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江西“好辛姐”爱心送考17年:已成习惯 会一直坚持下去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西 > 正文

江西“好辛姐”爱心送考17年:已成习惯 会一直坚持下去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06-08 17:43

  中新网江西新余6月7日电 题:江西“好辛姐”爱心送考17年:已成习惯 会一直坚持下去

  作者 李韵涵 陈玉霞 王胜

  6月7日,2022高考第一天。6时30分,闹钟响起,国网新余供电公司职工辛惠早早起床,这两天,她多了一个身份——爱心送考司机。今年,已经是这位“好辛姐”坚持爱心送考的第17年。

  擦拭车窗、给车内消毒、贴上“爱心送考”车贴……每个步骤,辛惠都做得特别仔细。她还提前在车里配备了口罩、酒精消毒喷雾等防疫用品,以及文具、水、小零食等。

  “这辆车我开了十七年,今年,也是我参加爱心送考的第17个年头。2006年,我买了车,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参加爱心送考。”擦拭着自己这辆送考专车“小蓝”,辛惠满是自豪。这些年,辛惠就是开着这辆“小蓝”,帮助了一茬又一茬的考生,走过他们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从2013年开始,每逢高考,辛惠的同事和朋友都能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发现她爱心送考的蛛丝马迹。这十七年,辛惠提供过招手即停的送考服务,也多次主动报名参加“一对一”的上门送考;曾到农村考生居住的宾馆门口“蹲点”,也曾提供返程接送服务,将高考结束的考生从市区考点送回罗坊老家。

  从“谢谢姐姐”到“谢谢阿姨”,十七年间,她听到过无数家长和考生的温暖话语,也收到过很多陌生考生下车时递来巧克力、糖果,还收到过考生升学宴的邀请函。

  辛惠还曾因为送考闯过一次红灯。当时,送考完成后,辛惠从新钢中学考点开车返回单位的路上,在抱石公园附近看到一个男生,拎着透明文件袋,急匆匆地往前跑。出于“职业”敏感性,辛惠赶紧把车停在他前面,简单询问后叫他上车。

江西“好辛姐”爱心送考17年:已成习惯 会一直坚持下去

  17年间,辛惠送考里程近两千公里,送过的考生近200人次。 受访者供图

  “他告诉我,爸妈在外面打工,自己一个人住,忘记定闹钟,就睡过头了。眼看着马上开考,男生急得眼泪都要出来了。当时,我没想那么多,就想着赶紧把他送到新钢中学的考点。”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辛惠记忆犹新。“他刚一跑进去,身后的大门就关上了,也许再晚一点点,这孩子就进不了考场了。看着他顺利跑进了考场,我也松了一口气。”辛惠说。

  17年间,辛惠送考里程近两千公里,送过的考生近200人次,现在里程仍在延长,受益人数还在增加。十几年如一日的爱心送考,“好辛姐”的爱心事迹也逐渐影响着周围的人。

  “我也想和她一样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国网新余供电公司的退休职工涂传霞便是其中一位。如今,涂传霞也成为一名参加爱心送考十余年的“老司机”。“看到她发的朋友圈,我就想自己也加入进来,做点什么。”国网新余供电公司职工罗杨说。

  近年来,在国网新余供电公司,共有20余名爱心人士在辛惠的影响下加入了爱心送考的队伍。如今,每逢高考,国网新余供电公司的爱心车队便成为奔走在送考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让辛惠更加坚定在爱心送考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十几年前买车的人不多,接送考生需求大,送考可以说是“生意兴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爱心送考的车辆已从最初的几十辆增加到上千辆,爱心送考的“生意”也没有以往“兴隆”。然而对于辛惠来说,每年的爱心送考已成了她的一个习惯。

  “哪怕只有一个考生需要,也要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辛惠说。(完)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