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查证井冈山红军、革命先烈邓允庭遇害经过及安葬地等相关情况,5月21日至22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委派副研究馆员何小文带队前往湖南郴州相关部门进行专项调研。参加调研的同志还有陈列展览科干部刘长生及编辑研究科干部郭宝忆、唐萍。两天的调研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很快结束,但关于先烈的话题却如春雨般细密绵长。
历史长河寻“允庭”
“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井冈山,以毛泽东、朱德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领导军民进行过一场场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的战争,于是,井冈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一个群英汇聚、群雄共襄的革命圣地。井冈山斗争在成就众多英豪诸多业绩的同时,也赋予了英豪们诸多的传奇色彩。其中,革命英烈邓允庭就以革命早、职务高、年龄大、起落多、资历久、冤屈深等曲折而独特的人生经历,在井冈山千万个英豪中铸就了他的惊世传奇。
邓允庭,1879年出生于郴县月峰乡 (现北湖区保和瑶族乡)十寺村。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初,在湘南起义部队中任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师长。4月,邓允庭率部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邓任副师长兼团长,这年邓允庭已近50岁。5月,中共湘赣边特委成立,毛泽东任书记,邓允庭任委员,转而从事根据地建设工作。后任根据地防务委员会主任、政法部部长,主持井冈山红军医院工作。1931年4月,因其曾在何健部任职,被作为“AB团”分子错杀……
对于这位曾饮誉湘赣边界的红军将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厅中不仅陈展着他的大幅相片,而且多年来一直都在宣传其英雄事迹。甚至在2013年,何小文就曾遵照馆领导的指示,对邓允庭相关情况进行过考查,并将了解的一些史实整理成《从清兵标统到红军将领 ——井冈英烈邓允庭的惊世人生》一文(此文后刊发在当年江西省委党刊《党史文苑》,湖南省委党刊《湘潮》还进行过转载。)然而,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那就是对这位先烈究竟在何地被杀,牺牲后又安葬在何处这些问题始终没能弄清楚。
“时光不语,岁月不居”,今年的五一期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会师馆管理办公室干部宁宁接待了邓旭东先生等人。邓旭东是邓允庭的侄孙,在长沙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他和其他叔伯兄弟一样,出于对爷爷的崇敬,一直想查找爷爷的牺牲地和安葬地,以便有个祭奠的地方。所以,这些年来,邓旭东他们也在多方打听和寻找。就这样,邓旭东就联系到了我馆。馆领导得知此情后,就要求编辑研究科对邓允庭先烈情况立即着手查证。凑巧的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今年4月份购进一套90册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年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2卷》之《邓允庭》(作者:常淑东)第356页中赫然记载:“他被指认为‘AB团’分子,于(1931年)4月22日晚被推到一个山头上杀害了。他的英骨现埋葬在井冈山烈士塔左侧下。”
“他的英骨现埋葬在井冈山烈士塔左侧下”?文中的这一指证,馆长袁海晓、副馆长饶道良十分重视,先后专门在馆资料库调取了《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2卷》之《邓允庭》,简称为《邓允庭》(下同)的书籍及相关馆藏资料进行了仔细阅读。随后,馆领导作出指示,要求尽快查证。鉴于此书的权威性,于是,编辑研究科便决定从此文的有关章节进行考证。
绵绵追思无穷期
通过阅读《邓允庭》这篇文章,调研组发现此文所记载的情况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现存的有关邓允庭的馆藏资料大部分一致。此文以纪实手法记述了英雄的一生,可读性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文中还有多条史料出处,更让调研组的同志信心十足,如,其文章篇首就有一条:“采访曾志同志的录音带,现存湖南郴州市苏仙区档案局”,而文末更是附有多条“本文主要依据”:
1.邓允庭家谱。
2.张晓春访问与邓允庭共过事的幸存者王紫峰(78岁,原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班长)、肖远明、王友林(77岁,原资兴县农会干部)、何伟民 (82岁,参加湘南起义与邓允庭共同攻打桂阳县)等老前辈的座谈记录。1985年4月。
3.曾宪栋访问参加过邓允庭绿林部队的85岁的李斌文和82岁的王佑古的记录。1982年4月16日。
4.《郴县人民革命斗争史》,湖南省新闻出版局,郴县(1989)4号。
5.作者访问当年参加革命的老人:李灰、曹子民、肖光有、朱开田、李洪干、王槐元、廖鸾凤、李昌奎的记录。1982年11月30日。
6.《湘南暴动在郴县大事记》。
7.记录人: 魏之礼。在场人:杨久芝。易文元访问井冈山罗成有关邓允庭被害情况记录。1980年6月12日。
8.记录人:周明亮。邓献策访问知情老人何道富、邓训千(郴县保和公社副书记)、李孝祝、黄健新(公社干部)、王伦安(大队支部书记)座谈会记录。
9.1982年7月7日下午。作者访问邓华的记录。
注:以上资料均存于湖南郴州市苏仙区档案局。
读取到这些信息后,调研组认为,如果此情属实,作为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井冈山精神为已任的井博人无论如何都要进行查证,否则无法面对先烈。因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井冈山烈士塔隔湖相望,直线距离不足千米。原本以为很快就可以依据此文进行论证,然而,就是文中关键的一句,即“他的英骨现埋葬在井冈山烈士塔左侧下。”又给大家带来了很大困惑。
因为早在1930年2月,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就早已失守,邓允庭先烈1931年被错杀,怎么会安葬回井冈山呢?
