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近年来,准格尔旗以“健康准格尔”为统领,抓好首批国家级“千县工程”示范医院建设项目;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创办名医工作室;打造行走的医院数字化村卫生室项目……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渐行渐近。
一张从初具轮廓到细节可见的“大医疗”蓝图在准格尔旗勾勒。
一曲从跟跑到并跑、力争领跑的“大健康”乐章在准格尔旗奏响。
牵手“千县”
为治病不惜举家奔赴千里之外就医,他们就像一只只“候鸟”,辗转于各大城市的大医院,曾是不少家庭难以言说之痛。
2022年4月,准格尔旗中心医院上榜全国首批《“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县医院名单》,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真正实现老百姓在自家医院就能享受到国内先进的医疗水平的愿望。
一大早,准格尔旗中心医院的挂号区就排起了长队,大家欣喜若狂,北京三甲医院的专家来到了家门口,4位专家坐诊,患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专家诊疗。
“没想到,在当地挂上了这么厉害的专家号。”患者杨改兰患有头痛、头晕的病症长达10余年,今天挂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专家号,她如获“珍宝”。
“拥有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医疗队。”准格尔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永在说,“千县工程”的落地,可以实现大批量的医务工作者去大医院进行学习;北京的专家每2周下沉当地医院,出门诊、查房、做手术、临床带教;北京的医院还为当地医院提供视频课程,“打包”的福利,成为了医院发展的“永动机”。
行走的“医院”
临近中午,龙口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李昕忙完医院的工作,背起“行走的医院”,带好头盔,骑上摩托走村入户,为乡亲们提供医疗服务。今天,他要去村民赵玉萍家中为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进行检查。
30余年的从医路,李昕都在基层工作,入户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也一直未变。如今,还是入户诊疗,“行走的医院”让乡村医生摆脱了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老三样”,乡村医生们把二甲医院的装备、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背”到百姓家中,让昔日的村医穿上了科技的“铁鞋”,真正将村卫生室变成村民健康管理的“前沿哨所”。
李昕利用全科助诊包为老人进行了心电图、血氧等检查,发现有些数据不理想,李昕又通过“行走的医院”为老人挂上了解放军总医院专家远程门诊号。
14时30分,远程专家的视频连线刚一响起,李昕立即接通,与老人的儿子鲁双锁坐在一起,开启了远程问诊,最后专家给出了治疗建议。“老母亲做梦也没想到她能赶上这样的好社会,有了这么好的医疗条件,百岁老人没问题。”鲁双锁说。
准格尔旗2023年启动“行走的医院”项目,通过“互联网+远程诊疗”模式,让农牧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旗”成为现实。
荟萃名医
“手术很成功,家人放心吧!”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柳瑞军走出手术室,展了展腰,对外面焦急等待的家属打了个招呼。
时间拉回2个小时前,准格尔旗中心医院8楼的手术室里,无菌手术间洁白的地面擦得一尘不染,手术间静谧的只有刀剪的碰撞声,心电监护仪发出滴滴声,护士走动的脚步声……这里正在给一位癌症患者做手术。手术室里有一位远道而来的手术大夫,就是柳瑞军。
巧手医百病,丹心暖万家。2019年,准格尔旗中心医院名医工作室成立,首批签约了7名教授。作为第一批签约大夫,柳瑞军每个月都会来准格尔旗一次,为当地老百姓做胸外科手术。“肩上的责任重大,必将不辱使命,倾囊相授,与成员同进步、共成长,为准格尔旗的卫生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柳瑞军说。
名医工作室的成立,“师带徒”结对,1+1>2,实现医院“输血”与“造血”并举,把居民首诊留在基层。准格尔旗中心医院骨一科主任王玉荣深有感触地说:“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前几年都是通过外请专家来做,现在,我们医院自己就可完成。”
小县域大民生。准格尔旗汇聚优质资源,打造家门口的“大医院”,画好健康共富“同心圆”。
来源: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
编辑:贾静
校对:李海芳 李春香
审核:王兴宇 李嘉露
监审:梁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