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暧暧远人村|江西婺源篁岭村:看得见的乡愁 一方山间的“调色盘”惊艳世界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西> 要闻 > 正文

暧暧远人村|江西婺源篁岭村:看得见的乡愁 一方山间的“调色盘”惊艳世界

来源:荔枝新闻2024-11-13 19:20

  编前语: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指出: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荔枝新闻推出系列人文纪录片《暧暧远人村》,聚焦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守望,触摸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聆听传统村落创新发展的蓬勃律动。

  “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清代诗人吴颢一首《婺源溪行》勾勒出山光水色的秀丽之景。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江西婺源有着号称“最美”的徽派古村落群,“藏”于其中的篁岭村尤为出众。

  参天古树环绕、万亩梯田簇拥,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的篁岭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山坡上错落排布,粉墙黛瓦搭配五彩缤纷的农作物晒匾,远远望去构成了一幅淡妆浓抹皆相宜的风俗画卷。“秋天有信,篁岭先知。”曾经籍籍无名的山崖古村因“晒秋”农俗景观开发被看见,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最佳旅游乡村”,成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晒四时风物农耕智慧造就“最美中国符号”

  一有空,村民曹加祥就会背起相机穿行在篁岭的街巷中。他的镜头定格了篁岭村无数美的瞬间,其中尤以展现晒秋的风俗摄影居多。

  依山而建的篁岭村“地无三尺平”,缺少平坦的晒场。数百年来村民们在屋檐下、平台上用竹匾晾晒丰收的作物,称为晒秋。这里的“秋”指丰收的农作物,晒秋也并不局限于秋天。春晒竹笋,夏晒茄子豆角,秋晒辣椒玉米,冬晒腊肉豆腐。一年四季,当地人充分利用自然阳光的馈赠,将农耕文化的智慧融于日常细微。

  风俗即风景,层层叠叠的黑白建筑间点缀着丰收的五彩斑斓,构成一抹惊艳的亮色,一下子就抓住了吴向阳的眼睛。2009年他创办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并从2012年起以“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的模式,在保护修复篁岭古村旧貌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同时决定将晒秋打造成标志性文旅品牌。

  彼时的篁岭村因为山上交通不畅、水资源紧缺等原因面临着发展窘境。和多数村民一样,曹加祥高中毕业后也选择外出务工,但每年霜降时节在外漂泊的游子总会返乡采油茶。那年回乡,他听闻景区正在招工,于是决定放弃外地的工作,加入景区农业拓展部进行油菜种植。

  月收入1500元不到务工收入的四分之一,给两个孩子交学费都困难,他的选择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然而走南闯北的曹加祥见多了开发促繁荣的实例,坚信家乡未来发展可期。在种油菜的间隙,他拾起摄影爱好,2014年由他拍摄的一幅村民晒秋时即兴创作的农作物拼图画卷吸引了多家主流媒体的目光,入选“最美中国符号”,也为发展初期的篁岭景区进一步打响了知名度。

  2015年起,篁岭将晒秋作为旅游关键元素,开发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包括举办晒秋文化节、设置最佳摄影点、开发晒秋体验项目等,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现如今,婺源城乡处处掀起了“晒秋”热潮。“平地·武营晒秋”“溪边·码头晒秋”“山地·赏枫晒秋”“古村·啃秋赏月”“田园·耕读晒秋”等,晒作物这一传统农俗渐渐成为了当地居民晒美好生活、晒梦想与幸福的载体。

  活态传承守护传统村落的乡愁韵味

  在村口的古宗祠里,一幅幅老照片记录下了篁岭村焕新蜕变的历程。这座“挂在悬崖上的古村”,曾在1993年和2002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集体搬迁,村上的闲置房屋无人看管维护,不少房屋日渐倾颓。

  村落修缮中

  当地在保留和维护传统空间肌理和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原址修缮古民居,改造了近五百米的“天街”主干道,在山下为剩余的村民修建新式徽派家园,又对散落在周边地区的多栋徽派古建筑实施异地保护重建。

