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西> 要闻 > 正文

“乡土”上的那些人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2023-01-31 14:20

  巍巍马头墙悠悠广仁庄,喝一碗早酒,刻一块雕版,样式雷建广厦千万间,江右子民谨记耕读传家……不久前,现象级话剧《遥远的乡土》温情亮相第六届江西艺术节,它精粹赣鄱乡土的人情世故,绵延暖暖的家国情怀,质地细腻打动人心,再次收获观众的热烈口碑。

  一部剧的成功,离不开主创团队——连续四次摘得“文华导演奖”的导演傅勇凡、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才子编剧步川、多领域金牌音乐制作人石松,以及长春电影节影帝宋运成、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龙红、双栖影视与话剧舞台的王丽波、演唱主题曲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庆爽等,他们凭着精湛的专业质素,掬一抔乡土泥塑艺术精品。然而,琳琅的称呼、耀眼的荣光,未曾暗淡他们共有的身份——

  撩开红幕 他们用话剧传播江西文化

  《遥远的乡土》是江西省话剧团倾力打造的一部本土大戏,讲述了江右子弟余墨林罢官归乡后,从母亲梅太夫人手中接任义庄总理,洪灾爆发后筹粮五万石,救下白鹤村及天宝县百姓的故事。话剧将天宝墨庄、永修样式雷、浒湾刻书、赣县王太夫人祠等江西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人感受到满满的乡情。

  为了给观众呈现最完美的舞台效果,剧组在江西艺术节展演前夕,进行了连日的紧张联排。展演前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进了南昌市子固路省话剧团——

  偌大的剧场空荡荡,没有布景、没有华服、没有观众,只有十几把折叠椅、一张沙发和一个放水壶的茶几。出人意料的是,剧场内安静极了,大家坐着纹丝不动,眼神灼灼看向舞台,演员脚步落在地板上的“咚咚”声清晰入耳。

  舞台上,担心外出筹粮的母亲的安危,余墨林沉默着蹲在地上,青梅竹马的自芳则坐在一架手推车后侧掩面而泣,车上还有几个装满赈灾粮的麻包。

  忽然,一个清晰的嗓音,将凝固的空气瞬间打散。

  “把前面那个横着的麻包竖起来。”说这话的正是导演傅勇凡。

  傅勇凡个子高挑,穿一件纯黑外套,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样式简洁,胸前的酒红色围巾落落大方,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儒雅之气。但就是这个温和的男人导起戏来,却无比“挑剔”。

  余墨林从地上坐起,动手把麻包放平整。只听得傅导又道:“自芳,你坐前面来正对观众。”话落,自芳起身走到推车前面坐下。

  此时,安静杀了个回马枪,傅勇凡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眼神凝滞若有所思,沉默良久,道:“嗯,还是坐后面背对观众好,更有女儿家韵味。”

  “哈哈哈!”台下台下的演员面面相觑,齐声笑了起来……

  “戏剧界有一句老话,十年磨一戏。一件艺术品固然没有绝对标准来衡量,但它或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遗憾。舞台剧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每一次的演出,都可以进行修改。我希望能把《遥远的乡土》打磨到最佳状态,让这部剧演得更长久,让江西文化为更多人所知晓。”

  与傅勇凡一样,孜孜以求缔造精品话剧的还有演员宋运成,而他饰演的正是秉浩然正气、寻人间正道的天子门生余墨林。

  “演员可以塑造任何角色,但演员本身是一种材料,对某些角色会有一定局限性。我的形象气质更接近于军人, 而余墨林与我的生活相隔太远。”为了突破局限,宋运成自我加压反复排练,一句台词一个动作细细揣摩,加之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剧组人员的默契配合,他饰演的余墨林立体鲜活,获得专家观众一致好评。

  正当傅勇凡指点舞台、宋运成激扬演绎时,话剧《遥远的乡土》其他主创们也游弋戏剧海洋、用话剧唱响江西声音:演员龙红和王丽波,前者从戏曲跨界话剧,后者双栖影视与舞台,皆将造福乡民的梅太夫人刻画得入木三分;75岁的康保民,与剧中老鬼形象年纪一致,无需刻意表演,已然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表……

  登上舞台 他们深情告白脚下的乡土

  “我的乡土,你这泥泞的、坚韧的精灵!你安放了我祖先的魂灵,安放了父老乡亲世世代代的梦想,安放了我终生难以安放的亲娘……”

  剧尾,梅太夫人抱重病之躯,遍访先夫生前故友,募集粮谷近三万石,天宝县十几万灾民死里逃生,梅太夫人却仙逝路途。余墨林赈灾有功,启赴山西任职,他掬一抔乡土泪光闪烁,诉说着对乡土的依恋和不舍。大段的真挚告白,将仲冬时节在省话剧团经典剧场上演的话剧《遥远的乡土》推向高潮。与余墨林一样,台下许多观众默默垂泪。

  36年前,宋运成背起重重行囊,离开了生养他19年的哈尔滨,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南昌求学。一个是北方雪国,一个是江南水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们,宋运成感到了孤独。然而,当他踏进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原江西省文艺学校)的大门,开始学习话剧表演的那一刻,他与这块土地,注定发酵出一份沉甸甸的情感。

