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京西营村考古发掘200余件文物在六朝博物馆展出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苏>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丛芳瑶]

南京西营村考古发掘200余件文物在六朝博物馆展出

来源:中国江苏网2022-05-07 09:48

24小时热图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 温故丨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日成功完成整流罩分离试验,标志着该系列火箭初样研制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024-11-21 09:14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2024-11-21 09:12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深度变革。在此过程中,电力行业也在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2024-11-21 09:10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增速超过33%,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6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24-11-21 09:09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刊发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颜龙安院士团队联合河北大学杜会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
2024-11-21 09:09
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日前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
2024-11-20 09: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团队与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团队合作,在催化羰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剧毒光气,高效合成含氮羰基化合物非对称脲。。
2024-11-20 09:24
这种菌能够迅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并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发了“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有机肥+功能菌”四位一体的原位还田技术。
2024-11-20 09:20
11月18日,在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正式在“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
2024-11-20 09:19
19日,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同步首发动力型锂电池试运专列,这是我国铁路首次大规模试运输动力锂电池,将助力国产动力锂电池产品的全球流通。
2024-11-20 09:13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2024-11-19 09:50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2024-11-19 09:47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位置变化。
2024-11-19 09:46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2024-11-19 04:55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2024-11-19 05:00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加载更多

  南朝佛寺建筑基质分布图

  方形穿孔发愿文滑石器

  琉璃珠

  莲花纹瓦当

  陶佛身

  釉陶佛头

  鎏金铜佛足

  □ 本报记者 王宏伟

  大约1500年前的某一天,建康城(今南京)外长江边一座新建的佛寺里举行了一场仪式,装有佛教圣物的舍利函被放置到佛塔底下的地宫中。仪式盛大而庄重,封护地宫时一丝不苟:先是在地面撒上一层包括铜钱、金银、水晶、玛瑙、琥珀等在内的供奉物,再覆以黄土夯实,如此反复,最终完成瘗埋活动。

  千年以降,沧桑巨变。如今这座佛寺所在的凤台南路西营村距长江已远达5000米,经过近3年的考古发掘,这座南方地区已知年代最早、布局最为完整的佛寺遗址终于重见天日,出土的200余件文物近日在南京六朝博物馆“烟雨楼台——西营村考古纪实展”展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这句诗让一个烟雨朦胧、梵刹林立的南京影像定格在世人的江南印象中,而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正是目前发掘保存最好、布局最完整的“四百八十寺”之一。

  一枚铜钱,锁定佛寺始建年代

  “南京被称作六朝古都,建康城是南方的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个数字并不算夸张,此前在考古工作中也发现过南朝佛教的遗物和遗迹,但是佛殿、塔基、地宫和佛像同时被发现,这还是首次。”考古领队、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龚巨平说。

  在已发掘的范围内,西营村遗址坐北朝南,长约110米,宽近60米,从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佛塔和大殿,当年佛寺地处伸入江内的高冈上,从江面上看去显得巍峨壮观。佛寺打地基时很考究,大殿基址整体用土垫实1米多深,然后在其上开挖磉墩基槽,先用红色粉砂岩筑底,再用黄土、灰土分层夯筑,大殿的柱子就立在基槽之上,这样的地基可以保证柱子稳定地支起巨大的房顶而不会沉降。佛塔地基要承重多层宝塔,所以更花功夫:向地下深挖接近2米,再用黄土杂以卵石夯筑,每一夯层只有薄薄的10厘米左右,几乎是用做“千层饼”的细致功夫打地基,这正是当时营建高等级建筑时的常规做法。

  今天的寺庙往往以大雄宝殿为核心建筑,然而西营村遗址却清晰地表明,这座佛寺采用“前塔后殿,以塔为中心”的结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学锋告诉记者,以塔为中心是印度佛寺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生根并开枝散叶时期,因此佛寺格局仍然保留印度范式,北朝的河南洛阳永宁寺、河北邺城赵彭城佛寺遗址都采用相同的寺院结构。根据西营村考古可以推测,“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除了“舍宅为寺”(捐出住宅做寺院)之外,大体应该是围绕佛塔兴建其他建筑,并且结合中国建筑传统,四周用回廊围成方形院落。

  那么遗址的年代又是如何确定的呢?龚巨平表示,夯土层中出土了大量的铜钱,包括半两、货泉、布泉、五铢、大泉五十、大布黄千、四铢等种类,年代可早至秦汉,最晚的是南朝刘宋元嘉四铢。元嘉是刘宋第三位皇帝刘义隆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424年至公元435年,而元嘉四铢始铸于公元430年,由此可以推断,佛塔塔基埋藏舍利函的年代不早于公元430年。同时,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残件、莲花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均具有典型南朝特征,考古专家认为,这座佛寺始建年代不早于南朝刘宋,可能毁弃于梁代的侯景之乱或隋平陈南朝灭亡之际。

