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用“新”讲好“八一”故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西> 要闻 > 正文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用“新”讲好“八一”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8-01 10:40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用“新”讲好“八一”故事

“光影八一”灯光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拍照。魏 宸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全国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暑期,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是为纪念南昌起义而设立的专题纪念馆,下辖五处革命旧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和朱德旧居。据介绍,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近年来的参观量逐年增加,2023年接待观众229余万人次,2024年接待观众268余万人次,其中少年观众占比11.2%,青年观众占比41.6%。纪念馆紧扣“八一”元素,塑造“八一”品牌,创新红色旅游,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游,对革命文物进行深度阐释和可视化展示,以生动、立体、鲜活的方式让革命文物鲜活起来,为游客呈现一场场视觉与听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红色文化盛宴。

  “我与同学曾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打卡‘光影八一’灯光秀。我们直接被惊艳到了!”南昌大学学生钟乐仪说:“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旧址瞬间成为展示历史的巨幕,观众仿佛回到了1927年。炮火硝烟、冲锋呐喊,起义的壮烈场景在眼前一一浮现,尤其是军旗飘扬那一幕,直击心灵,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可比单纯看文字和文物震撼多了。这样的创新方式提升了观众兴趣,让红色文化如涓涓细流,浸润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暑假,钟乐仪又带着家人来参观,一同感受红色文化。

  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8月1日,纪念馆将数字灯光秀与革命旧址相融合,推出“光影八一”灯光秀,采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自身的建筑结构及特点,将光影与建筑、色彩与线条巧妙结合,配合声音和音乐特效,为游客带去光影交错的视觉享受。一年来,灯光秀受到游客频频点赞,许多网友留言要求“加演”。

  每一处革命旧址都是凝固的历史教材,也是生动的历史课堂。为了用全新的视角、以年轻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八一”故事,纪念馆依托5处革命旧址打造了《起义少年助力计划》《“八一说”系列活动》等一系列实景课堂。此外,纪念馆还与120余所大中小学开展合作,打造了《跟着“研研”去研学》《红色音乐课》《理想照耀中国》等一系列青少年研学课程,让学生从聆听、观看展览,转变为参与、体验历史。

  纪念馆还以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为舞台,推出《那年八一》沉浸式实景剧,用“革命旧址+换装互动+机制彩蛋任务”的新颖形式诠释那段历史,让观众以亲历者的身份获得更为真实、更加感动的体验。

  绍兴文理音乐学院的虞婧悦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南昌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南昌的地标,是承载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记得早些年的纪念馆是传统的展陈方式,现在融入数字文物展示系统、VR展示等创新形式,还有各种精美的文创产品,给我们带来强烈的体验感,也令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看直博会上的新机型

  •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四角坪遗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