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京西营村考古发掘200余件文物在六朝博物馆展出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苏>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丛芳瑶]

南京西营村考古发掘200余件文物在六朝博物馆展出

来源:中国江苏网2022-05-07 09:48

24小时热图
  • 内蒙古鄂尔多斯:青州佛造像展览引客来

  • 海南:伏季休渔结束 渔船避风暂缓出海

  • 绿意奔涌大运河

  • 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加载更多

  南朝佛寺建筑基质分布图

  方形穿孔发愿文滑石器

  琉璃珠

  莲花纹瓦当

  陶佛身

  釉陶佛头

  鎏金铜佛足

  □ 本报记者 王宏伟

  大约1500年前的某一天,建康城(今南京)外长江边一座新建的佛寺里举行了一场仪式,装有佛教圣物的舍利函被放置到佛塔底下的地宫中。仪式盛大而庄重,封护地宫时一丝不苟:先是在地面撒上一层包括铜钱、金银、水晶、玛瑙、琥珀等在内的供奉物,再覆以黄土夯实,如此反复,最终完成瘗埋活动。

  千年以降,沧桑巨变。如今这座佛寺所在的凤台南路西营村距长江已远达5000米,经过近3年的考古发掘,这座南方地区已知年代最早、布局最为完整的佛寺遗址终于重见天日,出土的200余件文物近日在南京六朝博物馆“烟雨楼台——西营村考古纪实展”展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这句诗让一个烟雨朦胧、梵刹林立的南京影像定格在世人的江南印象中,而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正是目前发掘保存最好、布局最完整的“四百八十寺”之一。

  一枚铜钱,锁定佛寺始建年代

  “南京被称作六朝古都,建康城是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个数字并不算夸张,此前在考古工作中也发现过南朝佛教的遗物和遗迹,但是佛殿、塔基、地宫和佛像同时被发现,这还是首次。”考古领队、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龚巨平说。

  在已发掘的范围内,西营村遗址坐北朝南,长约110米,宽近60米,从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佛塔和大殿,当年佛寺地处伸入江内的高冈上,从江面上看去显得巍峨壮观。佛寺打地基时很考究,大殿基址整体用土垫实1米多深,然后在其上开挖磉墩基槽,先用红色粉砂岩筑底,再用黄土、灰土分层夯筑,大殿的柱子就立在基槽之上,这样的地基可以保证柱子稳定地支起巨大的房顶而不会沉降。佛塔地基要承重多层宝塔,所以更花功夫:向地下深挖接近2米,再用黄土杂以卵石夯筑,每一夯层只有薄薄的10厘米左右,几乎是用做“千层饼”的细致功夫打地基,这正是当时营建高等级建筑时的常规做法。

  今天的寺庙往往以大雄宝殿为核心建筑,然而西营村遗址却清晰地表明,这座佛寺采用“前塔后殿,以塔为中心”的结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学锋告诉记者,以塔为中心是印度佛寺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生根并开枝散叶时期,因此佛寺格局仍然保留印度范式,北朝的河南洛阳永宁寺、河北邺城赵彭城佛寺遗址都采用相同的寺院结构。根据西营村考古可以推测,“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除了“舍宅为寺”(捐出住宅做寺院)之外,大体应该是围绕佛塔兴建其他建筑,并且结合中国建筑传统,四周用回廊围成方形院落。

  那么遗址的年代又是如何确定的呢?龚巨平表示,夯土层中出土了大量的铜钱,包括半两、货泉、布泉、五铢、大泉五十、大布黄千、四铢等种类,年代可早至秦汉,最晚的是南朝刘宋元嘉四铢。元嘉是刘宋第三位皇帝刘义隆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424年至公元435年,而元嘉四铢始铸于公元430年,由此可以推断,佛塔塔基埋藏舍利函的年代不早于公元430年。同时,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残件、莲花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均具有典型南朝特征,考古专家认为,这座佛寺始建年代不早于南朝刘宋,可能毁弃于梁代的侯景之乱或隋平陈南朝灭亡之际。

  一座地宫,连接西域和南亚

  在六朝博物馆的展厅中,3组石构件被放在很显眼的位置,据介绍,它们就是舍利函的残件。

  研究表明,舍利函由底座、中腰、顶盖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扣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边长0.88米、高0.78米的石盒,这是目前考古所见形制最特殊的舍利函。

