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个阶段、七种模式——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绿色乌审实践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三个阶段、七种模式——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绿色乌审实践

来源:乌审旗融媒体中心2023-06-09 09:15

  乌兰 边良/乌审旗融媒体中心

  这里有国内灌丛面积最大

  长势最好 最集中连片的沙地柏区域

  这里有“三北”地区

  退化林分更新改造示范点

  这里有内蒙古西部保存最为完整的

  原生态天然草甸草原

  这里有连绵的樟子松

  沙柳 旱柳 柠条

  这里还有众多波光粼粼的

  天然“淖尔”和国家级沙漠公园

  国家级湿地公园......

  天蓝云净掩映着绿水青山,这满眼的苍翠与清秀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腹部乌审旗如今的真实写照。俯瞰乌审,一片碧绿盎然;驻足倾听,耳畔松涛阵阵。绿色乌审,四季好景。

  很难想象,如今这片水草丰美的绿洲,几十年前曾是一片不毛之地。沧桑巨变的背后,是一代代乌审儿女不变的决心和毅力。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乌审旗全境深居其中,国土面积11645平方公里,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的28%。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旗强度沙化面积占到总国土面积的40%,1980年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仅为7.2%和40%。上世纪50年代,漫漫无情的黄沙吞噬着乌审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乌审旗对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全旗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6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绿色接力”,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经过“三个阶段”治理,如今发生了重大转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乌审旗成立了7处国营林场、治沙站、苗圃以及40处村社林场,开启了以集体为主、国家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造林新局面,涌现出谷启祥、宝日勒岱等为代表的治沙集体,造就了闻名全国的“牧区大寨”精神,实现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牧区大寨”的带头人宝日勒岱,1938年出生于乌审旗乌审召镇,是新中国第一代治沙英雄,曾获毛主席接见。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1957年,乌审旗大旱,醉马草大量生长,1958年,大牲畜的死亡率高达40%。当时还是共青团员的宝日勒岱带领乌审召公社布日都嘎查的60多名青年,把深入沙漠铲除醉马草的任务包了下来。1958年至1965年,全公社累计铲除醉马草86万亩。

  1959年春,一场关于治沙的大会战开始了——

  从18岁起,先后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和公社党委委员的宝日勒岱,带领乌审召公社各族干部群众,在条件严酷的毛乌素沙海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据统计,当时有10万亩流动沙丘被封固,有近6万亩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了林草葱郁的草牧场。

  1965年,时任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为乌审召题辞“学习乌审召人民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号召全区人民向乌审召学习。

  1965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的长篇通讯和题为《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的社论。

  1966年6月,陈毅同志在陪同马里代表团参观乌审召后,欣然题辞:“治沙种草获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马里贵宾来参观,乌审召美名天下传。”

  沧海桑田,如今的乌审召到处绿意葱茏、生机盎然,一生都和绿色打交道宝日勒岱的也已经耄耋之年。她由衷地希望,“牧区大寨”精神能够代代传承,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

  在“牧区大寨”乌审召镇乌审召嘎查,妇联主席娜仁高娃组建新时代“铁姑娘”突击队传承“牧区大寨”精神,活跃在生态建设、志愿服务各个角落,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乌审旗出台“谁造谁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等政策,鼓励农牧民大力种树种草、治理荒沙,形成了“以个体造林为主,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治沙造林格局,涌现出以殷玉珍、盛万忠、乌云斯庆13姐妹等为代表的治沙劳模和造林大户,实现从“管沙用沙”到“沙里淘金”的历史性跨越。

  从“管沙用沙”到“沙里淘金”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从陕西靖边嫁到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今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井背塘。

  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一个半掩在荒沙里、随时可能被沙子吞没的“地窨子”成了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的婚房。青年时代对生活玫瑰色的憧憬,随着无边的孤寂破碎为一片黄沙。她暗下狠劲:“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风沙欺负死!”

  可寸草不生的大沙里,树岂是想种就能种活的?好容易栽下去,一阵大风刮来,几乎全被拔起来消失在沙地里。种了被埋,埋了再种,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战斗开始了,殷玉珍和家人披星戴月打沙障、栽苗条……从1986年种下第一批树苗开始,殷玉珍的树一种就是30多年。5.6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生命绿洲。

  当年风沙肆虐的井背塘,如今建起了“玉珍生态园”,调整树种结构,种植桃、杏、玫瑰等,将治沙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链。

  殷玉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植树治沙精神,得到国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绿色奖章、第四届全国十大女杰,联合国“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奖等称号,被誉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陆续出台《乌审旗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乌审旗高质量发展产业规划》等规划和文件,对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从“绿富同兴”到“绿富同行”的历史性升华。

  从“绿富同兴”到“绿富同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乌审旗最靓丽的底色,也是最宝贵的财富。乌审旗委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建立“牧区大寨”体验式生态教育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实训基地,完善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广大农牧民和企业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等渠道,做大做强林沙产业和生态农牧业,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林沙企业12家,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乌审旗顺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国家级专业合作社7家,千亩以上造林大户达240户,既履好了生态之责,又积累了生态之财。2022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25601元,其中来自林草和生态种养殖收入达70%以上。乌审旗从“牧区大寨发源地”转身“高质量绿色发展先行区”,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

  同时,乌审旗被列为鄂尔多斯市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核心区,加快推进国家级现代煤化工、国家级清洁能源、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示范“三大国家级产业核心区”。深入实施工业园区“生态型、创新型、智慧型”建设,促进工业“三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动煤化工向高分子新材料及中高端精细化学品延伸发展,培育壮大煤电产业,促进“煤从空中走”,让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清新。力争到2025年,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超过90%、现有14座采矿权矿山全部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

  乌审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不懈追求。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乌审旗历届旗委、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常抓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制度约束与政策激励、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等措施相结合,在一代又一代乌审儿女的“绿色接力”下,形成了独有的“封沙育林禁休牧”“飞播造林”“小流域治理”“家庭牧场”“造林大户”“生态移民”“产业化带动”七种防沙治沙用沙模式,用勤劳智慧创造出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的绿色传奇。

  2017年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巴布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2020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在《毛乌素沙地是这样变绿的》一文中提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毛乌素沙地总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鄂尔多斯市占68.9%......乌审旗占沙地的近三分之一,是主战场之一。近年来,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全面好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

  如今的乌审,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32.92%和80%,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3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490.7亿元,综合实力位居中国西部百强县第23位,先后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北疆楷模”等称号。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乌审旗将继续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旗,扎实推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进一步提升全域绿色低碳发展能力,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乌审力量,不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

  原标题:《三个阶段、七种模式——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绿色乌审实践》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武汉举办

  •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