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黄河几字弯里的民族融合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黄河几字弯里的民族融合

来源:鄂尔多斯市档案史志馆2023-09-18 11:14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黄河几字弯腹地,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7旗2区,2022年常住人口220.07万人,是国家规划的呼包鄂榆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过,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通融。

  黄河几字弯里的鄂尔多斯历史,从古至今就体现了祖国的民族融合。

  早在数万年前,“河套人”就在鄂尔多斯点燃了文明的曙光。商周时为方、羌方、龙方和猃狁等民族游牧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匈奴游牧地。秦修直道、汉设郡县、唐置州府,一代天骄长眠于此。明朝天顺年间,蒙古族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鄂尔多斯各旗会盟于王爱召,形成伊克昭盟。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地级鄂尔多斯市。

  打开历史典籍,在鄂尔多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史人物风起云涌,英雄故事层出不穷。公元前10世纪,西伯侯姬昌派大将南仲北逐匈奴,北筑朔方城。有秦迁徙内地民户到河套地区居住生产,充实边防,在秦直道上有汉武帝、司马迁的身影。三国时匈奴、鲜卑、乌桓、羌等民族在此游牧。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在鄂尔多斯的山川,有郦道元的踪迹,有王昭君怀抱琵琶出塞,有赫连勃勃建都立国,有隋炀帝登高抒怀,有党项族创立西夏基业,有成吉思汗开疆拓土,有蒙古族三大史诗之两部出自鄂尔多斯人之手,有徐霞客行走在鄂尔多斯的山川河道,有李时珍记载西北沟甘草之药效,清朝民国有汉民垦种于沿河后套。黄河文化、河套文化、青铜文化、匈奴文化、党项文化、中原文化、蒙元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汇合交融。《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等文化典籍,熠熠生辉,流芳百世。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党的影响下,以席尼喇嘛为代表的蒙古族劳苦大众就开展了以反对蒙古封建王公统治为宗旨的独贵龙运动。1925年中共陕北党组织派人到伊克昭盟开展革命活动。上世纪30年代初期,陕北红军以乌审旗为切入点,协助当地党的地下工作者组织群众,宣传党的革命主张,使巴图湾、三段地成为党开辟蒙古民族工作的桥头堡。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派员深入鄂尔多斯腹地开展革命工作,指导乌兰夫等中共党员在新三师发挥骨干作用,在鄂尔多斯西部地区秘密壮大党的力量,使红色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红色根据地就是今日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的乌拉尔林、大小石砭、纳林河、巴图湾、三段地、二道川、城川以及位于鄂托克旗北部的桃力民、木肯淖尔等地,形成了以桃力民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捍卫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北大门的安宁,保卫了延安党中央的安全,并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行了开创性探索,至今仍散发巨大的精神光芒,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手捧鄂尔多斯市党史正本一卷本(1921—1949),可以看到当年的鄂尔多斯人,是一群团结带领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的模范和富有个性魅力的革命者。1948年,谢有德同志接任伊盟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为了做好工作,他请蒙古族干部昌汉巴巴帮助他学蒙古语,他学得非常认真、刻苦,不久就掌握了很多日常用语,见人先说两句蒙古语,讲得很流利,大家都说他已经蒙古族化了。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许多干部战士都愿意同他接近,大家和他无话不谈,他受到战士们的信任和尊重。还有老家是陕西子长县的何福才,战场上是一位勇士,平时又是一位出色的歌手,陕北的信天游他都谙熟,加之嗓音洪亮,唱歌特别动听,对各种民间乐器,吹拉弹唱样样精通,部队休息时,他就同战士和乡亲们红火热闹。群众待他像待亲戚与老朋友一样,什么话都跟他说,因而,他得到的情报比别人都多。不少蒙古族牧民以能和何福才结成磕头弟兄而自豪,牧民一提起何福才,都异口同声夸赞说:“太勒赛孔!红火太!”意思是,那是个好人,可红火了。部队移驻到另一个地方,牧民还骑上马,背上乐器,带上肉和奶食品,从几十里外跑去看望、犒劳部队,跟何福才闹红火。1948年9月18日,时任准格尔旗第一团参谋长的何福才,在纳林战斗中冲锋时,中弹牺牲。他再也无法兑现给老家陕北乡亲们的承诺:“解放了伊盟,好回来看望大家,再闹红火。”他鲜活的音容笑貌,定格在了准格尔的山水之间。

  新中国诞生74年来,鄂尔多斯市的艰苦创业史、改革开放史、科学发展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源。

  改革开放45年来,鄂尔多斯市的发展变化举世瞩目。尤其是进入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市委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鄂尔多斯市为祖国交出一份满意的经济民生发展答卷。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约5613.4亿元,财政收入842.8亿元,两项指标均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45位,占全区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占全区近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鄂尔多斯资源禀赋突出,煤炭、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6和1/3;风能、太阳能开发潜力在1.2亿千瓦以上,是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9个大型煤电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是国家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重要基地。2022年,煤炭销量达8.4亿吨、占全国1/5,完成全国25个省、区、市保供任务;生产天然300亿立方米,电力总装机3753万千瓦,现代煤化工产能近2000万吨。鄂尔多斯转型步伐加快,“风光氢储车”新能源全产业链快速发展,获批建设两个千万千瓦级国家大型风光基地,开工全球最大的“沙戈荒”风光基地,建成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引进落户一批新能源头部企业,建成光伏装备2GW、风机装备2GW,氢燃料电池系统1.1套、储能电池10.5GWh,新能源汽车产能4万辆。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组建内蒙古首个碳中和研究院,以及北大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中国矿大内蒙古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城市。鄂尔多斯发展环境良好,是一座“多景”之城,拥有2家国家5A级景区、28家4A级景区。铁路运营总里程2700公里,建成高等级公路2909公里,获批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服务网络试点,建成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口岸等开放平台。城镇化率78.1%,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1.7%,森林覆盖率27.4%,空气优良率90%以上。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连续3年在全区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第一,获评全国18家中国投资热点城市之一。鄂尔多斯民生品质卓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水平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连续三届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被列为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荣获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项“长安杯”。

  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的繁荣,鄂尔多斯市的对外交往交流也日渐增多,十多年来,先后成功举办第11届亚洲艺术节、第10届民运会、首届国际那达慕大会、国际能源大会、国际创意文化大会、9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内蒙古“十五运”……通过这些内外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鄂尔多斯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纵观鄂尔多斯自古至今的民族交融历史,印证了费孝通先生社会学中永远的经典——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交流,相互包容;从我做起,身体力行,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赵东)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旅游热 祖国山河美

  • 建设巅峰气象观测网络 揭示极高海拔区气候变化特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2023-10-02 09:06
10月1日中午,杭州亚运会赛程过半。中国队金牌达到114枚,以218枚奖牌的总数,牢牢占据亚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的位置。
2023-10-01 15:19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