  曹日林是篁岭村有名的木匠师傅,村里进行景区开发后,他和另外五名木匠一起负责起景区内古建筑的日常维护。眼下他正在对一栋古建筑的“冬瓜梁”进行雕刻修复,“篁岭的徽派建筑就是有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其中木雕上的很多图案都雕刻着耳熟能详的民俗故事。”曹日林一边转动刻刀,循着前人的痕迹雕琢修复木梁上被风霜侵蚀的图案,一边介绍着。在古宅修复重建的过程中,传统的建造技艺得以活化传承。

  焕新的篁岭村不仅保留重塑了传统古村建筑的形制,打造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婺源老建筑“博物馆”,还以积淀了近600年的民俗生态为基底,让村民们得以重返家乡,让古村落找回了久违的乡音和热闹。

  年轻时曹敬松靠着一手竹编绝活,几乎承包了乡亲们的晒匾、蓑衣斗笠等日常用具的编制,后来随着村民们渐渐下山谋生,他一度放弃了竹编手艺,和哥哥一起榨油。

  随着篁岭旅游业蒸蒸日上,曾一度被曹敬松束之高阁的竹编技艺被再次拾起,一根根薄竹条相互交织,经由他的巧手编制幻化成栩栩如生的竹蜻蜓、造型各异的竹箩,成为无数游客带回家的一份篁岭纪念。村间小路上熙熙攘攘,曹敬松日复一日静静地坐在老街上埋头专注于手中活计,成为了游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乡愁不愁 梦里老家成为回得去的远方

  如今的篁岭村既有原汁原味的晒秋农俗、土灶烹饪的农家小食,也有南来北往慕名而来的一波波游客,有人背着相机沿途记录下篁岭村不同角度的美,有人化身“乡野村姑”沉浸式体验着乡居乐趣。

  “青山不在画中,在我眼前,有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小宇和朋友之前在网上看到篁岭晒秋的照片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趁着休假两人从海南来到篁岭游玩。枝头的“柿柿如意”、炊烟袅袅的民居、房檐下的晒秋盘,还有炒米糖、清明粿、蒸汽糕等散落在街巷里的地道民俗小吃都成了她们难忘的回忆。

  在今年的篁岭晒秋文化节上同步举办了一场以中国乡愁文化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篁岭文旅代表曹锦钟提到,篁岭打造的乡愁文旅产品,不是突出“愁”,而是在“解愁”,把乡愁这一概念性的东西具象化、场景化,成为游客能够看到、拍到、摸到、品尝到、能互动的细节,最终触达乡愁感受。基于对乡愁表达的理解,篁岭不断为古村落注入文化活力,徽州传统婚俗、跳傩舞、打麻糍、板龙灯等地区民俗活动让天南海北的游客们近距离感受着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夜幕降临,篁岭村村口广场上聚集起大批游客,大家围成一个圈,将中间的空地空出来,翘首等待着一场非遗灯彩活动。伴随清脆的鹤鸣声,以竹骨为架、彩纸扎制的仙鹤立于扁担两头,随着灯彩师傅上下舞动,两只仙鹤翩翩起舞,引得游人阵阵喝彩。仙鹤舞罢,锣鼓声起,村民和游客一起舞起200多米长的板凳龙灯,带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穿梭在挂满花灯的街巷中。韩华锦舞了三十来年龙灯,退休后加入篁岭继续龙灯事业,在流光溢彩中让传统乡俗文化更广为人知。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篁岭具象化了国人心中的归园田居,在文旅融合的活态画卷中,让乡村发展走得更远,在烟火人间中守护一脉乡愁。

  (制片人/王智勇 刘娟 统筹/沈颖 周诗婕冯金同编导/汪伟捷 李爱 摄像/李慧 姚远 摄像统筹/胡云腾 录音/纪晖 混音/邹维良 录音统筹/侯大伟 孙帅 灯光/田申 剪辑/刘香楠汪伟捷文稿/李爱 汪伟捷 旁白/赵琳 包装/刘香楠 视觉设计/孙伟 贾辰婧 宣传推广/彭闯 张婷婷 盛明珠 王颖 制片/谭震 吴畏)

  鸣谢

  江西省上饶市委宣传部

  婺源篁岭景区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泰“蓝色突击-2025”海军联合训练闭幕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