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阵地,龙江高校如何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资源,更好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优势?如何以红色资源激活思政“大课堂”,盘活思政“大平台”,带活思政“大师资”?近日,全省的64名高校的思政教师代表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以脚步丈量万顷稻浪,以奋进心跳同频大国粮仓。
稻浪溯光:探寻精神火种
初夏的七星农场,秧苗新绿,平畴如绸。全省思政教师循着总书记的足迹,俯身黑土、仰望星空,在翠色里体悟“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嘱托,在无人农机掠过的水雾中读懂“农业振兴要插上科技翅膀”的深意。
“粮食安全关系到生命安全与生存安全,是最基础、最重要、最根本的安全。去年,北大荒集团实现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中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其中近三成来自北大荒。”走进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实践研修基地教师苏晓彤向参训学员们讲述着北大荒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的精神伟力。
北大荒人战天斗地捍卫国家粮食安全的经验智慧和红色情怀,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贡献了探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坐标——北大荒精神!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思政教师李云霞慨叹。
在徐一戎寒地稻作文化基地,一张黑白老照片牢牢吸引了实践研修基地教师刘晗的目光。照片里,徐一戎与学生亲切合影。现实中,他把论文写进万顷良田,也把北大荒精神刻进每一粒稻谷。
“在这里,北大荒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概念,而是智慧农机的精准耕作,是已经斑驳的科研手稿,是‘七个首次’的突破创造……”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政教师王雅馨计划把这份震撼带回课堂,用徐一戎的笔记本讲奉献,用无人农机的轨迹谈创新,用无垠稻浪说担当,让北大荒精神成为贯通思政课的鲜活主线,在青年心中播洒爱国爱土爱乡的种子,让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生生不息。
万象耕新:科技密钥破土
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让人应接不暇。一株承载着龙粤两地人民深厚情缘的荔枝树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南国骄阳与北疆黑土的情谊,此刻正被这抹鲜甜一并写进枝叶。
“眼前的这棵荔枝树,去年六月还在羊城广州,如今却扎根北纬47°的黑土地。在它旁边,还有莲雾、芒果,番石榴等热带果木,同样在此安家。”实践研修基地教师韩国锋介绍。
智能双氧催芽、叶龄智能诊断、智能灌溉、无人驾驶作业……从秧田到粮仓,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把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嵌进每一道农时工序。镜头俯冲万亩良田——无人驾驶拖拉机依托卫星定位系统,直线行驶误差稳定在厘米级,叶龄摄像头秒回数据,水肥一体化阀门自动开合……“过去靠经验,现在看数据。”实践研修基地教师李晨媛带着参训学员们走进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指尖轻触屏幕,墒情、虫情、苗情一图尽览。
“龙江精神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故事,而是写在黑土地上的接力棒。”大庆职业学院思政教师董晴雯说,要把这根接力棒交到大学生手里,让他们在红色故事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田垄间丈量自己肩上的使命和担当,把先辈的脚印踩成自己的起点。
“回到讲台,我要把建三江的稻浪、智慧农机的赋能一起搬进思政课堂。”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师李雪打算将以北大荒精神为桥梁,把红色基因和校史故事同频注入,让思政课程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为时代新人播下信仰的种子。
培根铸魂:讲好大思政课
“做新时代的拓荒者与追梦人,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的定力,永葆 ‘艰苦创业’的本色,丰富‘勇于开拓’的内涵,当好‘甘于奉献’的表率。”实践研修基地主任陈彦彦勉励广大青年思政教师,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质是讲道理。要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键在于说真理、讲事实、动真情。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思政教师孙泓博深受启发:“我要把这份沉甸甸的龙江记忆与精神力量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讲述,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心中代代相传。”
“大思政课”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也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关键内容。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景云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金名片’;不是‘选择题’,而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答题’。” 这一观点得到了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思政教师裴宏宇的认同,他表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高校积极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此次研修为今后的工作明确了方向。
记者 蒋平