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江苏省常州经济开发区戚墅堰街道,两座新建的“滴滴车站”正悄然改善着辖区内老年人、残疾人的出行体验,也为破解“数字鸿沟”背景下的“智慧助老”课题提供了新思路。车站外观简洁,仅是社区街角的标识牌,印有叫车电话与小程序码。正是这方寸之地,架起了传统出行方式与智慧交通之间的“暖心桥”,为不熟悉智能手机的群体点亮了“一键叫车”的灯。
精准破题:当“数字浪潮”遇上“银发需求”
“姑娘,我这手机只会接打电话,别的功能都不会用。孩子们给装了打车软件,步骤太多,记不住。”东方社区72岁的陆阿姨向社区工作人员道出了许多老年人的共同困境。随着网约车的普及,复杂的手机操作已经成为老年人、残疾人出行的“数字门槛”。他们难以适应线上叫车,又面临街头出租车减少的现实,出行愈发不便。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戚墅堰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敏锐捕捉到这一民生“痛点”。“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位居民在数字时代掉队。”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张璇表示,“我们的职责,就是在技术与人群之间搭建包容、普惠的桥梁。”
于是,一个以“联网叫车、助老助残”为目标的“滴滴车站”项目迅速落地。
精耕细作:前期调研如何“把准脉”“选对点”
项目方向明确后,选址成为关键。戚墅堰街道以精细化治理思路,开展扎实的前期调研。
社会事务办公室启动了“双线”调研:线上梳理老龄人口与残疾人数据,掌握重点人群分布;线下联合社区网格员实地走访,观察老年人常去的菜市场、医院、活动中心等场所,摸清其出行轨迹与需求节点。
摒弃“撒胡椒面”思维,聚焦两类核心场景:一是医疗卫生机构,如第七人民医院与花苑社区卫生服务站,是老年人出行频率高、需求迫切的地点;二是日常高频活动区域,如菜市场、社区活动中心等。
街道组织社区、平台方等多方现场协调,综合考虑通行安全、人流密度、标识可见度等因素,最终确定东方社区七院西侧与花苑社区卫生服务站路口为首批试点。选址既避开主干道,又靠近康养服务中心,方便老年人使用。
暖心见证:一座小站,如何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车站投入使用后,居民生活悄然变化。
患有慢性病的谢阿姨需定期复查。以往要么等子女陪同,要么辗转乘坐公交。如今,她在车站拨通电话,说出位置和目的地,客服代为下单。不过几分钟,车辆抵达。“现在我能自己看病,心里踏实,感觉没被时代落下。”
花苑社区的王师傅因残疾行动不便,以往出门需提前预约无障碍车辆,过程繁琐。如今通过车站扫码叫车,可选择“携带轮椅”,司机主动协助。“它带给我的不仅是出行,更是尊严和自由。”
侨眷周玉明夫妇常通过车站前往市区探亲、逛公园。远在悉尼的小儿子得知父母出行便捷,也放心许多。车站成为连接亲情的纽带,拉近了家人间的心理距离。样本价值:小切口推动大民生
戚墅堰街道的“滴滴车站”虽小,却折射出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理念。其一,体现“以人为本”的治理温度。项目不强迫老年人适应技术,而是让服务主动贴近需求,体现公共服务的“用户思维”。其二,探索“政企合作”的有效路径。街道统筹协调、精准选址,企业提供技术与运力,双方优势互补,共建社区服务网络。其三,实现“智慧养老”的软着陆。车站在数字技术与老年人之间建立缓冲带,帮助其逐步建立对智慧出行的信任,潜移默化推动“数字扫盲”。
戚墅堰街道综合保障中心主任蔡蕾表示,将持续跟踪试点运行情况,未来将在菜市场、老年活动中心等更多有需求的点位推广。
一座小站,是城市温暖的符号。它传递出明确的信号:科技进步应充满人文关怀,城市发展需细致入微。在这条不让任何人掉队的路上,戚墅堰街道正以切实行动,诠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内涵。(常戚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