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湖南石门:双目失明的“养蜂高人”致富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 正文

湖南石门:双目失明的“养蜂高人”致富记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2020-10-21 16: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0月11日,石门县罗坪乡重庆峪村的周后礼起了个大早,久违的秋日暖阳照进他的木屋。他摸索着准备工具,开始一年一度的取蜜工作。一年酝酿,这是他的丰收季。

  与小小的蜜蜂朝夕相伴12个春秋,双目失明的他,练就听音辨蜂的绝技,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蜂高人”。也是靠着小小的蜜蜂,他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早早地奔进小康生活。

湖南石门:双目失明的“养蜂高人”致富记

·湖南石门:双目失明的“养蜂高人”致富记

  44岁时,周后礼第一次走出家乡的大山。

  进城后的现实让周后礼措手不及。因常年从事体力劳动,日日与黄土锄把为伴,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粗糙的双手,加之不成熟的技法,使得周后礼无法适应行业要求。

  “总座冷板凳”的他只好打道回府。可周后礼心里明白,要在高山上靠种地搞生产,再努力也很难有起色。因为在外出之前,为了改善生活,他已经尝试了很多办法,“吃尽了苦头”。

  先是上山烧炭卖。这是一份既要体力又要技术的活,正常人做起来都很艰难。可他靠着双手在地上摸索,硬是“摸”到了钱。“整个冬季都是在山里,就地取材,先砍再烧。” 一干就是整整7个冬。因为烧炭技术好,村里的周月清还专程进山拜他为师。这也是周后礼第一次体会到“被需要”的滋味。

  “有危险,有几次树倒下时压到身上,还有几次失足掉下几丈高的山崖。”刀口谋生,年岁渐长,他觉得不是长久之计,又寻思着搞养殖。

  “问了10个人,没一个觉得行。说我眼睛看不见,怎么放,怎么收?但我还是要试试。”他把家搬到离家更高的山上,用烧炭挣的钱买来11只羊,几年下来,最多时羊群繁殖到80多只。

  “他不知道吃了多少苦,一年四季住到山上。每隔一段时间才回趟家背粮食。”采访时,有邻居插话。

  “能挣到钱了,可是长年一个人呆着,没有人来问寒问暖,太孤独了!”这是周后礼第二次说起“孤独”。他说:“我想过有尊严的生活!”

  56岁,他养蜂致富:“这样的日子我很满足!”

  不想重操旧业的周后礼琢磨一阵,觉得搞土蜂养殖相对轻松,值得一试。下定决定,他说干就干,刚开始养得少,只有一两桶,慢慢地,周后礼对养蜂流程熟悉后,不断扩大规模。

湖南石门:双目失明的“养蜂高人”致富记

  周后礼木屋前的蜂桶。

  他心灵手巧,连蜂桶都可以自制。“我的蜂桶是圆柱形木桶,纯手工打造,经久耐用,蜂群住在里面冬暖夏凉。”采访时,邻居还讲述了他徒手爬到门前几丈高的树上收蜜蜂的“惊心动魄”一幕。“我都靠听,它们发出什么声音,我就知道它们是要分桶了,还是被打扰了。”周后礼说。

  蜂群采得四季高山上的各种野生蜜源,为了保障蜂蜜品质,他坚持一年只取一次蜜,所产的蜜糖如同高山崖蜜一般,色泽深邃,味道醇厚。就这样,他养蜂的招牌很快打响,以致于每年取蜜之前,蜂蜜已经被定购一空。

  2014年,脱贫攻坚春风吹进大山。因残疾单身,周后礼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经精准识别,鉴于周后礼养蜂收入可观,将他退出档外,纳为五保户。说起这件事,周后礼十分高兴:“我不是贫困户,证明我没给国家拖后腿,这对于我这个单身瞎子来说是不小的成功。”

  2016年,石门县红十字会医院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了解到周后礼的情况后,给他送来产业帮扶资金,还每年按桶数给予相应补贴。周后礼听后信心大振,隔天就拿出了自己作的50多个蜂桶,经他耐心培育,当年蜂群被分桶后的总数达到40多桶,累计产糖400余斤,创收近5万元。后面每年,他都保持着40桶左右的数量,遇到气候差的年景,也不低于20桶。

