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个阶段、七种模式——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绿色乌审实践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三个阶段、七种模式——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绿色乌审实践

来源:乌审旗融媒体中心2023-06-09 09:15

  乌兰 边良/乌审旗融媒体中心

  这里有国内灌丛面积最大

  长势最好 最集中连片的沙地柏区域

  这里有“三北”地区

  退化林分更新改造示范点

  这里有内蒙古西部保存最为完整的

  原生态天然草甸草原

  这里有连绵的樟子松

  沙柳 旱柳 柠条

  这里还有众多波光粼粼的

  天然“淖尔”和国家级沙漠公园

  国家级湿地公园......

  天蓝云净掩映着绿水青山,这满眼的苍翠与清秀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腹部乌审旗如今的真实写照。俯瞰乌审,一片碧绿盎然;驻足倾听,耳畔松涛阵阵。绿色乌审,四季好景。

  很难想象,如今这片水草丰美的绿洲,几十年前曾是一片不毛之地。沧桑巨变的背后,是一代代乌审儿女不变的决心和毅力。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乌审旗全境深居其中,国土面积11645平方公里,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的28%。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旗强度沙化面积占到总国土面积的40%,1980年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仅为7.2%和40%。上世纪50年代,漫漫无情的黄沙吞噬着乌审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乌审旗对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全旗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6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绿色接力”,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经过“三个阶段”治理,如今发生了重大转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乌审旗成立了7处国营林场、治沙站、苗圃以及40处村社林场,开启了以集体为主、国家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造林新局面,涌现出谷启祥、宝日勒岱等为代表的治沙集体,造就了闻名全国的“牧区大寨”精神,实现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牧区大寨”的带头人宝日勒岱,1938年出生于乌审旗乌审召镇,是新中国第一代治沙英雄,曾获毛主席接见。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1957年,乌审旗大旱,醉马草大量生长,1958年,大牲畜的死亡率高达40%。当时还是共青团员的宝日勒岱带领乌审召公社布日都嘎查的60多名青年,把深入沙漠铲除醉马草的任务包了下来。1958年至1965年,全公社累计铲除醉马草86万亩。

  1959年春,一场关于治沙的大会战开始了——

  从18岁起,先后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和公社党委委员的宝日勒岱,带领乌审召公社各族干部群众,在条件严酷的毛乌素沙海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据统计,当时有10万亩流动沙丘被封固,有近6万亩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了林草葱郁的草牧场。

  1965年,时任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为乌审召题辞“学习乌审召人民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号召全区人民向乌审召学习。

  1965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的长篇通讯和题为《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的社论。

  1966年6月,陈毅同志在陪同马里代表团参观乌审召后,欣然题辞:“治沙种草获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马里贵宾来参观,乌审召美名天下传。”

  沧海桑田,如今的乌审召到处绿意葱茏、生机盎然,一生都和绿色打交道宝日勒岱的也已经耄耋之年。她由衷地希望,“牧区大寨”精神能够代代传承,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

  在“牧区大寨”乌审召镇乌审召嘎查,妇联主席娜仁高娃组建新时代“铁姑娘”突击队传承“牧区大寨”精神,活跃在生态建设、志愿服务各个角落,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乌审旗出台“谁造谁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等政策,鼓励农牧民大力种树种草、治理荒沙,形成了“以个体造林为主,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治沙造林格局,涌现出以殷玉珍、盛万忠、乌云斯庆13姐妹等为代表的治沙劳模和造林大户,实现从“管沙用沙”到“沙里淘金”的历史性跨越。

  从“管沙用沙”到“沙里淘金”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从陕西靖边嫁到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今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井背塘。

  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一个半掩在荒沙里、随时可能被沙子吞没的“地窨子”成了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的婚房。青年时代对生活玫瑰色的憧憬,随着无边的孤寂破碎为一片黄沙。她暗下狠劲:“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风沙欺负死!”

  可寸草不生的大沙里,树岂是想种就能种活的?好容易栽下去,一阵大风刮来,几乎全被拔起来消失在沙地里。种了被埋,埋了再种,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战斗开始了,殷玉珍和家人披星戴月打沙障、栽苗条……从1986年种下第一批树苗开始,殷玉珍的树一种就是30多年。5.6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生命绿洲。

  当年风沙肆虐的井背塘,如今建起了“玉珍生态园”,调整树种结构,种植桃、杏、玫瑰等,将治沙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链。

  殷玉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植树治沙精神,得到国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绿色奖章、第四届全国十大女杰,联合国“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奖等称号,被誉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陆续出台《乌审旗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乌审旗高质量发展产业规划》等规划和文件,对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从“绿富同兴”到“绿富同行”的历史性升华。

  从“绿富同兴”到“绿富同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乌审旗最靓丽的底色,也是最宝贵的财富。乌审旗委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建立“牧区大寨”体验式生态教育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实训基地,完善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广大农牧民和企业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等渠道,做大做强林沙产业和生态农牧业,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林沙企业12家,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乌审旗顺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国家级专业合作社7家,千亩以上造林大户达240户,既履好了生态之责,又积累了生态之财。2022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25601元,其中来自林草和生态种养殖收入达70%以上。乌审旗从“牧区大寨发源地”转身“高质量绿色发展先行区”,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

  同时,乌审旗被列为鄂尔多斯市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核心区,加快推进国家级现代煤化工、国家级清洁能源、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示范“三大国家级产业核心区”。深入实施工业园区“生态型、创新型、智慧型”建设,促进工业“三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动煤化工向高分子新材料及中高端精细化学品延伸发展,培育壮大煤电产业,促进“煤从空中走”,让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清新。力争到2025年,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超过90%、现有14座采矿权矿山全部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

  乌审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不懈追求。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乌审旗历届旗委、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常抓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制度约束与政策激励、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等措施相结合,在一代又一代乌审儿女的“绿色接力”下,形成了独有的“封沙育林禁休牧”“飞播造林”“小流域治理”“家庭牧场”“造林大户”“生态移民”“产业化带动”七种防沙治沙用沙模式,用勤劳智慧创造出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的绿色传奇。

  2017年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巴布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2020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在《毛乌素沙地是这样变绿的》一文中提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毛乌素沙地总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鄂尔多斯市占68.9%......乌审旗占沙地的近三分之一,是主战场之一。近年来,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全面好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

  如今的乌审,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32.92%和80%,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3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490.7亿元,综合实力位居中国西部百强县第23位,先后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北疆楷模”等称号。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乌审旗将继续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旗,扎实推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进一步提升全域绿色低碳发展能力,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乌审力量,不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

  原标题:《三个阶段、七种模式——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绿色乌审实践》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