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晨光熹微,葡叶凝翠。近日,江苏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河苑社区昔日杂乱河堤蝶变而成的“社区共建葡萄园”迎来首个丰收季。一场以“葡萄甜里话丰年”为主题的丰收采摘活动在欢声笑语中拉开帷幕。这不仅仅是一次甜蜜的收获,更是一个社区从“乱”到“治”、多元力量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样本。在这里,一颗颗晶莹的葡萄,串起了劳动实践的汗水、精神文明的芬芳、军民融合的深情,更串联起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创新脉络。
破茧重生:一颗葡萄背后的治理革命
河苑社区毗邻城市支流潢河,曾经有一段长约300米的河堤区域,是社区治理的顽疾所在。“以前这里完全是‘三不管’地带”,社区党总支书记方雷回忆道,“居民私垦乱种现象严重,泡沫箱、废旧家具等杂物堆积,不仅破坏河道生态,汛期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2023年底,随着全市“城乡环境大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河苑社区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创新破局:从“政府包办”到“居民共治”
社区创新推行“共治共享”治理模式,先后召开7场“河堤治理议事会”,收集居民建议126条。最终确定将杂乱河堤改造为生态葡萄园的方案——既美化环境,又能产生经济价值。方案公示后,居民自发成立“葡园共建会”,制定《葡萄园共管公约》,形成“社区引导、居民自治、专业支持”的治理新机制。
汗水浇灌“绿色明珠”,退役军人扛起“先锋旗”。以退役老兵张春生为首的20名退役军人组成“河小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主动承担最繁重的治理任务。一年多来,他们累计投入义务工时1800多小时,清理垃圾23吨,搬运改良土壤80余立方,搭建葡萄树40余棵。老兵们将军营里培养的纪律性和执行力倾注于葡园建设,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全民参与的“生态攻坚战”:社区网格员组织居民开展“周末劳动日”,累计动员800余人次参与除草、松土、施肥。孩子们化身“小河长”,绘制环保宣传画,参与葡萄成长记录。昔日的“脏乱差”,在众人汗水浇灌下,蝶变为占地近2亩,集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绿色明珠”。
全龄实践:葡园里的新时代文明课堂
丰收庆典现场,劳动实践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交相辉映,构筑起一个“全龄成长、全民共享”的精神文明新高地。
小手拉大手,劳动悟真知,这是“耕新一代”的田野启蒙。亲子家庭在“寻找最大葡萄”趣味任务中协作探索。“看,这颗最大!”10岁的于凡朔踮起脚尖,剪下一串葡萄,兴奋地向妈妈展示,“这是我第一次摘葡萄,酸酸甜甜真好吃!”不远处采摘区里,“河小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退役老兵胡小国正耐心指导大家如何辨别葡萄成熟度:“颜色越深越甜,剪的时候要留一小段蒂,这样保鲜更久。”作为“河小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他几乎每隔一天就来照料葡萄藤,修枝、浇水、施肥,如今满园硕果累累,居民们一起分享这份夏日清凉,让他倍感满足。这堂生动的户外课,将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种子深植童心。
方寸之间的文化雅韵,银龄力量的文明传承。葡萄架下,由社区书画爱好者创作的120条彩色谜语随风轻摆。“藤上珍珠串,酸酸甜甜招人爱”等趣味谜题引发老少竞猜热潮。葡萄架旁书画区,美术家徐奥悦、书法家荆群立现场挥毫,“墨香葡萄”、“丹青葡影”等国画创作,将传统文化与丰收喜悦完美交融。
“橄榄绿”守护“生态绿”:退役军人续写鱼水情深
在河苑社区的治理图景中,退役军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临近“八一”建军节,他们的奉献更显赤诚。
这是“河小兵”的多维战场。他们是田间地头的“硬核担当”,从冬季修剪的凛冽寒风到夏季抗旱的炎炎烈日,退役军人始终冲锋在前。他们是云端助农的“创新先锋”,直播间里,退役老兵刘海波化身“葡萄推荐官”。他们身上体现爱心传递的“鱼水深情”,活动后,“送甜队”顶着35℃高温,将“爱心葡萄礼盒”送至社区老党员、孤寡老人、义务巡逻员等家中。当老兵们将葡萄送到78岁老党员曹建心手中时,老人非常高兴。这份由老兵亲手传递的甜蜜,承载着尊崇与关怀,更彰显“退役不褪色”的赤子情怀。
多元共治:小葡萄转动社区“善治飞轮”
河苑社区以一颗小葡萄为支点,撬动了“共治共享共富”的治理创新,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文化+经济”的双轮驱动。爱心拍卖点燃“微循环”,拍卖台上,10串用于走秀的“明星葡萄”引发竞价热潮。爱心企业隆隆超市以25元每串拍得“葡王”,青少年们用零花钱集体竞拍。最终筹得善款全部注入“葡园共治基金”,专项用于设施维护和技术升级。除现场销售外,进行直播尝试打通“造血链”。
全龄参与的治理共同体。“1+N”力量矩阵:以社区党委为核心(1),退役军人提供技术+组织支撑(N1),青少年带来创新活力(N2),长者贡献经验智慧(N3),商家企业提供资源助力(N4),网格员穿针引线(N5),构建起多元协同的“治理生态圈”。
“葡萄认养承包”制度。预计建立由退役军人牵头的承包制度,负责日常巡查、记录生长日志,正在寻找洽谈中。
微光成炬,照亮基层治理现代化之路
河苑社区这颗“绿色明珠”的成功,为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刻启示:
环境整治是民心工程的支点。将治理痛点转化为共建亮点,实现了环境效益与民生获得感的“双提升”。监测显示,项目开展后居民对社区环境满意度跃升。
劳动实践是文明培育的沃土。葡园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全龄参与的劳动过程,让生态文明理念、协作互助精神在亲身体验中扎根。
退役军人治理先锋队。“河小兵”的成功实践证明,退役军人群体是基层治理的宝贵财富。其政治素质、组织能力、奉献精神可有效转化为社区建设动能。建议推广“退役军人社区指导员”制度,让更多“橄榄绿”在基层闪光。
可持续机制是善治的关键。河苑社区探索的“线上+线下”助农、“文化反哺经济”、“认养共管”等模式,为社区微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夕阳西下,葡园渐渐宁静,但戚墅堰街道河苑社区的故事远未结束。在“全龄益角 耕新一代”品牌引领下,这里正规划成立“葡香工坊”探索深加工,尝试制作葡萄酒等。一颗颗晶莹的葡萄,串起的不仅是丰收的甜蜜,更是一个社区共同体的温度、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智慧、以及无数普通人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当微光汇聚成星河,当千万个“戚墅堰实践”在生根发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图景将愈加清晰、丰盈、甜蜜。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最坚实的底色。(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