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吉林> 要闻 > 正文

人参“变身”记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2024-08-21 20:49

  人民网记者 谢龙 李洋

  经历了一整个夏天的雨水滋润,长白山深处形似“胖娃娃”的人参“悠哉”生长,在一声声放山人的吆喝中,它们即将迎来日后的华丽“变身”。

长白山人参浆果。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连日来,“参把头”孙良珠带着徒弟在丛林深处“放山”——“放山”是长白山地区对进山采挖野生人参这一行当的称谓,如今,这种古老的采参习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把头”孙良珠在林中“放山”,按习俗找到人参后应高喊“棒槌”。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棒槌!”喊着口号,选定“观山景”,备足“索宝绳”,仔细观察人参长势……“今年,长白山风调雨顺,人参长势很好。”孙良珠望着眼前“五匹叶”上硕大娇艳的人参花预测。

长白山森林中,适宜人参生长的环境。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长白山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人参产区。就是在这样的纬度带、这样的坡度上,特定的树木密度导致的光照度下,人参“舒适”生长。2023年,吉林收获人参3.4万吨。

  从“百草之王”不如草

  到“林海参香”优质优价

  近期,长白山地区进入旅游高峰期,位于长白山山脚下产参大县抚松的一家家人参专营店也迎来了销售旺季。

  “这个柜台里展示的是15年以上的林下参,每一棵都有‘长白山人参品牌’认证,放心购买就好了。”天盛参荣人参专营店经理陈强从小跟着父辈种参做人参买卖,面对着往来的商客他总是笑呵呵,“如今,人参产业势头正猛,价格也不错,小小的人参让我们参商奔向了小康。”

  2023年,吉林省人参产业综合产值首次突破7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3%。

长白山林下参。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虽然现在“价格不错”,然而素有“百草之王”美誉的人参,却曾在其主产区沦落成了“萝卜价”。

  为啥“萝卜价”?“当年,各家各户自产自销,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大量使用高残留的农药、化肥,最后产量不仅没上去,质量还下来了。”陈强说,“因各项指标不符合药厂收购标准,辛苦种出的人参,只能卖出‘萝卜价’。”

  守着好资源不能没有好收入。这样的窘境,在吉林省实施“长白山人参振兴”工程后有了明显改观。

  “政府组建了一个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后来就有专家找上门说:‘你想要提高人参品质和产量,就必须标准化种植。咋样种得好,我们教你。’”当时陈强将信将疑,“我种了30多年的参,他们经验能有我丰富?”

  后来,陈强还真心服口服了。

  “联盟给我们提供了全过程技术指导,咋样正确上绿肥,怎么防冻调温调光,让咱这老‘参把式’接触到了新技术。”如今,陈强不再害怕农药检测——人参有了质量保障,价格也逐渐走高了。

位于抚松县的人参良种繁育示范区。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从种参到卖参,陈强忙得不亦乐乎。“‘一参一码’追溯平台上线、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顶格处罚,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规范市场秩序,让我们参农更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生意。”陈强对未来人参的价与质充满信心。

  从背井离乡背包卖

  到一家市场左右全球参价

  清晨,位于抚松县万良镇的长白山人参市场,商客已是摩肩接踵。

万良镇的长白山人参市场。抚松县委宣传部供图。

  长白山人参市场经理张国红一边巡视着市场的环境一边介绍:“鲜参娇贵,温度一高就容易干,保品相,需要趁早卖。但园参不一样,参农们大多白天起参,交易往往集中在下午,晚上甚至会更热闹。”

  在交易旺季,长白山人参市场每天交易人数超5万人次,年人参交易量超4万吨,年交易量占全国人参交易量的80%左右,年交易额达80亿元。“毫不夸张地说,长白山人参市场可以左右全球参价。”张国红显得十分自豪。

  张国红说:“最早卖参,乡亲们得背着蛇皮袋,全国各地跑,去年的买家今年未必能找得到,人参能不能卖得好,也全凭运气。”

  背井离乡跑零售,形成不了市场机制。于是,镇上的参把头带头在参农多、交通便利的万良镇集中开市,逐渐形成人参交易集散地。

长白山人参。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2005年,长白山人参市场由政府主导选址异地扩建。如今,在1.68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里,200多种人参产品走出大山“见世面”,远销新加坡、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几年来,长白山人参市场陆续引入了质量检测、报价中心、大数据中心及多媒体信息中心,让老市场逐渐跟上需求的新变化。”张国红介绍,今年,投资2.4亿元打造的人参特色产业小镇工业园已完工。未来,这里将打造成集仓储、加工、销售、研发、检测及中小企业孵化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集群。

  小小的万良,大大的市场。张国红说,目前万良镇约有80%的人口从事人参行业,市场与业内人士的集聚作用,让参农背井离乡背包卖参成为历史。

  从长年“困”在酒坛里

  到“面”目一新向全球

  在不少吉林人的记忆中,家里总有一个泡着人参的玻璃酒坛,酒坛里满是参须的人参“张牙舞爪”,散发着浓郁的酒糟香,只有逢年过节时,长辈才舍得倒出一点,品味这佳酿。

  而今天,人参正以另一种方式面向世人。

  “经过多年的开发和研究,人参已不再是单一的药用植物,其有效成分经过加工后可以应用到更多领域,人参护肤品就是典型代表。”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主任药师陈英红说。

  在抚松中草集人参小院,利用人参皂苷、多糖、肽类与挥发油等活性成分研发的人参化妆品畅销世界各地。“我们已研发出150多种人参护肤产品,在全国开设了1500多家专卖店,市场反响很好。”抚松中草集参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祖朋说。

  在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仓储库里的一箱箱人参护肤品在机械的操控下打包装箱。“我们将人参花、果、叶、茎、根中的不同有效成分研制成不同功效的护肤品,实现了人参的全株开发利用。”该公司董事长张益胜表示,目前已研发出包括洁面、美白、祛痘、除螨、彩妆等600余款产品,2023年实现产值2.72亿元。

集安益盛药业的化妆品仓储库。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除了护肤品,吉林还通过精深加工开发生产了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生物制品等多个系列的1000多种产品。

  “我们将长白山人参和长白山蜂蜜融到一起,味道好,还易携带,随时随地可食用。”吉林肽谷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宗树伟介绍,这种采用生物酶解专利技术提取小分子低聚肽做成的粉剂和含片食品及药品,在推出市场后反响很好,“撕开包装袋,将人参含片放入口中,蜂蜜的甘甜让味本微苦的人参唇齿留香。”

  做大做强长白山人参产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当前,吉林正通过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加快人参多领域多元化开发利用,持续提高人参产业效益和产品附加值,努力把人参产业打造成为千亿级优势产业。

  “要举全省之力,从源头抓起,引导行业自律,更好培育维护人参品牌,真正把长白山人参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吉林省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漫山遍野的小红果,底下睡着“金娃娃”。初秋时节,人参正在长白山华丽蜕变。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