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辽宁盘锦:黑嘴鸥重生记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辽宁>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邱晓琴]

辽宁盘锦:黑嘴鸥重生记

来源:新华网2022-05-16 14:37

24小时热图
  • 习近平会见斯洛伐克总理菲佐

  • 习近平会见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 厦门翔安国际机场空管塔台主体结构封顶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加载更多

  新华社沈阳5月15日电 题:黑嘴鸥重生记

  新华社记者于力、武江民、李铮、郭翔

  每至5月,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主任李玉祥来南小河的次数就会增多,这里是黑嘴鸥的繁殖地,有着他深深的牵挂。

  为了给黑嘴鸥一个温暖的家,盘锦市成千上万个“李玉祥”们倾心守护,用心经营,黑嘴鸥每年春天飞到这里,自由地觅食、嬉戏、休整、繁殖,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千余只增长到目前的上万只,它们在辽河口湿地获得了重生。

  4月29日,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主任李玉祥(右)和同事在观察黑嘴鸥数量。新华社发

  守护:给黑嘴鸥一个温暖的家

  黑嘴鸥,一种被称为“湿地精灵”的中型水鸟,因多重因素影响数量稀少,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关于黑嘴鸥的“家”在哪儿一直是个谜。直到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鸥类专家梅伟义博士到盘锦考察,确认辽河口湿地是黑嘴鸥的繁殖地后,关于黑嘴鸥“家”的秘密才一点点揭开。

  5月5日在盘锦市辽河口湿地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区拍摄的黑嘴鸥。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1991年,大学毕业不久的李玉祥成为首批黑嘴鸥观测团队成员。那段日子,李玉祥终日与狂风、烈日、滩涂相伴,奔走在寻找、追逐黑嘴鸥踪迹的路上。

  “黑嘴鸥是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意义重大。”李玉祥说,对黑嘴鸥的研究必须在繁殖地进行,它对繁殖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多在碱蓬草生长的湿地筑巢繁殖。

  4月29日,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主任李玉祥在查看黑嘴鸥孵蛋情况。新华社发

  长期以来,由于筑堤造田,渔业捕捞等,湿地大量流失,黑嘴鸥种群数量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黑嘴鸥可观测到的数量仅有2000余只,盘锦是最大的繁殖地,种群数量也只有1200只左右,长此以往黑嘴鸥将面临灭绝的风险。

  5月5日在盘锦市辽河口湿地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区拍摄的黑嘴鸥。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千余只黑嘴鸥何以为“家”?1991年,当地媒体人刘德天自发组织起黑嘴鸥动物保护协会,开始为保护黑嘴鸥四处奔走。2010年,一家企业准备在30万亩滩涂上开发海参养殖场,刘德天依靠盘锦市环保部门阻止了这一行为;为了让黑嘴鸥吃得好,保护协会组成专家团队技术攻关,孵化出黑嘴鸥的食物沙蚕苗。

  为保护黑嘴鸥,盘锦市政府从1993年就专门安排410万元试验性地建设了人工繁殖岛,2004年成立南小河管理站,建设总面积为9100亩的繁殖区,逐步升级对黑嘴鸥的保护。

  5月5日,在盘锦市辽河口湿地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区,黑嘴鸥在孵蛋。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30多年来,呵护黑嘴鸥已成为盘锦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目前黑嘴鸥保护协会有4万多名会员,有的市民一直主动关注、救治受伤的黑嘴鸥;有的企业把自家办公室发展为黑嘴鸥环保教育基地;有的志愿者自发到滩涂清理海洋垃圾……

  转折:不要让湿地成为“失地”

  这是在位于盘锦的辽宁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拍摄的丹顶鹤(2019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丹顶鹤和黑嘴鸥,哪个是盘锦市鸟,一直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崇尚高贵,认为盘锦自古就是仙鹤之乡。有人偏爱纯洁,觉得全民守护的黑嘴鸥更惹人喜爱。也有人不服气,300余种鸟“落户”盘锦,哪一种不是掏心窝子换来的。“要我说,300多种,每种都是市鸟。”

