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窑添薪 文旅“上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西> 要闻 > 正文

古窑添薪 文旅“上新

来源:人民日报2023-04-03 10:15

  图为工作人员进行挑坯、挑柴展示。本报记者 朱磊 摄

  原标题:

  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添薪 文旅“上新”(文化市场新观察)

  核心阅读

  走进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便步入了陶瓷的世界:观赏光泽温润的精美瓷器,聆听悠扬动人的瓷笛瓷磬,购买可爱别致的文创瓷产品……千年瓷都景德镇,正通过保护修复古窑、活化利用冶陶技艺等方式,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走深走实。

  上午9点,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室外停车场,已经停满了各地牌照的车。5岁的肖子元跟着外公外婆,从南京出发,一路游览,最后一站到了这里。他的外公外婆希望以千年古镇的悠悠瓷韵,为旅行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走进景区,春风和煦、垂柳轻摇。随着一曲欢快悠扬的《我在古窑遇见你》响起,肖子元一路小跑,冲进古窑民俗博览区。

  古窑复建,展示2000多年冶陶史

  由出土瓷片镶嵌而成的水道,流水潺潺;路灯、标牌,都由陶瓷所制;牌匾、对联均由陶瓷烧制……

  1980年,景德镇市委决定规划修整出83公顷空地,集中成片地保护一批陶瓷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前身——陶瓷历史博物馆。从2009年开始,古窑民俗博览区陆续将景德镇内各处古窑搬迁复建。2013年4月,古窑民俗博览区被批准为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0多年景德镇冶陶史,正被复刻在这片土地上。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走进博览区,便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步入历代瓷窑展示区,立刻会被眼前这座恢弘大气的窑口所吸引。这便是博览区的镇馆之宝——镇窑。这座成型于清代的镇窑,是当时景德镇制瓷业的代表性窑炉,是全世界遗存的唯一一座传统大型蛋形柴窑。这座现存最古老、容量最大、烧造品种最多的柴烧瓷窑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围绕着镇窑,11座古窑错落有致。“古代窑口多以形命名,形象生动。”景德镇古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洪玲介绍,形如狮口大张的为狮子窑,依山形而建、如蛟龙下山的是宋代龙窑。

  《景德镇陶歌》是清代陶瓷典籍,以七言绝句和组诗的形式,表现了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诸多内容,古窑民俗博览区组织专家学者对《景德镇陶歌》60首诗文进行研究,从中选取12首进行谱曲。2020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景德镇陶歌》系列陶瓷箭筒在景区落成。

  “每一次保护修复,都为2000多年冶陶史能够活起来,夯实了根基。”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周荣林介绍。

  窑火重燃,以使用性保护传承技艺

  伴随着一声“开窑”,古窑民俗博览区举行开窑活动,各地游客现场见证了开窑时刻。

  打开窑门,工匠将匣钵搬出,一件件散发着光泽的精美瓷器,引发游客的一阵赞叹。主持开窑仪式的周荣林说:“因为坚持,所以收获。”

  1995年,镇窑因出现裂缝停产,逐渐破败,支撑窑体的梁柱摇摇欲坠,内部也出现窑砖脱落。

  “保护老柴窑,仅靠砖头补、泥巴糊是不够的,还要用窑火养着。”为了征询更多专家的意见,古窑民俗博览区专门开了研讨会,在复烧镇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使用性保护,是活化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有了专家意见的支撑,2009年,经过60多名制瓷老艺人半年时间的准备,镇窑在当年10月份首次成功复烧。

  镇窑复烧成功后,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的一系列古窑先后复烧:2010年,明代葫芦窑复烧成功;2011年,元代馒头窑复烧成功;2012年,宋代龙窑复烧成功;2016年,清代狮子窑复烧成功……

  活化,不仅仅体现在了老窑口的复烧上,更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

  手工作坊内,一名身着青花对褂的老师傅不时用一根木棍转动身下转盘,取一只高脚碗坯,倒置在盘托上,单手拿刀轻刮,泥屑翻飞,几秒钟一个高脚碗底便被削得光滑平整。

  旁边,另一名师傅拿过削底的碗,一只手用沾釉鞭勾住,一只手撑住碗口,沉在一缸釉水里,釉水将过未过碗口时,轻轻一转,拿出来一看,碗身上釉均匀,碗内滴水未沾,围观游客一阵惊叹。

  “我从13岁开始学艺,一练就是40年。”施釉师傅名叫叶冬喜,是景德镇市级非遗传承人。行走于古窑民俗博览区,从挑柴到碎石,从描画到烧窑,100多名师傅,用双手与汗水,展示着制瓷的精巧与不易。

  肖子元拉着外公外婆的手,走进古窑故事文创体验馆,在手工台前,学着刚才老师傅的样子,有板有眼地做起陶瓷小碗。

  如今,“研学+旅游”正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兴起。“探寻千年陶瓷文化传播弘扬工匠精神”活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推荐产品”名单,古窑民俗博览区也被命名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周荣林认为,只有把窑炉、文物、技艺保护好,创新陶瓷文化产品才有更好的基础。

  业态多元,以文塑旅探新路

  一首《浏阳河》,欢快悠扬;一曲《卡门》,婉转动人……古窑民俗博览区瓷音水榭里,台上10余名身着元青花样式旗袍的少女,正在用手中的各种瓷乐器,为大家演奏中外名曲。

  耳畔瓷笛悠扬高亢,瓷磬清脆动人,再配上瓷管钟、瓷瓯等乐器,时如高山流水,时如竹露清响,完美诠释了景德镇陶瓷“声如磬”的特点。

  一件小小的瓷碗,简单勾勒出兰花从含苞到怒放的过程,碗底写上一个心字,此为兰心蕙质;旧时常见的饭盒提篮,被设计成精美的陶瓷收纳篮……迎面走来的上海游客马先生,提着一件陶瓷礼盒,感叹道:“真是不虚此行。”

  如今,古窑复烧产品、非遗手工艺人创作以及其他优秀的文创产品,成为文创集群。在此基础上,2021年5月,古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又打造了陶瓷文化商业旅游综合体“古窑印象”。

  周荣林介绍,在两万平方米的综合体里,“昌南瓷宴”、禅茶和瓷文化咖啡等餐饮休闲服务应有尽有,最出彩的就是陶瓷文创展厅,柴烧瓷器、老茶花瓷碗、昌南品牌陶瓷等精品生活用瓷和创意文创作品琳琅满目,珍宝馆内展出宋元明清历代官窑仿古瓷,让人流连。

  随着旅游业复苏,古窑民俗博览区迎来游客量井喷,2023年春节期间,游客达到14.9383万人次,收入289.371万元。与2019年同期比分别增长53%、55%。今年1至3月份,游客量累计已达30万人次。

  漫步在景区内,白墙黛瓦下、湖畔小路旁,新枝萌发,春意融融。

  本报记者 朱 磊

[ 责编:李昱莹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