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自2022年确定“银发”主题党建载体后,鹤岗市南山区从结果导向出发,积极探索工作新路,将“银发”工作融入各项重点工作之中,创造性提出“+银发”的工作理念。通过“借力打力”的全新模式,实现了“银发”群体从服务对象向治理主体的转变,其过程中展现的“四变”,也验证了银发群体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价值转化路径。
银发党员转型赋能治理新篇章
说到思想之变,离不开能力作风建设工作。在推进能力作风建设的实践中,思想解放如同打开一扇新窗,让南山区离退休党员通过“再学习”焕发新生。对老同志而言,能力提升不仅是业务技能的更新,更是打破“退休即脱节”的思维定式——即通过数字化工具学习、时事政策研讨等适老化教育形式,将“银发智慧”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新动能。作风转变则体现在服务方式的创新上:基层党组织以“送学上门+云端课堂”消除学习障碍,用土话讲解理论政策,让党章党史从纸面走进心间。这种“学用相长”的互动,既让老同志在思想碰撞中突破“经验主义”局限,又以他们丰富的政治素养滋养年轻党员,最终实现“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良性循环。
课堂随访并行打通服务末梢端
说到暖心服务,也不得不提起南山区机关在职党员干部“双报到”工作,“双报到”既是下沉社区的“服务哨”,也是联动离退休党员的“亲情桥”。当在职党员带着政策资源走进社区时,可针对性对接老同志需求:比如年轻党员用手机课堂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医疗系统的党员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随访,而离退休党员则用“红色管家”身份带领在职党员走访老街坊——这种“新老搭配”既破解了在职党员服务“走过场”的痛点,又激活了老同志“被需要”的价值感。特别在组织生活联办中,老干部讲传统党课,年轻党员分享新技术应用,两代人共同策划社区微改造,让“双报到”从单向服务升级为“经验与活力”的双向奔赴,真正实现了“党员不分退否,服务永远在线”的红色接力。
银发智库聚力激活治理动能核
当前社会存在一种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人才”这一概念在公共语境中正逐渐被窄化为青年群体的专属标签。这种语义偏移既忽视了人才群体的年龄多样性,也弱化了人才评价体系的专业维度。南山区充分认识到人才服务发展不仅要培养“生力军”,更要激活“银发智库”。离退休党员作为特殊人才资源,其政治觉悟、行业经验、群众威望恰是基层治理的“金钥匙”。为此,南山区搭建了“银发人才库”,让老同志在产业发展中当“顾问”、在基层调解中做“和事佬”、在青年培养中任“导师”。通过这种“时间银行”的“先存后取”机制,将老党员的奉献转化为社区医疗优先等实际成效,形成“人才服务老同志,老同志赋能大发展”的协同闭环。当“老把式”的经验智慧与“新农人”的技术活力在田间地头碰撞,便是人才工作最生动的延伸。
经济文化双轨释放银发热能潮
2024年南山区组织实施了全区机构改革工作,其中有一项重点任务——街道机构改革。在这次街道机构改革中,增设了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和综合文化站两个事业单位。此举不仅是对街道事业单位职能的细分,更为离退休党员打造了发挥余热的“新家”。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让老同志成为“银发顾问团”,用几十年积累的行业经验指导小微企业避坑成长;综合文化站则变身“红色文化沙龙”,由老干部牵头组织非遗传承、党史讲堂等活动,把“老手艺”“老故事”变成南山新名片。正是“经济服务站+文化驿站”的双轮驱动,让老党员的阅历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推力,全面落地了“机构改革延伸到哪里,银发力量就扎根到哪里”的伟大愿景。
《庄子·齐物论》有言:“道通为一”。南山区“银发”工作取得的成绩并非孤立,而是根植于一项项具体工作的相互联系,它们就像是最基础的细胞,独立看待也许小的不易察觉,但当它们相互联结起来时,将迸发出无穷的改造力量。正是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让南山区在激活“银发潜能”的过程中,既见树木更见森林,最终织就了一幅老有所为、民有所乐、城有所兴的现代化治理锦绣画卷。
(代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