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打造县域北疆文化之“十五的月亮”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打造县域北疆文化之“十五的月亮”

来源:中国网2024-01-08 18: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实际,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努力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蒙古篇。孙绍骋书记指出,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内蒙古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让根植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火起来、活起来,为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十五的月亮,照在边关照在家乡……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当经典而熟悉的旋律再次响彻大江南北,让人们不禁回忆起在这片广袤的北疆大地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十五的月亮》的歌曲创作原型,是一支曾驻防在内蒙古化德县的英雄部队。

  驻扎条件极其艰苦,多数官兵的家属还是在老家生活,为她们的丈夫撑起一个温暖的家。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师长邱金凯与夫人便过着两地分离的生活。特殊的时间让“军嫂”这个平凡的称谓愈加显得伟大。邱金凯师长的老家在河北,参军时上有年迈的老人要尽孝,下有弟弟妹妹要抚养,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夫人李友霞的肩上。挑水、种地、洗衣、做饭,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河北老家数年如一日,如黄牛一般不辞辛劳。“家中老人生病,李友霞在床边细致地照顾,擦脸、喂饭、喂药,如同老人的闺女一般,任劳任怨,从没让边关的丈夫为家庭分心。”石祥说,都说长嫂如母,看着邱金凯的弟弟妹妹逐渐长大成人,李友霞仍旧忙前忙后,给弟弟张罗盖房的材料,走几十里地为妹妹准备称心的嫁妆。“给丈夫的信里,她总是说,‘家中都好,勿念’。”

  “一直以来,我很想写一首赞颂军属的歌,当年秋灵沟的那段经历,让心里的这个念头落地开花。”作为一名军旅作家,年逾八旬的石祥曾经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军歌,笔下所描绘的部队风采,影响了几代青年人投身热血军营。回顾自己的作品,那首《十五的月亮》最令他难以忘怀。

  军民鱼水情,他乡即故乡。据师长邱金凯回忆说,部队初到秋灵沟时,急需解决“无房、无水、无菜”的困难,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战士们有了稳定的住处,可喝水吃饭的问题仍待解决。最后经过战士们的长期努力,在营房背面的小山谷打出了一口水井,找到水源后,战士们还和当地百姓在不远处建起一座“军民友谊水库”。战士凌凤贤回忆道,“后来守备一师有了蔬菜大棚,战士们经常会给村上的百姓送菜,遇到聚餐,他们还会把稀罕少见的菜给村里的孩子留一些,装到饭盒里趁热送出来。”

  在196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一师奉命进驻化德县秋灵沟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六月刚化雪,九月又结冰”“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补”,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守备一师不畏艰险誓死保卫着祖国北疆的和平安全。

  军爱民,民拥军。驻守秋灵沟地区的漫长岁月里,守备一师官兵无论大事小事时时想着乡亲,化德县的乡亲们也把自己淳朴而真诚的爱意无私地送给了可爱的战士。村民李秀梅回忆说,村里成立了“拥军小组”,不定期地去师部招待所帮战士们洗衣缝被。“那些战士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大小伙子,说实话都还是娃娃,每天训练又辛苦又费衣服,我们就琢磨想帮他们做些什么,缝缝补补对大伙来说最简单,也最实用。”部队官兵的优良作风深深地影响了化德县一代代人,村子里很多男孩都去参了军,一直延续着守备一师的精神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与红色血脉也是北疆文化的亮丽底色。原守备一师官兵来自祖国各地,有的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过来的。守备一师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英勇戍边。师党委一班人,带领全体官兵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阵地就是我的家,时时刻刻准备打!”为战斗口号,经过艰苦奋斗,硬是把这片不毛之地建成了戍边御敌的钢铁阵地,守备一师官兵不仅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和热血,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在近20年戍边御敌、保家卫国的时间里,原北京军区守备一师全体将士与化德县人民共同戍边御敌、建设美好家园,谱写出一曲曲中国军人“舍小家、为大家”爱国主义的时代颂歌,创造了“不畏严寒、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干枝梅”品格。守备一师的英雄故事激励我们将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同新时代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承袭先贤前辈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以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精神标识。“蒙古马精神”蕴含着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内蒙古地处祖国边疆,条件比较艰苦,“特别能吃苦”是守备一师全体官兵的真实精神风貌。“三北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是守备一师的真实写照。部队刚来秋灵沟的时候并没有太多营房,也顾不得建营房,白天战士们备战训练,晚上就住在依托山坡挖的“地窝子”里,老乡的牛羊偶尔还会把树枝茅草做成的“地窝子”顶棚踩漏。官兵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很少能吃到绿叶菜,有的战士因为维生素摄入少,得了夜盲症。1975年前后,官兵在营区盖起了大棚,慢慢地还办起了农场,肉蛋菜奶全都实现了自给自足,大棚里20多种蔬菜结束了土豆“霸占”餐桌的历史。据村民说,秋灵沟本不长菜,可解放军在这里种出了菜。盖房、找水、种菜,“三大会战”的胜利改善了官兵们的生活。这片沉睡了千年的荒原,在战士们的手中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守备一师给这个小山沟带来了热闹与人气,镌刻出官兵艰苦奋斗的辉煌创业史。相融相合,守备一师吃苦耐劳的蒙古马精神已在化德大地落地生根,在化德代代中薪火相传。

  十五的月亮交替轮回,守备一师驻守边疆、献身国防的事迹,也早已升华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文化象征。如今,曾经的师部旧址已变为纪念馆,这一片热土虽馈赠给我们的不多,但是吃苦耐劳的人民子弟兵,硬是在不毛之地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感人事迹。

  守备一师中就连新入伍的小战士现在也已经是满头银发的老人了,但是他们对秋灵沟第二故乡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冲淡,反而越来越浓。他们为这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勇往直前、坚韧不拔、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高贵品质,为铸就县域北疆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当《十五的月亮》歌声再次响起,心中满是怀念。润物无声,一首歌曲的创作灵感可能来自一个人的故事,传递的却是一个群体的情感,歌颂的亦是一个群体的精神,也赋予了这个时代铿锵的北疆文化力量。

  故事并没有结束,如今《十五的月亮》已然成为化德县打造北疆文化的一张最具影响力的名片。歌声在传唱,秋灵沟上那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及经久不衰的红色革命文化亦在传承。《十五的月亮》歌词感人至深,不仅是戍边战士们的思乡寄托,更是军民共建、团结向上的美好见证。歌曲作为一部立意高远、贴近实事的优秀文艺作品被广为流传且脍炙人口,这部作品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成为了化德县戍边史上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北疆文化”品牌,让根植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相关部署。重新思考《十五的月亮》在当今的文化价值与影响,意义深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乔化娇 )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尼泊尔总理奥利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