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京西营村考古发掘200余件文物在六朝博物馆展出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苏>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丛芳瑶]

南京西营村考古发掘200余件文物在六朝博物馆展出

来源:中国江苏网2022-05-07 09:48

24小时热图
  •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 甘肃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春播忙

  • 2024上海(国际)花展开幕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

  南朝佛寺建筑基质分布图

  方形穿孔发愿文滑石器

  琉璃珠

  莲花纹瓦当

  陶佛身

  釉陶佛头

  鎏金铜佛足

  □ 本报记者 王宏伟

  大约1500年前的某一天,建康城(今南京)外长江边一座新建的佛寺里举行了一场仪式,装有佛教圣物的舍利函被放置到佛塔底下的地宫中。仪式盛大而庄重,封护地宫时一丝不苟:先是在地面撒上一层包括铜钱、金银、水晶、玛瑙、琥珀等在内的供奉物,再覆以黄土夯实,如此反复,最终完成瘗埋活动。

  千年以降,沧桑巨变。如今这座佛寺所在的凤台南路西营村距长江已远达5000米,经过近3年的考古发掘,这座南方地区已知年代最早、布局最为完整的佛寺遗址终于重见天日,出土的200余件文物近日在南京六朝博物馆“烟雨楼台——西营村考古纪实展”展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这句诗让一个烟雨朦胧、梵刹林立的南京影像定格在世人的江南印象中,而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正是目前发掘保存最好、布局最完整的“四百八十寺”之一。

  一枚铜钱,锁定佛寺始建年代

  “南京被称作六朝古都,建康城是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个数字并不算夸张,此前在考古工作中也发现过南朝佛教的遗物和遗迹,但是佛殿、塔基、地宫和佛像同时被发现,这还是首次。”考古领队、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龚巨平说。

  在已发掘的范围内,西营村遗址坐北朝南,长约110米,宽近60米,从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佛塔和大殿,当年佛寺地处伸入江内的高冈上,从江面上看去显得巍峨壮观。佛寺打地基时很考究,大殿基址整体用土垫实1米多深,然后在其上开挖磉墩基槽,先用红色粉砂岩筑底,再用黄土、灰土分层夯筑,大殿的柱子就立在基槽之上,这样的地基可以保证柱子稳定地支起巨大的房顶而不会沉降。佛塔地基要承重多层宝塔,所以更花功夫:向地下深挖接近2米,再用黄土杂以卵石夯筑,每一夯层只有薄薄的10厘米左右,几乎是用做“千层饼”的细致功夫打地基,这正是当时营建高等级建筑时的常规做法。

  今天的寺庙往往以大雄宝殿为核心建筑,然而西营村遗址却清晰地表明,这座佛寺采用“前塔后殿,以塔为中心”的结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学锋告诉记者,以塔为中心是印度佛寺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生根并开枝散叶时期,因此佛寺格局仍然保留印度范式,北朝的河南洛阳永宁寺、河北邺城赵彭城佛寺遗址都采用相同的寺院结构。根据西营村考古可以推测,“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除了“舍宅为寺”(捐出住宅做寺院)之外,大体应该是围绕佛塔兴建其他建筑,并且结合中国建筑传统,四周用回廊围成方形院落。

  那么遗址的年代又是如何确定的呢?龚巨平表示,夯土层中出土了大量的铜钱,包括半两、货泉、布泉、五铢、大泉五十、大布黄千、四铢等种类,年代可早至秦汉,最晚的是南朝刘宋元嘉四铢。元嘉是刘宋第三位皇帝刘义隆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424年至公元435年,而元嘉四铢始铸于公元430年,由此可以推断,佛塔塔基埋藏舍利函的年代不早于公元430年。同时,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残件、莲花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均具有典型南朝特征,考古专家认为,这座佛寺始建年代不早于南朝刘宋,可能毁弃于梁代的侯景之乱或隋平陈南朝灭亡之际。

  一座地宫,连接西域和南亚

  在六朝博物馆的展厅中,3组石构件被放在很显眼的位置,据介绍,它们就是舍利函的残件。

  研究表明,舍利函由底座、中腰、顶盖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扣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边长0.88米、高0.78米的石盒,这是目前考古所见形制最特殊的舍利函。