  一座地宫,连接西域和南亚

  在六朝博物馆的展厅中,3组石构件被放在很显眼的位置,据介绍,它们就是舍利函的残件。

  研究表明,舍利函由底座、中腰、顶盖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扣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边长0.88米、高0.78米的石盒,这是目前考古所见形制最特殊的舍利函。

  按佛教仪轨,舍利函内应该盛放有舍利等佛教圣物,因此西营村遗址地宫的舍利函内装着什么格外令人期待,遗憾的是,地宫在后代曾被发现并打开过,舍利函被打碎,函内的圣物流失。尽管如此,地宫中残留的文物仍然很丰富,有金、银、铜、水晶、琥珀、玛瑙、玻璃等各类材质,在展柜中显得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它们往往被作为宝物供佛,寄托着信徒的美好祈愿。如在一件穿孔的滑石立方体上,就刻着“弟子葛安孙愿生西方无量寿佛国□ 食自□一切众生亲眷属朋友知识一同所愿”,表明当时佛教信仰在民间已经深入人心。不仅如此,南朝时帝王大兴佛寺、论究佛理,高僧在南京翻译佛经,学术界兴起形神之辩、夷夏之争、沙门礼敬王者之争等有关佛理的论辩,佛教由此兴盛。

  地宫中的文物,还表明南朝建康城与今天“一带一路”沿线的联系。龚巨平告诉记者,科学检测表明,琉璃、玛瑙、琥珀等文物多为域外产品,显示出南亚地区的风格。其实早在汉代,罗马就曾派使节沿海路来到中国,东晋时高僧法显从天竺归国时就取道海路,梁武帝时达摩来中国在广州登陆,然后被礼邀至建康。地宫中出土如此多样的舶来品,表明当时中国南方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已经相当紧密。

  展厅中的玻璃器已经残碎,看起来与今天的玻璃类似,晶莹而透明。这样的玻璃器当时有两个产地:罗马和萨珊波斯,来中国有两条路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走陆路,需要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天山或昆仑山脚下跋涉,沿河西走廊进入中原;走海路,则需要经阿拉伯海绕过印度半岛进入孟加拉湾,再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

  这座深藏千年的地宫,以其出土的域外文物,向今天的人们展示了当时的建康城如何连接着1500年前的“一带一路”。

  一只佛足, 回响东传日韩足音

  此次考古,发现了大量的佛造像,展厅中展出的佛头、佛足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展示了南朝时期高超的雕塑技艺。令人惊讶的是,它们并不是出土于大殿或佛塔,而是在建筑之间的空地地层中,这表明这些残缺的佛造像曾经被丢弃在院子里,这个过程也许不是一次完成,而是经历了一段时间,成为这座佛寺被毁弃时的见证。

  出土的佛头只有拳头大小,红陶质地,普遍面相圆润,眉眼细长,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清静自足的神态生动传神。在一个独立展柜里,展示着一件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无头小佛像,佛衣有着褒衣博带式的宽大闲适,下垂的襟摆自然形成一道道褶皱,用泥土烧制的硬陶有丝绸一般的柔软质感。佛像的右手放在胸前,手指向上,掌心向外,被称为“无畏印”,左手在腰旁,掌心向外,食指和中指下伸,属于“与愿印”。据介绍,这种“无畏与愿印”最早出现在南朝,随后不仅流传到中国北方,还远达朝鲜和日本。

  展览中还有一件鎏金铜佛足,只残存前半个脚掌和脚趾,因为年代久远布满绿色铜锈,但部分残存的鎏金依然熠熠闪光。铜佛足的尺寸与真人相仿,专家认为它属于一尊真人大小的佛像,当年因为鎏金而金光灿灿,被供奉在这座佛寺中。

  这件残铜佛足仿佛是一个隐喻,以一种空谷足音的方式无声讲述着南朝时佛教东传朝鲜半岛、进而抵达日本列岛的故事。张学锋教授介绍,六朝时期,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北方的高句丽和东南的新罗向华北政权纳贡,百济为了寻找保护,遂跨海与东晋修好,朝贡关系贯穿了整个南朝,佛教由此传入百济。百济的圣明王还专门派遣使者到南朝的梁寻求佛法,佛教因此在百济兴盛。

  为了对抗宿敌高句丽和扩张后的新罗,圣明王还强化了与日本的联系,将佛像、佛经赠送给日本钦明天皇,南朝佛教就这样通过国家赠与的形式由百济传到日本。为了感谢日本的援助,百济还向日本传入了汉文和医术等,它们和佛教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推动了日本文化蓬勃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