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准格尔旗:医疗服务围着百姓“转”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准格尔旗:医疗服务围着百姓“转”

来源:准格尔旗发布2023-06-09 13:5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近年来,准格尔旗以“健康准格尔”为统领,抓好首批国家级“千县工程”示范医院建设项目;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创办名医工作室;打造行走的医院数字化村卫生室项目……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渐行渐近。

  一张从初具轮廓到细节可见的“大医疗”蓝图在准格尔旗勾勒。

  一曲从跟跑到并跑、力争领跑的“大健康”乐章在准格尔旗奏响。

  牵手“千县”

  为治病不惜举家奔赴千里之外就医,他们就像一只只“候鸟”,辗转于各大城市的大医院,曾是不少家庭难以言说之痛。

  2022年4月,准格尔旗中心医院上榜全国首批《“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县医院名单》,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真正实现老百姓在自家医院就能享受到国内先进的医疗水平的愿望。

  一大早,准格尔旗中心医院的挂号区就排起了长队,大家欣喜若狂,北京三甲医院的专家来到了家门口,4位专家坐诊,患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专家诊疗。

  “没想到,在当地挂上了这么厉害的专家号。”患者杨改兰患有头痛、头晕的病症长达10余年,今天挂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专家号,她如获“珍宝”。

  “拥有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医疗队。”准格尔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永在说,“千县工程”的落地,可以实现大批量的医务工作者去大医院进行学习;北京的专家每2周下沉当地医院,出门诊、查房、做手术、临床带教;北京的医院还为当地医院提供视频课程,“打包”的福利,成为了医院发展的“永动机”。

  行走的“医院”

  临近中午,龙口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昕忙完医院的工作,背起“行走的医院”,带好头盔,骑上摩托走村入户,为乡亲们提供医疗服务。今天,他要去村民赵玉萍家中为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进行检查。

  30余年的从医路,李昕都在基层工作,入户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也一直未变。如今,还是入户诊疗,“行走的医院”让乡村医生摆脱了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老三样”,乡村医生们把二甲医院的装备、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背”到百姓家中,让昔日的村医穿上了科技的“铁鞋”,真正将村卫生室变成村民健康管理的“前沿哨所”。

  李昕利用全科助诊包为老人进行了心电图、血氧等检查,发现有些数据不理想,李昕又通过“行走的医院”为老人挂上了解放军总医院专家远程门诊号。

  14时30分,远程专家的视频连线刚一响起,李昕立即接通,与老人的儿子鲁双锁坐在一起,开启了远程问诊,最后专家给出了治疗建议。“老母亲做梦也没想到她能赶上这样的好社会,有了这么好的医疗条件,百岁老人没问题。”鲁双锁说。

  准格尔旗2023年启动“行走的医院”项目,通过“互联网+远程诊疗”模式,让农牧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旗”成为现实。

  荟萃名医

  “手术很成功,家人放心吧!”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柳瑞军走出手术室,展了展腰,对外面焦急等待的家属打了个招呼。

  时间拉回2个小时前,准格尔旗中心医院8楼的手术室里,无菌手术间洁白的地面擦得一尘不染,手术间静谧的只有刀剪的碰撞声,心电监护仪发出滴滴声,护士走动的脚步声……这里正在给一位癌症患者做手术。手术室里有一位远道而来的手术大夫,就是柳瑞军。

  巧手医百病,丹心暖万家。2019年,准格尔旗中心医院名医工作室成立,首批签约了7名教授。作为第一批签约大夫,柳瑞军每个月都会来准格尔旗一次,为当地老百姓做胸外科手术。“肩上的责任重大,必将不辱使命,倾囊相授,与成员同进步、共成长,为准格尔旗的卫生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柳瑞军说。

  名医工作室的成立,“师带徒”结对,1+1>2,实现医院“输血”与“造血”并举,把居民首诊留在基层。准格尔旗中心医院骨一科主任王玉荣深有感触地说:“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前几年都是通过外请专家来做,现在,我们医院自己就可完成。”

  小县域大民生。准格尔旗汇聚优质资源,打造家门口的“大医院”,画好健康共富“同心圆”。

  来源: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

  编辑:贾静

  校对:李海芳 李春香

  审核:王兴宇 李嘉露

  监审:梁卉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

  • 浙江绍兴:多彩活动迎双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27日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
2023-09-28 10:10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
2023-09-28 10:55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2023-09-28 10:50
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现场,中国队选手鲍珊菊、苑丽颖和郭裕芳意气风发,头戴“哪吒”头盔,脚踩“风火轮”,在“碗”状的环形赛道上飞速旋转,以打破亚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
2023-09-28 10:49
27日,在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伊春西站施工现场,重达556吨的站房屋面球形网架结构顺利顶升到位,标志着由中铁建设集团承建的我国最北高铁站——伊春西站正式封顶。至此,哈伊高铁铁力至伊春段全线站房施工将全面转入站房屋面和装饰装修阶段。
2023-09-28 10:48
46秒376!9月26日,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迎来了新的纪录!
2023-09-28 10:15
农业农村部26日召开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暨秋冬种工作部署会。
2023-09-28 10:12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正式建成。
2023-09-28 10:07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3-09-28 10:03
随后,越来越多的探测结果为月球“南极”撞击坑底部永久阴影区内存在“水冰”提供了有力证据。
2023-09-27 10:11
在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一块综合智慧大屏正实时更新反映场馆状况的各类数据。
2023-09-27 10:08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2023-09-28 10:27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用一个模拟温湿度模式的气候模型预测,整个未来超大陆将会超过哺乳动物热应激极限。
2023-09-27 10:06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由大到小的层面。
2023-09-27 10:02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9-27 09:46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国内最大跨度跨海桥梁——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双屿门特大桥完成主塔承台,标志着大桥正式进入地上主塔承台施工阶段。
2023-09-26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