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江西疾控专家提醒:老年人如若适合接种新冠疫苗应做到“应接尽接”!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西 > 正文

江西疾控专家提醒:老年人如若适合接种新冠疫苗应做到“应接尽接”!

来源:大江网2022-12-08 10:52

  针对当前国内外疫情形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推进相关工作。老年人该不该打新冠疫苗?作用大不大?有基础病能不能打?12月6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主任医师郭世成针对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江西疾控专家提醒:老年人如若适合接种新冠疫苗应做到“应接尽接”!

  老年人接种疫苗重症预防效果显著

  老年人较少出门,但与其接触的探访人员和照顾人员都有可能感染病毒,存在将病毒传播给老年人的风险。老年人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除了保护自身外,也能间接保护家人、亲朋好友。专家介绍,根据临床研究,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导致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风险是30岁以下人群的数十倍,“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新冠病毒感染导致重症甚至死亡的高危人群。”

  疫苗接种是防范疫情传播、保护人群健康的重要措施。“据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预防重症和死亡的保护率为60%至82%,完成加强针疫苗接种后保护率可达95%以上。接种新冠疫苗可使老年人群患重症或死亡的风险大大下降,对老年人重症的预防效果非常显著。”

  适合接种的老年人应做到“应接尽接”

  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能否接种新冠疫苗?“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症、死亡的高风险人群。若当前身体健康状况稳定,或通过服用药物病情控制稳定的基础性疾病老年人是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专家提醒,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脱髓鞘病等疾病的老年人,在病情没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应暂缓接种;如老年人正处于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或正于感染性疾病发热阶段,也应暂缓接种;对既往接种疫苗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如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应禁忌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未完成第一针接种的老年人,应该如何安排下一步接种?已完成全程接种的老年人,应该如何加强免疫?对此专家表示,未完成第一针接种的老年人,可到就近的新冠疫苗接种门诊,经过健康状况评估后,如适合接种,应尽快接种第一针新冠疫苗,并按接种门诊预约完成后续剂次接种。若已完成全程接种,并距离上一针接种时间满3个月的老年人,可实施加强剂次接种。

  早一分接种,多一份安心。专家建议,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让老年人做到“应接尽接”。

  疫苗接种安全便利有温度

  据介绍,为方便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全省各地均采取设立临时接种点、巡回接种、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或上门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提供便利、提升接种服务温度,最大限度为老年人接种疫苗提供便利。对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各地均选派诊疗和接种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组建小分队,携带接种后观察期间所需的常用设备和药品,提供上门接种服务。

  为做好老年人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工作,各接种点也将按照有驻点医务人员值守、有急救设备药品保障、有120救护车转运患者、有转运渠道和救治绿色通道的“四有”要求做好医疗保障。接种过程中,除严格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操作外,工作人员也会认真、细致对老年人做好解释,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耐心回答老年人的询问,尽量消除老年人接种的顾虑,确保老年人接种安全。

  哪些途径能查询新冠疫苗接种点地址、工作时间、咨询电话等相关信息?专家解答,群众可通过当地疾控中心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查询本地接种门诊具体地址和咨询电话,也可咨询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或电话咨询12320以了解相关信息。

  江西日报 记者 倪可心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