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内蒙古鄂尔多斯:抢抓“双碳”机遇 开辟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内蒙古> 时事要闻 > 正文

内蒙古鄂尔多斯:抢抓“双碳”机遇 开辟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2023-05-31 15:00

  高质量发展看现代化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产业创新发展调研行

  内蒙古鄂尔多斯:抢抓“双碳”机遇 开辟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

  两分钟,智能化龙门吊的吊臂将重卡上的煤炭集装箱实现空重换装,整个装卸过程看不见有煤渣粉尘散落;五分钟,司机在充换电站用手机扫码,新能源重卡便实现自动化换电,282度电可供车辆续航140公里;4.7公里长的气悬浮传送带,建成后将连接纳汇煤矿到万利陆港,煤炭直达陆港,代替车辆短倒……

万利新能源数字陆港里,正在充换电站进行换电的重卡。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万利新能源数字陆港里,正在充换电站进行换电的重卡。人民网记者赵梦月摄

  位于鄂尔多斯市的新能源数字陆港智慧物流项目,将燃油重卡替换为新能源重卡,同时将传统的散装运输方式转变为集装箱运输,避免了车辆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让煤炭运输更加环保、高效、节能、智能。

新能源重卡采用集装箱运输。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新能源重卡采用集装箱运输。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作为产煤大市,2022年鄂尔多斯市产煤8.4亿吨、占全国的1/5,以一市之力解决了全国25个省(区市)的燃煤之急,以一市之力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然而,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空间日益受限,绿色转型成为摆在鄂尔多斯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鄂尔多斯市抢抓“双碳”战略机遇,把新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以能源结构转型引领带动产业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全力打造“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集群,为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开辟新路径。

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人民网 孟佳澍摄

  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人民网 孟佳澍摄

  在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巴日图塔村,阳光照耀下,光伏发电板铺就的“海洋”,让原先的4.2万亩采煤沉陷区焕发光彩。

  这就是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内蒙古圣圆能源集团伊政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峰介绍,项目将采煤沉陷区土地进行高标准生态修复,在生态修复完成后实施“光伏+”项目,配套发展农业观光、特色果蔬等旅游产业。建设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9亿千瓦时。

光伏板下种植的蛋白桑。受访者供

  光伏板下种植的蛋白桑。受访者供图

  据悉,“十四五”期间,伊金霍洛旗将以光伏项目为试点示范,试点先行、全面铺开,规划建设600万千瓦“绿色矿山+新能源+现代农牧业融合发展基地”,推动产业布局由“地下”转为“地上”,推动产业结构由“黑色”变为“绿色”,推动地貌形态由“沉陷区”变为“风景区”,力争将伊金霍洛旗打造成全国生态修复示范区和全国智能光伏产业示范区,引领支撑当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同在伊金霍洛旗,鄂尔多斯市携手远景集团首创零碳产业园于2022年4月建成投产。园区打造零碳产业园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新型电力系统、基于国际标准的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为践行“双碳”提供样板。

  “我们做到了100%的零碳能源供应,其中园区内实现80%且稳定的零碳能源直供,但风、光发电存在波动性,园区通过与电网的合作可保证100%的绿电供应。”远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开发经理菅梦宇介绍。

菅梦宇介绍零碳产业园规划布局。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菅梦宇介绍零碳产业园规划布局。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目前,园区建立运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风光氢储车”绿色产业集群,紧抓快上了一批技术领先、集聚能力强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项目——北方地区产能最大的远景动力电池工厂正式投产,全国单体最大的隆基单晶切片厂房成功封顶,全区首套氢燃料电池电堆正式下线,中成榆光伏全产业链一期项目点火运行,华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上汽红岩新能源重卡、捷氢燃料电池厂房顺利落成,初步形成储能、光伏、氢能、新能源汽车四条产业链。

鄂尔多斯市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氢燃料电池。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鄂尔多斯市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氢燃料电池。人民网记者赵梦月摄

  氢能是一种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而且来源丰富,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零碳产业园里,鄂尔多斯市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着氢能燃料电池电堆和氢能商用车动力系统集成的生产。该生产线不仅是西北首条,同时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石墨板电池电堆及系统生产基地,它配备了全国智能化程度最高、设备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鸿途H240系统是我们去年4月8号发布的新品,是全球功率最大、效率最高的氢能动力系统,额定功率240千瓦,满足重卡等重载车辆功率需求,主要应用在矿车、大型船舶、轨道交通等领域。”鄂尔多斯市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罗伟介绍。

  氢能重卡以氢为主要能量,氢气输入到燃料电池中,“吃”的是氢,“排”的是水。“原则上来讲,氢能汽车排放出来的水,都可以饮用,真正做到了零排放、零污染。”罗伟说。

  如何高效制备绿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内,一台代表着国内最高制氢水平的机器给出了答案。

  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的工程师陈浩庭讲到,“我们的清华先进电解水制氢装备,可以代表国内最先进的电解水制氢水平。采用碱性电解水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氢气纯度达到99.99999%,生产一立方氢气的成本为0.6元。”

  同时,据介绍,鄂尔多斯把清华大学的魏飞老师团队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芳烃引入到准格尔旗久泰集团,项目已于2022年6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规模为1万吨/年。该项目通过风力、光伏等发电方式产生绿电,通过利用电解水制氢设备来产生绿氢,将绿氢同化工生产中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反应来制取芳香烃。该项目主产品为均四甲苯,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市场上每吨价格达到了8000元左右。

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内的制氢设备。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内的制氢设备。人民网记者 赵梦月摄

  在“双碳”背景下,2021年9月7日,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自治区首个双碳研究机构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揭牌成立。成立伊始,已与北京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北大—鄂尔多斯碳中和联合实验室”,与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共建鄂尔多斯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锦囊”。

  以碳中和研究院为平台,鄂尔多斯市将推动成果转化,为低碳发展赋能,构建推动构建低碳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新一轮能源革命扑面而来,鄂尔多斯的能源转型按下“快进键”,2022年实施新能源项目726万千瓦,是“十三五”时期新能源项目规模的4倍还多,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将超过50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超过50%。“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头部企业纷至沓来、布局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将形成产业最聚集、产业链条最完整、产业集群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张聿修)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