  按佛教仪轨,舍利函内应该盛放有舍利等佛教圣物,因此西营村遗址地宫的舍利函内装着什么格外令人期待,遗憾的是,地宫在后代曾被发现并打开过,舍利函被打碎,函内的圣物流失。尽管如此,地宫中残留的文物仍然很丰富,有金、银、铜、水晶、琥珀、玛瑙、玻璃等各类材质,在展柜中显得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它们往往被作为宝物供佛,寄托着信徒的美好祈愿。如在一件穿孔的滑石立方体上,就刻着“弟子葛安孙愿生西方无量寿佛国□ 食自□一切众生亲眷属朋友知识一同所愿”,表明当时佛教信仰在民间已经深入人心。不仅如此,南朝时帝王大兴佛寺、论究佛理,高僧在南京翻译佛经,学术界兴起形神之辩、夷夏之争、沙门礼敬王者之争等有关佛理的论辩,佛教由此兴盛。

  地宫中的文物,还表明南朝建康城与今天“一带一路”沿线的联系。龚巨平告诉记者,科学检测表明,琉璃、玛瑙、琥珀等文物多为域外产品,显示出南亚地区的风格。其实早在汉代,罗马就曾派使节沿海路来到中国,东晋时高僧法显从天竺归国时就取道海路,梁武帝时达摩来中国在广州登陆,然后被礼邀至建康。地宫中出土如此多样的舶来品,表明当时中国南方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已经相当紧密。

  展厅中的玻璃器已经残碎,看起来与今天的玻璃类似,晶莹而透明。这样的玻璃器当时有两个产地:罗马和萨珊波斯,来中国有两条路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陆路,需要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天山或昆仑山脚下跋涉,沿河西走廊进入中原;走海路,则需要经阿拉伯海绕过印度半岛进入孟加拉湾,再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

  这座深藏千年的地宫,以其出土的域外文物,向今天的人们展示了当时的建康城如何连接着1500年前的“一带一路”。

  一只佛足, 回响东传日韩足音

  此次考古,发现了大量的佛造像,展厅中展出的佛头、佛足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展示了南朝时期高超的雕塑技艺。令人惊讶的是,它们并不是出土于大殿或佛塔,而是在建筑之间的空地地层中,这表明这些残缺的佛造像曾经被丢弃在院子里,这个过程也许不是一次完成,而是经历了一段时间,成为这座佛寺被毁弃时的见证。

  出土的佛头只有拳头大小,红陶质地,普遍面相圆润,眉眼细长,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清静自足的神态生动传神。在一个独立展柜里,展示着一件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无头小佛像,佛衣有着褒衣博带式的宽大闲适,下垂的襟摆自然形成一道道褶皱,用泥土烧制的硬陶有丝绸一般的柔软质感。佛像的右手放在胸前,手指向上,掌心向外,被称为“无畏印”,左手在腰旁,掌心向外,食指和中指下伸,属于“与愿印”。据介绍,这种“无畏与愿印”最早出现在南朝,随后不仅流传到中国北方,还远达朝鲜和日本。

  展览中还有一件鎏金铜佛足,只残存前半个脚掌和脚趾,因为年代久远布满绿色铜锈,但部分残存的鎏金依然熠熠闪光。铜佛足的尺寸与真人相仿,专家认为它属于一尊真人大小的佛像,当年因为鎏金而金光灿灿,被供奉在这座佛寺中。

  这件残铜佛足仿佛是一个隐喻,以一种空谷足音的方式无声讲述着南朝时佛教东传朝鲜半岛、进而抵达日本列岛的故事。张学锋教授介绍,六朝时期,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北方的高句丽和东南的新罗向华北政权纳贡,百济为了寻找保护,遂跨海与东晋修好,朝贡关系贯穿了整个南朝,佛教由此传入百济。百济的圣明王还专门派遣使者到南朝的梁寻求佛法,佛教因此在百济兴盛。

  为了对抗宿敌高句丽和扩张后的新罗,圣明王还强化了与日本的联系,将佛像、佛经赠送给日本钦明天皇,南朝佛教就这样通过国家赠与的形式由百济传到日本。为了感谢日本的援助,百济还向日本传入了汉文和医术等,它们和佛教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推动了日本文化蓬勃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