  这是在位于盘锦的辽宁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拍摄的丹顶鹤(2019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闲谈背后,是这座城市的生态底气。

  地处辽河、大辽河、大凌河三条河流入海口,拥有2165平方公里自然湿地、300余种珍稀鸟类,盘锦,被誉为“湿地之都”。但在一段时期,这里的湿地也曾面临“失地”风险。

  5月5日在盘锦市辽河口湿地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区拍摄的白腰杓鹬。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要大米还是要丹顶鹤,要海参还是要黑嘴鸥?”20世纪80、90年代,人们把苇田变成了稻田,把滩涂变成了养殖场,部分滩涂的残饵、残药、化肥和排泄废物接连成片,如同湿地发出的哀号,亟待救援。

  2015年前后,盘锦陆续开始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湿”工程,推动过程中为了保证养殖户的利益,盘锦市实施“一户一策”,对到期退出的养殖户补偿一定的转产费,对生活困难群体给予精准救助。

  盘锦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生态修复科负责人孙大志介绍,截至2021年,盘锦实现598户养殖业户全部退出,恢复湿地8.59万亩,恢复自然岸线15.77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这是辽宁盘山绕阳湾国家湿地公园(2018年10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在辽河油田,2019年陆续关停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生产设施。在市区,住建等多部门坚持“引湿入城”,80处城中湿地星罗棋布,人们在此闲坐垂钓,露营小憩,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寻找一方宁静。

  2021年,盘锦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当地旅游经济也迎来红利期,红海滩国际马拉松赛、动力伞大赛、帆船拉力赛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2021年,盘锦市共接待游客298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6%和15.1%。

  一名选手在盘锦红海滩自行车邀请赛中骑行(2015年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共存:人与青山两不负

  一只鸟,一群人,一座城市,像盘锦这样关于生态保护的故事每天都在辽宁上演。

  濒临黄海、渤海,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的辽宁省,每年经过这里的鸟类种数达376种,种群数量达600余万只。让候鸟自由飞翔成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的责任。

  5月5日拍摄的盘锦市内一处人工湿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辽宁本溪市市民曹大宇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自驾前往省内一些山野农田,守护、救助、放飞各类候鸟。9年来,曹大宇已在辽宁各地发展数百名护鸟志愿者。

  每逢春季候鸟归来,庄河市野生动物保护站负责人孙长强都要乘船登上王家镇元宝岛,住在观鸟站,开始长达一周的观测。望远镜的另一侧,是世界濒危鸟类黑脸琵鹭,站在礁石上成双成对,迎风而向,悠闲小憩。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市民的保护下,黑脸琵鹭在庄河的数量逐年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已经突破240只。

  这是在辽宁省朝阳市拍摄的越冬天鹅(1月19日摄)。新华社发

  禁捕、观测、救助……近年来,辽宁省划定了野生动物禁猎区,规定了禁猎期,全省范围内全年禁猎,打击破坏鸟类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依靠多方力量,辽宁已对12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开展生物学、生态学方面的调查研究,并建立了数据库。

  在辽西朝阳,河湖生态不断改善,数十只天鹅开始选择到市区常住,安家过冬;在辽宁中部法库县獾子洞湿地,每年有近2000只白鹤冒雪迁徙600公里,只为在此处停歇觅食;在辽东东港市,每年过境、栖息、觅食、越冬的各种鸟类达300多种、数量上百万只。

  这是在辽宁省法库县獾子洞湿地拍摄的白鹤(2018年10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目前,辽宁省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64处,其中自然保护区98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52万平方公里,保护了75%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类和90%的鸟类集中分布种群。

  一年复一年,人与候鸟相聚又离别,这些形迹匆匆的过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者。在春意盎然的湿地,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坚守,维护着这份“家”的宁静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