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的科研人员通过声呐听到江豚“咔嗒”的交流声时,罗马台伯河畔的老人正带着孙子在新落成的临河公园玩耍,科莫湖的纺织厂工人用湖水完成丝绸印染,温得和克的居民则使用处理后的再生水浇灌绿植——这些跨越半个地球的河畔生活图景,恰似全球滨水城市生态治理的“动态拼图”。2025年“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上,10座滨水城市的管理者带着各自的“滨水生态答卷”相聚长江之畔,围绕“文化、绿色与智慧开创滨水城市可持续未来”的主题,分享自己城市的“绿色智慧”,勾勒城水共生的未来蓝图。

全球解题:滨水城市的“生态考题”与特色答卷
滨水城市的生态治理,从来不是“千城一面”的复制粘贴,每座城市面临的“生态考题”各有不同。

“历史与生态如何共存”的考题,罗马给出了“古今交融”的相似答案。意大利罗马二区区长弗朗西斯卡·德尔·贝洛表示,台伯河见证了罗马2778年的城市变迁,圣天使桥连接圣天使城堡与梵蒂冈,音乐桥串联罗马历史中心与音乐厅,每一座桥都是文明的“时光胶囊”。罗马正在把台伯河打造成“生态基础设施”——成为市民可进入、可使用的空间,让市民在晨跑时能触摸到历史的纹路,融合体育、生态与社交功能。同时,改善河道通航能力,构建其与地铁、地面交通、包括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的互联互通,打造“可持续交通之河”,实现全民便捷可达,最终成为“核心功能之河”与“宜居之河”,让古老桥梁与现代生活场景交织,诠释“让河流成为活着的文明载体”。
这与南京实践高度契合,南京市副市长孙百军表示,南京以“最小干预、最大尊重”为原则,摒弃大拆大建,通过“微更新”让历史遗产与生态空间共生。下关滨江带保留老码头铁轨作为景观装置,货仓改造为文化展厅;明城墙沿线通过“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让保护成为全民文化行动;对颐和路、下关大马路等重点区域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打造秦淮灯彩的“数字化低空场景创新”项目,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的转变……生态治理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历史与自然“握手言和”。

关于“传统产业与生态保护如何平衡”的考题,意大利科莫市与南京上演了“产业变绿”的精彩对话。意大利科莫市市长亚历山德罗·拉皮内塞先生表示,科莫是全球“丝绸之都”,1972年就建成工业引水工程:从科莫湖抽取非饮用水供工厂使用,既避免地下水枯竭,又因湖水更软、温度适宜,让丝绸染色更均匀,如今科莫更联合欧盟研发PFAS(全氟烷基物质)和微塑料而设去除技术,让废水处理后可循环利用,这种“让产业适配生态”的思路,与南京南钢集团的转型异曲同工——南京通过数字化改造让“黑钢铁”变“绿钢铁”,南钢里占地达70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园一片生机勃勃,3公里长江岸线绿意盎然,数十种鸟儿栖息于此。第3代智慧能源一体化平台,不断提高绿色能源供应能力;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实现“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出铁不见铁、绿叶不见尘。”
“极端气候下如何守住水生态”的考题,纳米比亚温得和克探索了“因地制宜”的不同路径。纳米比亚温得和克市市长恩德西哈费拉·拉兰贾女士表示,纳米比亚温得和克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干旱的首都,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创新理念,有效管理含水层的补充,每年温得和克都在努力确保把水存到含水层中,来节省水源以及为未来缺水的干旱情况存储水源。同时建立水资源处理厂提升水处理韧性,同时还通过加征税收等方式,来限制水资源的浪费行为。南京则针对汛期内涝难题,打造“智慧防汛”体系,在浦口区打造“生态环境低空监管平台”,用无人机+AI识别河道淤积、管网堵塞,汛期前就能提前清理,让秦淮河“大雨不涝、小雨不积”。一旱一涝的两种实践,共同构成滨水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治理答卷。
智慧赋能:科技助力勾勒未来蓝图
数字化、智能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滨水城市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世界市长们参观了南钢集团智慧运营中心、未来钢铁智造馆,看到南钢绿色工厂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工业生产的全流程,超高清管控屏显示26条生产线实时的生产动态,十分赞叹绿色工厂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智慧赋能滨水城市建设”也成为嘉宾们热议的焦点。


