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过去,和政府部门打交道,习惯找关系,就怕办事时‘门进了、事不办’。现在不用这么想了,有事直接到窗口,按规则、程序办事。”在沈抚示范区落地的盛世五寰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个月他到行政审批大厅为企业办理“经营范围增项手续”,一次办成,非常顺利。
不仅在沈抚示范区,我省各地窗口服务单位办事流程越来越简单、办事效率越来越高效。中央八项规定实施9年里,我省从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着力纠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走进基层、深得民心,推动党风政风明显改善、社风民风为之一新。
唤醒敬畏之心,推动作风转变
“这几年,村里大操大办的事儿明显少了,一办好几天的流水席更少了,而且好多可办可不办的宴席都不办了。”铁岭调兵山市晓南镇项荒地村党员王凤珍连续多年做村里的正风肃纪监督员,她走街串户开展监督,对过去村里大操大办的陋习深有感触。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9年里,各级纪委监委‘严’字当头、动真碰硬,持之以恒惩治歪风陋习,进一步唤醒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王凤珍说。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这是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原因所在。
遵守规矩的人越来越多,破坏规矩的事就越来越少。大连高新区纪检监察工委干部潘运智用“四多四少”来形容基层这几年的变化:调研多了、会议少了,办法多了、手续少了,监督多了、歪风少了,联系多了、举报少了。他认为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结果。
“在过去,很多基层干部花费在迎来送往、各类吃请上的时间和精力比用在工作上的都多。现在明显不一样了,公务招待在机关食堂,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经费,大家还觉得很自然。”潘运智说。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体现在作风建设的方方面面。调研讲究排场、开会讲究气场、汇报讲气势、文件讲格式……这是很多地区、部门“一把手”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各地区各部门“一把手”带头转作风,轻车简从、精简会议,离开办公桌、走出会议室,走到基层一线、走进群众中间,察实情、解民意,把精力放在研究各项工作落实上,把心思花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上。
从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的“不敢”、制度约束的“不能”,到内在自觉的“不想”,中央八项规定在辽宁已成为“内生抗体”,成为“新风系统”,成为烙印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的“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