  “学校里,许多老师给予我悉心教育;生活中,江西人、江西文化,都让我感到亲切。”毕业后,宋运成被分配到省话剧团工作,成为一名专业演员。从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村长到电视剧《木府风云》中的西和,再到电影《百团大战》中的贺龙,宋运成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阔。尽管如此,他始终无法忘却这块承载他演员梦想的第二故乡:“我是一名受了江西巨大恩惠的学生,我心怀感恩想去回报。”

  话说大千,剧演人生。话剧,是宋运成演员之路的起点,也是他这份情感的载体。多年来,宋运成一直钟情本土话剧,参加了《遥远的道路》《可爱的中国》《生如夏花》等话剧演出,并凭借在《生如夏花》中生动诠释方志敏一角,荣获“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表演奖。而为了《遥远的乡土》,宋运成婉拒了经纪公司高价片酬的邀约,脱下了略显时髦的明星装扮,换上了排戏时穿的“土气”的灰色长袍……

  宋运成把感恩的心融进了《遥远的乡土》,而导演傅勇凡则把骨子里的“家乡情结”刻进了乡土。

  1984年,土生土长的南昌人傅勇凡从江西艺术职业学院话剧班毕业,考入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剧团担任演员。在他乡工作的日子,傅勇凡一直有个情结,那就是回到家乡,为那个自己演过群众、跑过龙套的省话剧团舞台创作一台剧目,但他自感,光有愿望没有能力是不行的。

  从事舞台艺术30多年来,傅勇凡始终秉持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理念,辛勤浇灌,终使其栽培的艺术之树郁郁葱葱,导演的近百部作品硕果芬芳,其中话剧《天籁》、话剧《红帆》、人偶音乐剧《八层半》、话剧《共产党宣言》、话剧《麻醉师》让他连续收获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导演奖”。

  台上百般荣光,台下终是江西郎。傅勇凡回乡执导《遥远的乡土》,探索最完美的家乡表达:剧本初创时,他与编剧步川通宵沟通剧情,打磨剧本,两人思想碰撞擦出的团团火花,一次次让剧本涅槃重生;排练时,一个动作、一束灯光,他思量再三反复试验……

  该剧作曲石松,是傅勇凡的老搭档,他的祖父是曾任江西省文化局长、为江西文艺作出巨大奉献的石凌鹤。石松结合江西民歌,创作了宛转悠扬的主题音乐《桃花谣》。谢幕时,这首极具江西元素的乐曲再次唱响:

  “高高山上(哎)一棵桃(啰),风吹桃花漫山飘(哎),桃花落了介就落了罢,桃儿枝头摇(嘞)枝头摇,哎呀嘞……”

  悠扬歌声中,包括导演在内的40多位演职人员纷纷从幕后走向前台,大家伴着曲调,齐声高唱“哎呀嘞”。那深情的歌声与雷鸣般的掌声相互胶着,飘飞大地,久久回旋,沉淀为一场动情的乡土告白。

  光影流转 他们把梓里风景定格艺术长河

  依依不舍中,《遥远的乡土》近两个半小时的演出落下了幕布。热情的观众慢慢退去,灯光渐渐暗淡,剧场开始归于平静。但,这不是“乡土”上那些人的终点,而更像是一个起点,并且在这个起点上,江西话剧正在创造越来越多的可能——

  2015年12月,《遥远的乡土》在省城开演,瞬时风靡洪城。市民争相抢票,甚至一度出现黄牛倒票的现象;公演不久,该剧在北京大学连演两场,受到专家学者、北大师生一致好评;2016年5月,该剧从全国300多部戏剧中脱颖而出,入选了只有25个席位的201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在浮躁的当下,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人们遗忘了,但这些东西其实是大家非常渴望拥有的。《遥远的乡土》不狭隘地放在一个具体的村落,以大江西的地域视野,表现这块乡土上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地域文化的历史题材来进行主旋律的表达,让观众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重拾文化自信,得到‘事无巨细唯在做,官有大小只是名’的关于做人、做事、做官的正能量。”傅勇凡告诉记者,这是该剧最成功的地方。

  据悉,今年省话剧团将推出《八一风暴》《阳明三夜》《八大山人》三部大戏,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本土题材的。

  不久前,宋运成度过了自己55岁的生日。他猛然发现,团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不再叫自己“宋哥”“运成哥”,而是改称为“老师”。宋运成自谦,大家这么称呼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渊博的才学,而是因为他的年纪。

  “与那些大艺术家相比,我还有许多不足,但对这群年轻人来说,我毕竟有一些演戏经验,我有责任带着这群年轻人往前走,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道路。”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为了提高大家的语感,2016年初,宋运成让每个人找两首诗歌、或者散文来练习语言,并由他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一个月后,大家的语感得到明显提升,还把这些诗歌、散文搬上舞台,策划出“一往情深”新年朗诵会,新颖的内容和形式,让当天的观众欲罢不能;刚刚结束的本届艺术节上,宋运成初执导筒、熊伟编剧的另一部话剧《小丑》一上演,便收获了业界口碑和观众好评。

  …………

  此刻,“乡土”上的那些人已经离散剧场,但他们打造的精品话剧,美丽了万千市民的一个个不眠之夜。

  缤纷舞台,涵养一座城,熏染一方人。从表现浓厚生活气息的《古井巷》到讴歌方志敏高尚品格的《生如夏花》,再到这部《遥远的乡土》,吸吮地方营养,把土产做成特产,对外讲好江西故事,是省话剧团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也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因为这群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泱泱赣地之上,话剧,定会飘进千家万户,成为与稻米一样,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存在。

  □ 本报记者 万芸芸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