尼泊尔加德满都市国际关系办公室对外交往联络官沙利克·拉姆·奥利先生表示,尼泊尔加德满都则探索“数字技术+遗产保护+生态治理”的融合路径。这座拥有4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帕斯帕提那寺、波达纳特大佛塔、斯瓦扬布纳特寺、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城市,因文化遗产密集,为避免大规模基建对遗产的破坏,转而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治理效率,修缮了48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科技和创新去建设更加宜居、高效、可持续的城市。2024—2025财年,尼泊尔全国进口超44000辆电动汽车,加德满都同步推广绿色交通;在水环境治理上,加德满都通过数字化河道监测系统,结合民间社会的河流与池塘清理运动,清理42公里河岸并清运大量固体废物,同时建设人工水坝保障旱季水源,推动巴格马蒂河生态修复。
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长表示,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将数字产业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这座多瑙河畔的“国际湿地城市”,在推进奥尔玛十街区城市更新时,以“尊重场所精神与风貌”为原则,通过数字化手段保留18世纪形成的街道路网,同时依托IT产业集聚的优势,吸引年轻专业人才参与湿地保护与文化遗产修复;其中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诺维萨德—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苏博蒂察高速铁路,以及多瑙河上的两座新建桥梁均配套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对河流生态的实时保护。

除了将昔日高炉林立、铁水奔流的南钢钢铁厂区,蜕变成集生态涵养、科普教育、工业旅游于一体的滨江生态湿地园。南京的智慧治理经验同样引发关注,其构建的“一网统管”综合平台,对接30个部门的311项指标数据(数据总量达百亿级),接入超20余万路视频资源,构建30余个主题应用场景,实现水环境监管“一屏感知”,提升水环境治理效率。另外还有基于大数据的长江生态监测系统、老城区智慧化改造工程、文旅消费“一卡通”服务平台等举措,展现“技术赋能以人为本”的理念。
孙百军表示,智慧城市的本质,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变革——让数据多跑路,让市民少跑腿;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
以水为媒,共绘全球绿色发展新图景
全球滨水城市的生态治理,就像一条奔流的河——需要不同“支流”的汇入,才能形成更强大的“绿色力量”。活动现场发布了《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这份“水与城”的绿色承诺凝聚了全球10座城市的共同愿景,发出了四大认知与四大倡议:

? 四大认知:河流是文明摇篮与互鉴纽带;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对滨水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尊重河流自然规律是可持续发展前提;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河流相关议程具有重要意义。
? 四大倡议:推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活态传承河流文化遗产;建设宜居型滨水城市,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居民;加强跨区域与国际合作,构建大河城市对话合作网络。
滨水生态治理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都有共同的“解题思路”:尊重每座城市的历史与自然禀赋,提供“可适配、可调整”的框架。未来,随着南京与墨西卡利在水资源管理、马六甲在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的深入,中国的“治水智慧”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而罗马的历史保护经验、科莫的产业升级方案,也将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新启发。

江河不息,城市向新。从长江之畔的南京到台伯河滨的罗马,从科莫湖畔的科莫到多瑙河岸的诺维萨德,全球滨水城市正以《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为起点,用文化传承筑牢生态根基,用绿色转型激活发展动能,用智慧技术提升治理效能,用国际合作凝聚共同力量。这场“水与城”的绿色承诺,不仅是城市的责任,更是人类守护“蓝色家园”的初心——正如长江奔涌汇入大海,全球滨水城市的生态合作,终将朝着“城水和谐,永续发展”的方向,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篇章。(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