  按佛教仪轨,舍利函内应该盛放有舍利等佛教圣物,因此西营村遗址地宫的舍利函内装着什么格外令人期待,遗憾的是,地宫在后代曾被发现并打开过,舍利函被打碎,函内的圣物流失。尽管如此,地宫中残留的文物仍然很丰富,有金、银、铜、水晶、琥珀、玛瑙、玻璃等各类材质,在展柜中显得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它们往往被作为宝物供佛,寄托着信徒的美好祈愿。如在一件穿孔的滑石立方体上,就刻着“弟子葛安孙愿生西方无量寿佛国□ 食自□一切众生亲眷属朋友知识一同所愿”,表明当时佛教信仰在民间已经深入人心。不仅如此,南朝时帝王大兴佛寺、论究佛理,高僧在南京翻译佛经,学术界兴起形神之辩、夷夏之争、沙门礼敬王者之争等有关佛理的论辩,佛教由此兴盛。

  地宫中的文物,还表明南朝建康城与今天“一带一路”沿线的联系。龚巨平告诉记者,科学检测表明,琉璃、玛瑙、琥珀等文物多为域外产品,显示出南亚地区的风格。其实早在汉代,罗马就曾派使节沿海路来到中国,东晋时高僧法显从天竺归国时就取道海路,梁武帝时达摩来中国在广州登陆,然后被礼邀至建康。地宫中出土如此多样的舶来品,表明当时中国南方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已经相当紧密。

  展厅中的玻璃器已经残碎,看起来与今天的玻璃类似,晶莹而透明。这样的玻璃器当时有两个产地:罗马和萨珊波斯,来中国有两条路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陆路,需要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天山或昆仑山脚下跋涉,沿河西走廊进入中原;走海路,则需要经阿拉伯海绕过印度半岛进入孟加拉湾,再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

  这座深藏千年的地宫,以其出土的域外文物,向今天的人们展示了当时的建康城如何连接着1500年前的“一带一路”。

  一只佛足, 回响东传日韩足音

  此次考古,发现了大量的佛造像,展厅中展出的佛头、佛足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展示了南朝时期高超的雕塑技艺。令人惊讶的是,它们并不是出土于大殿或佛塔,而是在建筑之间的空地地层中,这表明这些残缺的佛造像曾经被丢弃在院子里,这个过程也许不是一次完成,而是经历了一段时间,成为这座佛寺被毁弃时的见证。

  出土的佛头只有拳头大小,红陶质地,普遍面相圆润,眉眼细长,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清静自足的神态生动传神。在一个独立展柜里,展示着一件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无头小佛像,佛衣有着褒衣博带式的宽大闲适,下垂的襟摆自然形成一道道褶皱,用泥土烧制的硬陶有丝绸一般的柔软质感。佛像的右手放在胸前,手指向上,掌心向外,被称为“无畏印”,左手在腰旁,掌心向外,食指和中指下伸,属于“与愿印”。据介绍,这种“无畏与愿印”最早出现在南朝,随后不仅流传到中国北方,还远达朝鲜和日本。

  展览中还有一件鎏金铜佛足,只残存前半个脚掌和脚趾,因为年代久远布满绿色铜锈,但部分残存的鎏金依然熠熠闪光。铜佛足的尺寸与真人相仿,专家认为它属于一尊真人大小的佛像,当年因为鎏金而金光灿灿,被供奉在这座佛寺中。

  这件残铜佛足仿佛是一个隐喻,以一种空谷足音的方式无声讲述着南朝时佛教东传朝鲜半岛、进而抵达日本列岛的故事。张学锋教授介绍,六朝时期,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北方的高句丽和东南的新罗向华北政权纳贡,百济为了寻找保护,遂跨海与东晋修好,朝贡关系贯穿了整个南朝,佛教由此传入百济。百济的圣明王还专门派遣使者到南朝的梁寻求佛法,佛教因此在百济兴盛。

  为了对抗宿敌高句丽和扩张后的新罗,圣明王还强化了与日本的联系,将佛像、佛经赠送给日本钦明天皇,南朝佛教就这样通过国家赠与的形式由百济传到日本。为了感谢日本的援助,百济还向日本传入了汉文和医术等,它们和佛教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推动了日本文化蓬勃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