为了解惑,我们一边联系湖南郴州市苏仙区档案馆,并去函要求协助调取上述资料给我馆;一边在井冈山寻访有关井冈山先烈纪念塔和红军烈士墓情况的知情人。
调研组得知井冈山市政协原主席罗锦清的父亲罗冬祥曾参与烈士遗骨的保护和安葬工作,加之罗锦清对井冈山斗争历史素来颇有研究,于是,调研组先期联系到了他。现年86岁的罗锦清告诉何小文,1951年前,井冈山先烈纪念塔左侧的确有一座坟墓,只是没有墓碑。1952年塔前红军墓建造后,对此墓就没有任何印象了。他建议再找茨坪新村的原村书记邹元明询问一下。87岁的邹书记当着他儿子的面告诉调研组何小文,纪念塔靠近体育馆这边1952年前有一座不大的墓,至于是谁的墓他并不知道,也没听人说起这座墓的情况。随后,调研组又联系上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原副研究馆员、党史专家李春祥,李春祥现年82岁,他告诉我当年红军墓落成时,他是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对于从井冈山周边原来散葬的红军烈士遗骨统一安葬在此的情况有深刻印象,但对那些红军烈士的姓名却不是很清楚,包括对邓允庭是否安葬在此并不知情。调研组考虑到井冈山市原人大副主任、83岁的夏梦淑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史有较深入研究,联系他后,他答应帮我们查找资料,并建议调研组联系井冈山原毛泽东学校校长杨里重。杨老师90岁了,但记忆力很好。他告诉我们,他是1952年上井冈山参加工作的,那年刚好建成红军烈士墓。他参加了烈士遗骨安放仪式。当时,井冈山相关部门将散葬在茨坪及大小五井周边的多具红军遗骨放在一个大木箱中,另一位烈士的遗骨则用坛子装着,放在木箱旁边一同安葬的。遗憾的是,红军干部的名字以及其他烈士的名字无从知晓。
湖南郴州市苏仙区档案馆随后也发来《邓允庭》一文中引用资料的第2和第5项内容,并告诉我们,这是他们查到的相关资料,希望我们派人前去一同查找其他资料。
于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开始派出调研组前往郴州。调研组抵达郴州后,得到了湘南起义纪念馆馆长冯波、郴州市北湖区党史研究室主任邓楚坤等领导的热情接待。湘南起义纪念馆原馆长杨太林不仅帮我们联系相关人员,而且湘南起义纪念馆原馆长杨太林还全程陪同调研组前往苏仙区档案馆和北湖区党史研究室联合调研,一同前往的还有邓允庭77岁的长孙和侄孙邓旭东。而苏仙区档案馆动员了该馆多名工作人员和我们一道查找资料。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这次在该馆只查到了部分资料,调研组认为最重要的第7项,即:“记录人: 魏之礼。在场人:杨久芝。易文元访问井冈山罗成有关邓允庭被害情况记录。1980年6月12日。”和第8项,“记录人:周明亮。邓献策访问知情老人何道富、邓训千(郴县保和公社副书记)、李孝祝、黄健新(公社干部)、王伦安(大队支部书记)座谈会记录。”未能查到。而“采访曾志同志的录音带”也因为磁带卡带的原因,未能聆听到。也就是说,能够证明邓允庭“他的英骨现埋葬在井冈山烈士塔左侧下。”这个关键性材料未能获取。
与此同时,调研组也在与《邓允庭》的作者常淑东联系。常淑东原系郴州市苏仙区教育局副局长,去年已退休。但调研组去了两次电话和发了两次短信给她,她均未接听和回信。
在档案馆无法进一步获取相关资料的情况下,调研组一行决定前往北湖区党史研究室了解相关情况。该室邓主任和祝主任、李主任对我们能够远道而来专程调研邓允庭先烈情况表示感谢,他们近两年已启动了对邓允庭事迹的发掘以及对邓允庭故居的陈展等方面的工作。
交谈时,邓主任还建议我们去邓允庭故居和邓华上将生平业绩陈列馆走访,以便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座谈会上,邓主任还赠送了《苏仙区、北湖区(郴县)革命斗争史》《邓华画传》《北湖老屋》等三套10余本书籍给我馆。在北湖区党史研究室座谈交流结束已是晚上7点,所以,调研组决定翌日前往邓允庭故居和邓华上将故居参观学习。
邓允庭故居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泥土夯筑的房子属于小三行,坡顶瓦面,据邓家后人说反动派当年对此屋纵火焚烧过,屋子一半是修葺的,屋内现有的家具,均是抢救回来的原物。邓旭东先生告诉我们,当年驻桂阳县的国民党得知邓允庭回乡之后,除了派兵去烧毁了邓允庭的屋子外,连十寺村中邓氏家族中的48栋明清时期的好房子也一同焚烧。我们原本想征集邓允庭故居中的原物,但都是一些大件家具,包括床椅等物品,实在无法携带。只好就此作罢。
