣工在交流中不仅精进了绣法,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更多共鸣。

  “我们旗有2万多名各族群众通过蒙古族刺绣产业摆脱贫困。各族群众在通过这一技艺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也无形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说。

  “泥巴房、贫困户,见个汽车当怪物,明沙梁里等救助。”这是曾经的门克庆嘎查。

  “有钱赚、有活干,人人捧着金饭碗,漫漫黄沙变青山。”这是现在的门克庆嘎查。

  门克庆嘎查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全嘎查319户732人,少数民族占了一半。近年来在与黄沙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探索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19万亩荒漠变成了绿洲,实现了生态变绿、生产变强、生活变好,绿水青山成为各族人民共享的最大福利。

  “各族群众不分彼此,大家手拉肩扛共同治理沙漠,才有了今天的牛羊肥壮、瓜果飘香。”治沙大户李智华2000年起就承包治理了1.5万亩沙地,如今又把沙地归还给嘎查集体,“生态好了,应该由大家共享福利。”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内蒙古各族人民用行动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生活幸福的亮丽画卷,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祖国北疆长成了参天大树,塞北草原民族团结之歌更加嘹亮。

  (本报记者吴勇参与采写)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