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把我欺负死!”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把我欺负死!”

来源:人民日报2023-06-29 10:21

这里曾黄沙漫天,寸草不生

如今绿树成荫,生机盎然

这里是毛乌素沙漠

中国四大沙地之一

被誉为“治沙女王”的殷玉珍

为这片黄沙倾尽了全力

近40年时间里她和丈夫创造了种出7万亩沙漠绿洲的奇迹

△ 如今的毛乌素沙漠

01

“宁可种树累死

也不能让沙子把我欺负死”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

从老家陕西省靖边县

嫁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

河南乡尔林川村

一个叫井背塘的地方

丈夫白万祥长期住在沙漠

憨厚、老实,几乎从不与人交流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婚房只是一个

半掩在沙漠里的地窖

殷玉珍当时想

自己不可能在这地方活下来

殷玉珍想到了死

但她放不下母亲和弟弟

最终打消了轻生念头

返回沙漠深处后

残酷的现实

处处考验着她的毅力

她也曾离家出走

但最终因心疼丈夫而放弃

后来,殷玉珍的父亲

带着家里人

帮她修建了三间土坯房

让她的生活有了改善

殷玉珍还从老家

带回两棵杨树苗

栽种到沙漠深处新家的门口

树苗给沙漠增添了一抹亮色

也给殷玉珍的心里

带来了一丝希望

不过,风沙仍然困扰着她

  殷玉珍:那时候很穷,没有米,只能用玉米碎熬粥。结果大风来了,一下子连锅灶都打翻了,还把我脚烫了。我就发誓,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把我欺负死。

02

收入全部投入种树治沙

“我就不相信自己治不住这个沙子”

1986年春天

结婚的第二年

殷玉珍用家里最值钱的东西

唯一一只羊换回600株树苗

和丈夫一起栽种在家的四周

尽管只存活了不到10棵

殷玉珍依然看到了希望

从此

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战斗”打响了

除了勉强填饱肚子

夫妻俩几乎把全部收入

都投入到种树治沙中

为了得到更多的树苗

丈夫白万祥外出打工

只要树不要钱

然而,风沙肆虐

他们的种树之路异常艰难

一年秋天

两人种下的几千棵树苗

一夜之间被风沙吞没

殷玉珍:我在高粱上嚎了一顿,然后起来把眼泪擦干。我就不相信自己治不住这个沙子。

1989年春天

丈夫白万祥打工时听说

附近村里有5万棵树苗没人要

夫妻俩与村民们商量

打工不要钱只要树苗

他们每天翻越一道道沙梁

来回20多里的沙漠

硬是将5万棵树苗全部拉回家种上

年复一年

殷玉珍和丈夫摸索出了

用灌木挡风固沙

蓄水保墒

再层层设防的种树方法

他们种活的树越来越多

绿色在沙漠中不断延伸

03

“种树能人”成了“致富能人”

这辈子跟沙“没个完”!

1999年,殷玉珍和丈夫

种树治沙的事迹为外界所知

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那一年,他们已种树近三万亩

之后,在当地政府

以及社会力量的扶持下

殷玉珍和丈夫的种树治沙事业

快速发展

沙漠绿洲达到了七万亩

他们也带动了周边群众

积极治沙种树

涌现出240多户

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

曾经,殷玉珍一个人

拄着棍就能巡完的林子

现在得坐车才行

因为种了树

风沙少了,雨水多了

气候土壤开始适宜种庄稼

2022年

殷玉珍引进谷子新品种

长出的谷穗又粗又长

熬出来的米粥清香油亮

一斤能卖45元

成为高端市场上的抢手货

她还种了30亩沙漠玫瑰

想把玫瑰产业链条拉长

做成玫瑰茶、玫瑰饼、玫瑰酱……

如今,凭借特色种植和养殖

殷玉珍夫妇每年收入100多万元

她对未来的规划是

进一步通过种树、种植、养殖的

良性循环发展不但向沙漠要绿色也向沙漠要效益

殷玉珍的目标是

不仅治好沙、管好沙

还要用好沙“反正我是跟沙漠耗上了这辈子,跟沙‘没个完’!”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综合《面对面》、《中国妇女》、半月谈、鄂尔多斯日报等

  本期编辑:胡程远、赵雅娇

  向殷玉珍和所有治沙人致敬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中国|美丽的河套灌区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不断加速突破并重塑着农业新格局。
2025-05-29 08:51
方案提出,到202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85%,先进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行业发展。典型场景解决方案全面覆盖,形成100个以上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2025-05-29 08:50
生物正交反应,是指可以在生物体内发生,但又和正常生物过程互不干扰的化学反应。
2025-05-29 08:48
围绕计量测试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难点,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集中重点单位、强化协同创新,大力推进计量测试关键技术攻关。
2025-05-29 08:47
研究发现,温室内的湿度变化首先为病原菌孢子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2025-05-29 08:21
睡前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不再佩戴笨重面罩入睡,这对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来说,可能即将梦想成真。
2025-05-28 09:3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6日消息称,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发的高级人工智能(AI)模型o3,在接收到明确的关机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主动干预其自动关机机制。
2025-05-28 09:24
记者5月26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空气毒性活体监测系统(以下简称ATMS),实现了对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有望为优化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和公众健康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2025-05-28 09:24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是粮食流通领域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粮食科研人员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发系列粮食仓储技术成果,在粮食仓储领域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2025-05-28 09:19
数据显示,地球陆地上可开采锂资源仅约2200万吨,海水中却蕴藏2300亿吨锂。然而,高效、绿色的海水提锂技术被视作科研界难啃的“硬骨头”。
2025-05-28 09:1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025-05-27 13:22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基金会在1998年联合设立
2025-05-27 11:10
无法释放起落架的民航客机在巨大的摩擦声中以机腹着地方式从跑道上滑过,高速进入大气层的空天飞机像一个“火球”剧烈燃烧,大型运输机在超强暴风雪中艰难起飞,先进战斗机在复杂空战环境中被导弹碎片打得千疮百孔……
2025-05-27 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名迪与研究员王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tephen Foley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与超深金刚石包裹体成分对比研究,揭示了再循环碳酸盐如何改变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克拉通演化和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2025-05-27 09:22
“浚澜”船配备了高压岸电接入模块,可以采用全电力驱动挖掘系统,实现施工作业零碳排放。
2025-05-27 09:16
天问二号探测器按计划完成了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转场、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5-05-27 09:10
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振幅呈现减弱趋势,而副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季节振幅却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烷源汇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为全球甲烷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5-05-27 09:09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英伟达还在为中国开发另一款采用Blackwell架构的芯片,最早可能于9月开始生产。
2025-05-26 12:51
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干细胞发育成充满液体的羊膜囊。这种模型囊体直径约2厘米,相当于一个4周胚胎周围羊膜囊的实际大小,可用于研究早期妊娠。
2025-05-26 09:21
你有过牙齿酸酸胀胀的体验吗?这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牙齿有多敏感。其实,在咀嚼食物时,这种敏感性大有用处,它能提供关于温度、压力,还有疼痛方面的重要信息。
2025-05-26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