  12年时光匆匆飞逝,周后礼成为十里八乡有口皆碑的“养蜂高人”。

  除了养蜂,周后礼平时最大的爱好是听戏。每次乡里的幸福屋场搭台唱戏,他都要赶去听。日复一日,他凭着一根芒杖在山里生活,已经出入自如。

  进入他的家中,看到冰箱电视齐全,摆设干净整洁有序。“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总有人来看望我,我不孤独了,钱包也鼓了,这样的日子,我觉得很满足!”聊天时,他这一番话,道尽了56载沧桑人生的心路历程!

  记者手记:

  有尊严的活着

  在周后礼的身上,透着某种力量。

  一是坚韧。一个原本可以治疗的眼疾,却因贫致盲。但他身上有股子不认命的劲令人感佩,他拒绝同情,拒绝施舍,靠着勤劳的双手,不等不靠,硬是“摸”到了门道。二是悲情。采访中,他多次说起从前无人能懂的孤独,“除了要活着,还要有尊严地活着”的诉求,是一个内心丰富的残疾人来自心底的呐喊。

  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视障人数的数量高达1731万人,也就是说,每80个人中,大约就有一名失明人士。一个盲人,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周后礼给出了答案。

  物质的丰富,精神的丰盈,才是幸福生活的本义。现在的周后礼,身上有两个标签,“养蜂高人”和“戏迷”,这两个标签相铺相成,构成他的日常生活底色。从14岁的失明少年,到56岁的天命男子,这样的生活得来不易,恭喜他,终于实现了“有尊严的活着”。

  作者:姜美蓉 范颢桓 陈硕 唐生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国部分地区2023年高考结束

  • 非遗进校园 缤纷嘉年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在北京发布。
2023-06-09 10:08
从个人生活角度看,电子证照正在不断深入异地就医报销、婚姻与生育登记、不动产登记、户籍迁移等应用场景。
2023-06-09 10:07
科幻电影、科幻网络电影、科幻剧集、科幻微短剧和科幻中短视频等取得的成绩均可圈可点。
2023-06-09 10:06
海西州共有大小不等的盐湖33个,各种无机盐探明储量达3709亿吨,钾、镁、锂资源储量均居中国首位。
2023-06-09 10:04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促进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为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支撑。
2023-06-09 10:00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
2023-06-08 09: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同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做好科普工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探索中国式科普新思维。
2023-06-08 05:20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3-06-08 04:10
珠峰是地球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高哨位,对该地区开展严格的生态保护,对中国和全世界意义都很重大。
2023-06-08 04:10
  自从进了研究所的大门,我一直做应用性很强的工作,从核武器到高能激光,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多,这让我体会到了大量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尤感基础研究的重要。
2023-06-08 04:10
受制于材料、工艺等原因,该水电站此前使用的大型冲击式机组核心部件转轮长期依赖进口,费用、时间成本高。
2023-06-08 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时,将“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
2023-06-07 04:35
健康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必不可少的,是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茁壮的身板,一颗丰润的心灵……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副副“小眼镜”,挡住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清澈目光。
2023-06-07 04:3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进行眼健康管理。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近视,成年后易于出现视疲劳,40岁之后随着调节力的生理性下降,会出现花眼,老年后由于光损害及自然衰老会出现眼睛机能减退甚至眼病损害等。
2023-06-07 04:35
孩子近视了,要不要戴眼镜?在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用眼护眼还存在不少误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了就自己注意,不戴眼镜也能康复”“戴了眼镜眼球会变形”……这些观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023-06-07 04:35
在嘹亮的汽笛声中,中国新能源轻轨列车6日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首列车成功下线。
2023-06-07 04:20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来安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等任教。
2023-06-07 04:20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023-06-06 08:39
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奋勇攀登。
2023-06-06 08:38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2023-06-06 08: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