从邓允庭的亲孙子和侄孙口中,我们了解到,“邓允庭是双祧承祠,既承了自己生父邓多渐一脉,又过继给亲叔叔邓多池承脉。承继多渐这一血脉,邓允庭就娶了李氏和吴氏二房,生下邓俊德和邓俊明。邓俊明(邓腊松)生子四:邓修兰、邓修富、邓修贵、邓修宝。承叔叔邓多池这一脉,邓允庭就娶了陈家大屋的陈香梅。带上井冈山的是第三个老婆叫陈香梅,这个老婆生了邓俊月和邓俊希两个儿子。邓俊月少故,邓俊希和陈香梅不知是被杀害了,还是怎么的,至今没有任何消息。”
江西岭上望江西
就在我们沉浸在对历史的追思中,调研组又收集到一个令人感慨万分的故事。
“在邓允庭老家后山的江西岭李王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年冬天共产党在山上开会,被国民党发现后,发生战斗。一个江西籍名叫尹宏祥(音),当时被国民党兵一枪打中负伤。他从山顶逃到离邓允庭老家不到500米的地方就走不动了,躺在草丛中。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当地老农赶圩经过那里发现了他。他把身上的几块光洋给了老农,请求老农去宜章报信派人来救他。老农把他转移到山上一个安全的地窖里面。老农弄了水给他喝,还拔了一些萝卜放在地窖里面。过了几天,老农再过来看他时,发现他已经去世了。现在这个人的遗骨还在那个地窖里面。地窖洞口约一尺平方左右,前面长了一颗竹子。如果能够找到尹宏祥的亲属是最好的。”
其实,在今年5月6日,调研组从邓旭东先生处得知有江西籍姓尹的革命烈士遗骨草葬在他乡的消息后,及时请求尹姓比较多的江西永新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副馆长贺小边以及井冈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黄志远协助查找,包括电话告知“为神山村无名烈士寻亲工作组”的媒体工作人员——吉安市融媒体的段江婷老师和孔露记者。希望通过媒体的传播速度,引发社会力量征集更多线索。
这次聆听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后,调研组决定前往革命烈士受伤地和牺牲地探查。
虽说烈士牺牲地靠近村道里侧不到20米的山谷中,但山上长满了毛竹和树木,加上又下着小雨,要想顺利走到烈士墓前很不容易。好在邓允庭几位孙辈不顾年岁已高,用砍刀在前面开出了一条小路,我们才得以来到现场。望着这个敞开一个菜钵大小洞口的坟墓,我们觉得很悲伤,调研组代表大家在坟前告诉烈士,井冈山人来看望他了,然后还用最传统的方式进行了祭奠。
从烈士墓下来后,我们又前往烈士牺牲地。这座山脉叫江西岭,山顶陡峭,足有60度角的山体,令我们难以攀登。邓家后人告诉我们,山顶和山坡上还有许多共产党人的遗骨,他们当时在山上召开重要会议,不多久,被寻踪而来的国民党军包围,激战过后,少数突出重围,大部分人员牺牲。尹姓烈士大腿受枪伤后,沿溪谷撤退,后滚落在水田这边……我们青壮年时代上山劳作时,还可以看到多具白骨……
“因为这些遗骨太多,我们无能为力,无法对他们做什么。但尹姓革命烈士,我们则每年清明都会来祭奠。当然,我们最希望的是,能够帮助革命烈士找到他们的亲人,能够帮助他回到爹娘的身边。最起码,也希望有部门出面,为他修建一座像样点的坟茔,这样,才可以让英灵安息。可这么多年了,一直也没多少人了解这段历史,而我们也已经老了,今年清明为烈士挂纸,我都差不多走不动了啊!”“如果你们能够帮我们找到爷爷邓允庭的墓,我和我的兄弟就能够在有生之年前来挂念,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找到哇,唉!”邓允庭的第二个孙子说着说着,竟喉头发硬,眼眶发红,连声调都变了,随后泪水一下就出来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却浮现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伫立在江西岭上,我们可以想见当年血雨腥风的年代是多么的残酷,可以想见那一群年纪轻轻的革命者,在党的召唤下前仆后继倒下瞬间的壮烈!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从这次为“烈士寻墓”到“为烈士寻亲”,于我们,每一次注目,都是一次家国记忆的唤醒;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革命精神、红色风骨的承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